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燦
摘 要:在語文教學中,一直在尋找一種意外的驚喜,同一篇文本,能不能發現別人沒有發現的美好?能不能帶給學生意料之外的發現……在一次公開課磨課的過程中,終于發現了這一直在尋求的“意外”。
關鍵詞:關注;傾聽;成就
曾執教過的是一篇經典的美文《小露珠》,再次找來文章仔細品讀,頓覺清新脫俗,令人如沐春風。不管是荷葉上的小露珠、草葉旁的小動物,還是數不盡的鮮花嫩草都仿佛有一種神奇的魔力,把我們帶進了一個如詩般美好的童話世界,但是如何把我們所感知的美好與神奇傳遞給學生呢?
首先是小動物們帶給孩子的驚喜。在第一次試教時,我跟大部分老師一樣也關注到三種小動物不同的動作,即小青蛙的“蹦”,小蟋蟀的“爬”,小蝴蝶的“落”,為何會使用三個不同的動詞?直覺反應這定是依據小動物的不同習性而定!所以在教學這一環節時,我想當然地做了如下處理,但是出現了戲劇化的一面:
師:誰來告訴我們三種小動物是如何來到小露珠身旁的?
生1:小青蛙是蹦來的,小蟋蟀是爬過來的,小蝴蝶是輕輕地落在花朵上。
師:呀,都被你給找到了,老師想把這三個動詞換個位置,你們看,可以嗎?(將蹦、爬、落互換位置)
生2:不可以,因為小青蛙不會飛,只會蹦;小蝴蝶不會爬,只會飛;小蟋蟀就是爬的,不能蹦。
生3:老師,我有不同意見,小蟋蟀不僅會爬,它還會蹦;小青蛙一般也是爬著走的,所以這兩個可以互換呀!
小家伙的回答仿佛一顆石子輕輕地砸到水面,使得我原本設想好的答案掀起陣陣漣漪。我怎么沒注意到?他說得不錯呀,照這么說作者只是任性而為之嘍?課后,就這一問題我仔細查閱了參考書以及一些文章,但都沒有確切的說明,一般都停留在關注動物的生活習性這一層面。但再三思量,教科書的一字一句都是經過細心揣摩的,作者如此設計,必有他的獨到用意,經過一番思考,終恍然大悟,這個“爬”字實在不簡單!于是出現了如下教學片段:
師:孩子們,老師告訴你們一個秘密(所有的孩子立刻來了精神,豎起了耳朵)小蟋蟀在昆蟲界可是有名的跳高能手!(孩子們驚訝地瞪大了眼睛)那它為什么沒有跳上草稈,而是慢慢地爬上草稈呢?
生1:因為小蟋蟀怕嚇到小露珠。
生2:如果小蟋蟀太使勁,小露珠就會摔在地上消失不見了。
生3:它怕小露珠摔疼了。
師:是呀,所以一個“爬”字就把小蟋蟀對小露珠的愛寫了出來,大自然的小生命之間相處得多融洽呀!
“怕小露珠摔疼了。”孩子的回答讓我的內心也變得柔軟起來,這是一只多么喜歡小露珠的蟋蟀呀!原來這個藏在文本里的小秘密早已被他們發現,因為這樣的豐盈詩意,讓文章本身變得更為美好。教育的過程是一個傳遞的過程,只有教師懷著對文本詩意的理解,才能將這種感情傳遞給可愛的孩子。有句話說:“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此刻,我對它的理解似乎更加深刻,是孩子喚醒了我沉睡的詩意感知,如果不是孩子課堂上的質疑,就不會有我對文本仔細的研磨,反復思量,課堂真是思維火花碰撞的奇妙世界。這樣的奇妙還體現在作業設計這一環節:
原本我以小露珠的調皮口吻精心設計了兩項作業:
小朋友們,臨走前,我還給你們留了一份禮物呢!
1.說一說:請回去告訴爸爸媽媽,我是怎樣形成的?
2.寫一寫:猜猜看,我還會遇見誰?還會發生怎樣的故事呢?
當我將這兩項作業出示在黑板上時,本以為孩子們會因為如此有新意的作業而驚喜,但事實卻是,不僅沒有出現我所期待的反應,甚至有些學生還發出嘟囔聲:原來小露珠留給我們的禮物是作業呀!這句話,猶如一盆冷水把我的創意澆得透濕,但同時也澆醒了我:這樣的作業確實讓人心寒,課堂上我們還是向日葵、白楊樹、喇叭花,剛剛依依不舍地跟小露珠告別,如此可愛的小露珠留給我們的禮物竟然是作業,站在學生的角度,我竟然也開始對這樣的設計義憤填膺起來。那怎樣的作業設計才是不露痕跡的,契合文章氛圍的?是孩子真正樂于完成的?下課之后,信步走在學校的小花園里,正是秋末時節,菊花開得正旺,忍不住蹲下身子,輕嗅一口,花香縈繞,忍不住感慨: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旁邊突然湊過來兩個小圓腦袋,好奇地問我在看什么,我不禁被他們的童稚給逗樂了,于是邀來一同賞菊,小家伙們可樂了,嘰嘰喳喳問個不停。突然間,我意識到,孩子們所需要的不正是回歸于自然嗎?同樣,《小露珠》的存在不僅是為了讓這種美留在孩子的心底,更是為了讓孩子在生活中發現這樣的美,感受這樣的美,珍惜這樣的美!于是在課堂快結束的時候,我設計了這一環節:
(配著淡淡的音樂)同學們,美好的事物會一直陪伴在我們身邊,就像這顆小露珠,雖然她消失了,卻會永遠珍藏在我們心底,老師希望你們在課后能真正地走進大自然,聞一聞花草的清香,聽一聽紡織娘的歌聲,看一看草葉上的小露珠,輕輕地跟她說一聲“早哇”,你們愿意嗎?
當說完這段話的時候,我發現孩子的眼睛里有了亮光,有了憧憬,這樣的“愿意”不再是隨口敷衍,而是真正由心底發出的聲音。
有些童稚的提問與回答往往能觸碰到文章最柔軟的部分,同時也是我們身為成年人最容易忽略的部分,“一花一世界”或許語文的天地里還有很多我們沒有發現的小秘密,何不蹲下身子,聽聽孩子們稚嫩的聲音,那或許就是我們在教學中缺失的美好。你聽,雪融化了,花都開了。
參考文獻:
[1]徐琦.走進兒童繪畫傾聽兒童語言[J].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02(S1):93-94.
[2]張曉琴.淺談傾聽兒童的百種語言[J].讀與寫(上,下旬),20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