摘要:在傳統教育中,學生是學習的客體,老師教多少,學生學多少。學生被動地接受著知識,有什么問題直接問老師,而不自己探索,過多依賴教師,這種被動學習的過程不僅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不利于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而在現在的素質教育中,這種教學模式將被顛覆。一方面,知識日異更新,教師無法獲得所有的知識來滿足學生的需要,因此學生必須自身具備自主學習知識的能力;另一方面,新時代的教育越來越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思維意識,將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是新時代給教育提出的重要使命。
關鍵詞:閱讀;自學;高中書序;必要性;策略
引言:
在小學教育中,由于成熟度的限制,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受到自身注意力難以集中,理解能力不足,記憶不充分等的限制。但對于高中生來說,無論是理解、記憶、還是思維都達到了一個較高的水平,充分具備了自主學習的能力。高中數學是一門有一定難度的學科,當學生上課沒有聽懂或課后需要鞏固知識時,閱讀數學課本或例題進行自學就成了一件很重要的事。同時,閱讀能力可以提高學生對信息的加工、分析、提取能力,是學生的學習能力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的標志。因此,高中數學教師應自發自覺地引導學生培養閱讀能力,以提高學生的數學學力。
一、培養閱讀能力的必要性
(一)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能力
《中國大百科全書》提出了閱讀的七個程序:第一是辨識,讀者要對漢字、字母、數字等進行一定的掌握;第二是吸收,眼睛接受信息后,再由視覺神經傳向大腦;第三是內部綜合,在大腦中將與獲得的信息類似的、相關的模塊連接起來;第四是外部綜合,將以往的知識與現在的知識整合起來;第五是存貯,將接受的信息存貯在大腦中;第六是提取,在需要用到相關的知識時,可以及時回憶并且提取出來;最后是利用已有的知識進行表達和交流。可見閱讀的過程是一個主動構建知識的過程[1]。當學生逐步摸索出自己建構知識的體系,也就如同得到了“漁”,何愁沒有“魚”呢?
(二)減少個體差異,打破集體教學環境下不同水平的學生被迫同時前進的局面
在集體教學模式下,教師面向幾十個學生共同授課。而學生學習水平、領悟能力參差不齊,這就造成了一堂課下來,不同的學生所獲得的知識的多少也不同。對于那些掌握知識不足的學生來說,能通過重新閱讀書本或者更多的補充教材來自學,就可以迎頭趕上,避免因學習落后而造成的沮喪和自卑;而對于那些能快速領悟和掌握知識的學生來說,他們也可以通過閱讀一些擴展的內容增加自己的知識面和解題思路,也可以預習接下來的學習內容。這樣對于同樣的內容,不同的學生可以花費不同的時間來完成,但都能達到自己的學習目標。
(三)教材利用更加充分,學生學習興趣更加濃厚
高中數學教材往往經過精心的編制,按照知識的形成、產生、發展的步驟徐徐道來,層次分明,脈絡清晰,很適合自學。然而大部分情況下,學生都習慣跟著老師的思維來走。課堂上講述的知識往往是具有歸納意味的總結,有時并不適合了解一類知識的整體形成過程,而書本上確是層層推理演繹,閱讀書本可以幫助學生由淺入深地掌握知識,從源頭掌握知識的本質概念。
二、培養閱讀能力的策略
(一)為學生“牽線”,用提綱來引導閱讀
有些學生在閱讀的過程,要么從頭看到尾,覺得沒有一點收獲,要么走馬觀花,沒有任何目的。這些閱讀方式都是低效率的閱讀,是無用功。閱讀應該帶著目標看,目標一旦設立,學生就會產生緊迫感和任務感,會根據目標去搜尋和分析自己需要的信息,在腦海中形成知識的一個基本樣貌。
(二)為學生“畫問號”,用提問來激發閱讀興趣
未知的東西總是充滿驚喜的。如果一個故事告訴你開頭讓你去猜想結尾,你會設想出無數種可能性。而當最后故事的結尾展現在你眼前,你一定會驚嘆并且這個故事將深深地被映在你的腦海中。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也應該偶爾“停一停”,“問一問”。[2]。
(三)讓學生“劃線”,用標注來提高閱讀效率
數學的很多概念卻是極其精煉、一個字都不多。有時候學生往往會在閱讀過程中忽略一些關鍵的字或詞,從而對概念認識不清,進而導致理解錯誤。
(四)讓學生“動手”,用圖表將文字直觀化
數學也是一種語言,數學語言中不僅有文字,還有圖表、符號等[3],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信息的攝入量,為學生的認知增加了負荷。有時候閱讀一段文字,半天都無法理解它的意思。這時候可以根據文字,將文字在稿紙上“翻譯”或“解碼”成圖表,使問題清晰和可視。
比如數學必修二中關于圓與圓的位置關系,是這樣說的:兩圓的位置關系常通過兩圓半徑的和(差),與圓心距(d)之間的大小比較來確定。當兩圓外離時,有公切線四條;當兩圓外切時,連心線過切點,有外公切線兩條,內公切線一條;當兩圓相交時,連心線垂直平分公共弦,有兩條外公切線;當兩圓內切時,連心線經過切點,只有一條公切線;當兩圓內含時,為同心圓。
乍一看,會讓人腦子有點繞,如果能在稿紙上畫出來,兩個圓之間的位置關系就會很清晰了:
文字直觀化的方法不僅將思維清晰化了,也使記憶變得更加容易,更加深入,短時記憶能更快地向長時記憶過渡。
結論:
數學不僅是一門學科,也是一種文化,一種語言。閱讀能力在數學中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對于學生邏輯思維的發展,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終身可持續發展具有深遠影響,是學生探索數學世界的階梯。而教師務必要在新課程理念下,在新時代教育意識的熏陶下,擯除傳統教育的思想,做一個以學生為主,以學生的學習素質為主的引路人。
參考文獻:
[1]高文君,田小現.閱讀自學的理論依據及其在高等數學教學中的作用研究[J].內江科技,2006(1):59-59.
[2]吳君.掌握數學閱讀技巧提升自主學習能力[J].新課程,2017(34):232-232.
[3]方燕妮.強化數學語言轉換 提升學生數學閱讀理解能力[J].考試周刊,2017(70):91-92.
作者簡介:張虹(1987.3)女,學歷:研究生,職稱:中學二級,單位:遼寧省本溪市第一中學,研究方向: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