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是農村“三變”改革的重要基礎,是農民變股東的主要路徑,也是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的重要渠道。近年來,宣城市不斷深化農村改革,大力實施鄉村振興。該文從宣城市深化農村改革情況、主要做法及存在問題等方面,對宣城市深化農村改革進行深入探討,并提出相關建議,為全市實施鄉村振興提供新動能。
關鍵詞:農村“三變”改革;鄉村振興;宣城市
中圖分類號 F320.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19)06-0006-03
黨的十九大指出,要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保障農民財產權益,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是深化農村改革的重要任務,是扎實推進現代農業的有效舉措。黃延信等[1]研究認為,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最終落腳點是推動集體經濟持續發展。孟超峰等[2]研究表明,推進農村“三變”改革,有利于促進農村集體經濟健康持續發展。劉遠坤[3]研究認為,開展農村“三變”改革,促進了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增強了農村集體經濟實力,拓寬了農民增收致富渠道,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通過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和農村“三變”改革,可以盤活農村集體資源、資產和資金,激活農村各類生產要素潛能,增加農民收入,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新動能。
1 宣城市深化農村改革情況
1.1 扎實推進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 宣城市委市政府印發了《關于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實施意見》,圍繞“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按照“尊重農民意愿、守住政策底線、堅持循序漸進、堅持因地制宜、堅持市場導向”原則,穩妥有序推進“三權分置”改革。一是開展確權登記,穩定承包權。全市縣級土地確權數據庫平臺全部建成,承包地確權面積18.46萬hm2;頒發證書55.7萬份。二是加快土地流轉,放活經營權。2018年全市新增流轉土地面積0.56萬hm2,流轉總面積已達8.46萬hm2,流轉率45.8%,全市統一的農村產權交易平臺已上線運行。三是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2018年全市新增家庭農場1412個,總數達7624個。其中,省級示范家庭農場167個;新增農民合作社273家,總數達3574家,其中國家級示范合作社54家、省級示范合作社56家。四是積極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市轄宣州區、郎溪縣、廣德縣分別承擔中央財政支持農業發展社會化服務項目,全市農業經營性服務組織已達992個,其中服務型合作社為419個。2018年全市托管服務總面積為1.71萬hm2,共計24.08萬戶農戶接受服務。
1.2 整市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2018年宣城市被確定為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整市試點單位,宣城市立即成立了高規格改革領導小組,統籌推進試點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宣城市委市政府堅持把農村集體產權制度作為農村改革的“牛鼻子”,印發了《關于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實施意見》、《宣城市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方案》,全面部署,整市推進。在2017年已經完成344個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基礎上,2018年全市新增478個村完成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至此,全市822個村(涉農社區)成立了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全部完成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任務。改革時點量化資產總額549515萬元,界定成員身份2372200人。有92個集體經濟組織實現了分紅,分紅總額1154.78萬元,村均分紅12.55萬元。
1.3 穩步擴大農村“三變”改革試點 農村“三變”改革過程中,針對不同村情、資源條件、農業基礎和城鎮化水平,堅持“一村一策”,不斷探索改革路徑,擴大試點范圍。市轄宣州區、郎溪縣、廣德縣、涇縣、旌德縣已出臺農村“三變”改革整縣推進實施方案。截至2018年底,全市完成“三變”改革村達411個,占村總數的50%。共落實產業項目570個,村集體入股資金3.07億元(其中:財政資金及形成的資產投入2.14億元),盤活土地林場水面等資源0.72萬hm2、閑置資產9.6萬m2,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達8102萬元,較改革前增長390%,改革村平均收益19.71萬元;參與“三變”農戶1.06萬戶,農戶以承包地或林地入股0.28萬hm2,農戶入股收益2074.85萬元。2018年全市涌現出涇縣九峰村和查濟村、宣州區棋盤村、廣德縣焦村、寧國市甲路村、績溪縣梧川村等改革新典型。
2 主要做法
2.1 提高站位,強力推進 宣城市委市政府堅持把深化農村改革作為實施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努力打造農村改革的“宣城樣板”。成立了高規格領導小組,落實市縣鄉村四級書記抓改革,逐級成立改革領導小組,成立了以市委書記、市長為雙組長的市委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領導小組,與市委鄉村振興工作領導小組、市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合署,明確了牽頭單位及主要職責,建立任務分解落實機制和領導分級包抓制度。領導小組組長、市委書記陶方啟親自出席了2018年11月16日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推進會議,并在市委四屆六次全會上對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要不斷深化農村改革,尤其宣城是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市,要認真落實11月16日召開的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推進會議精神,加大改革推進力度,深化農村“三變”改革,確保今年底所有村級全部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任務”。市委常委會、市政府常務會、市委深改組多次召開會議,專題研究農村改革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負責同志及分管負責同志多次深入基層督察調研,了解掌握每個縣市區改革進展情況,推進試點工作。
2.2 加強培訓,強化指導 市農業部門發揮牽頭職能,負責組織實施和工作指導,制定印發了《宣城市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界定指導意見》《宣城市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操作流程(試行)》等改革文件,縣級配套出臺改革文件20多個。市縣農委舉辦多期業務培訓班,層層培訓基層干部,加大指導力度;利用黨校、組織部門平臺,加大對鄉鎮村干部的培訓,宣傳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政策。2018年全市共舉辦縣級以上層次培訓班53期,培訓5600多人次。
2.3 加大投入,強化保障 2017年以來,全市整合中央財政支持國家示范社項目資金1700多萬元,折股量化到合作社所在的村集體,支持60多個村開展“三變”。宣州、廣德、寧國、涇縣整合省級財政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項目資金,配套安排了農村改革專項資金。2018年各級財政已安排資金8300多萬元,其中:宣州區從2018年到2020年,每年安排資金1000萬元;廣德縣整合資金900萬元;寧國市整合資金1000萬元;涇縣安排資金2000萬元;旌德縣整合資金1880萬元;績溪縣安排資金450萬元,為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提供資金保障。宣州區健全區、鄉兩級農經機構,落實編制76個。廣德縣成立縣農經局,核定編制15名。
2.4 因村施策,樹立典型示范 針對不同村情、資源條件、農業基礎和城鎮化水平,堅持“一村一策”,不斷探索總結“三變”改革路徑,宣傳推廣典型經驗。
2.4.1 土地股份合作型 適宜集體經濟薄弱的村,解決“人缺、地荒”問題。整村流轉土地經營權,由股份經濟合作社集體運營。全市已有73個農民合作社開展土地股份試點,入股土地面積0.33萬hm2。如郎溪縣新和村以20hm2集體山場、9戶村民以6.67hm2林地經營權入股,村集體年保底收益19.95萬元。
2.4.2 發展特色產業型 適宜農業資源稟賦較好的村,解決“好土地沒有好效益”問題。依托新型主體帶動,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如旌德縣合慶村與旌德縣振興蔬菜瓜果合作社共建有機蘆筍大棚種植基地。
2.4.3 發展物業經濟型 適宜經濟發展基礎較好的城中村、城郊村,解決“無地富村發展”問題。依托現有開發區、工業集中區、商貿集中區,統一規劃、統籌建設。如宣州區花園村投資建設酒店和老年公寓,宣州區巷口橋村建設標準化廠房出租等,2018年兩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分別超過1000萬元、300萬元。
2.4.4 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型 適宜自然資源豐富的村,解決“好地方沒有好開發”問題。開發林果茶等特色資源,盤活農家資源,發掘文化資源,打造特色民宿、休閑農莊、鄉村酒店和農家樂集群。如旌德縣路西村以“公司+協會+農戶”模式發展休閑旅游,2018年村集體收入達30余萬元,是2014年改革前的7倍。
2.4.5 產業扶貧開發型 適宜貧困村,解決“持續脫貧”問題。實施特色種養業扶貧項目,發展集體經濟。如宣州區山河村整合扶貧項目和社會幫扶資金154萬元,流轉土地約20.67hm2,建設標準化生態青蝦養殖基地,建設360kW光伏發電站,2018年該村集體經營性收入超過30萬元。
2.4.6 集中抱團發展型 適宜資源匱乏、資金短缺的村,解決“無力發展”問題。統籌資金,集中經營,合力破解發展困局。如廣德縣邱村鎮組織12個村抱團發展,在工業園區投資新建約10000m2的標準化廠房,村級每年分得60萬元租金收入;涇縣昌橋鄉建農民創業園、榔橋鎮建木梳產業園,村集體入股享受分紅;寧國市成立寧國市振寧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有限公司,整合20個薄弱村的財政扶持資金,投資優質項目,通過“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的方式,實現集體經濟和農民收入的穩步增長。
3 存在的問題
宣城市農村改革雖然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但是在推進過程中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特別是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一些瓶頸問題逐漸凸顯,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一是部分干部對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復雜性和艱巨性認識不足,攻堅克難的勇氣和決心不強。少數地方仍在小范圍內試點,沒有整體推進,產權制度改革、“三變”改革進度較慢,縣市區工作進展不平衡。二是部分基層干部對深化農村改革中可能出現的矛盾以及改革后基層組織運行管理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不同程度地存在思想顧慮和畏難情緒。三是對改革的政策宣傳和教育引導還不夠廣泛深入,部分農民群眾簡單認為改革就是分紅,加上集體經濟組織之間發展水平不同,容易造成攀比心理,基層干部普遍感到壓力較大。四是工作保障不到位。縣鄉農村經營管理體系建設薄弱,機構不全、缺編少人,平均每個鄉鎮農經人員不足2人,工作指導力量不足。部分縣市沒有安排改革工作經費和項目資金,影響了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和農村“三變”改革的推進實施。
4 對策建議
隨著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和農村“三變”改革的持續推進,任務將會更艱巨,矛盾也會更加突出。要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以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為動力,按照中央和省、市委決策部署,積極穩妥加以推進。
4.1 進一步落實工作責任,強化保障措施 縣級要落實好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組織實施責任,建立有效的工作推進機制。各級黨委書記特別是縣鄉黨委書記是改革的第一責任人,要親自掛帥,擔負起一線指揮的領導責任,加強組織領導。要切實保障資金投入,各級財政要安排改革專項資金,整合項目資金,保障產權制度改革和“三變”改革的順利推進。農村經營管理隊伍是農村改革推進的骨干力量,要進一步明確縣、鄉鎮農經機構工作職能,落實人員編制和工作經費,為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提供組織保障。
4.2 進一步加大稅收優惠政策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不同于一般經濟組織,建議出臺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稅收優惠政策,對村集體領辦或參股各類經濟實體實行稅收優惠政策,減征免征相關行政事業性收費。對村集體經濟組織物業出租的房產稅、增值稅以及村級公共事業建設工程所征的有關地方稅收,有條件的地方實行財政返還。建議省級層面出臺文件,擴大政策性農業保險覆蓋面,增強抵御自然和市場風險能力;在用地、稅收方面出臺具體措施支持“三變”改革。出臺鼓勵社會熱忱參與“三變”改革政策,對企業或社會愛心人士作為獲取有關信貸、政策優惠待遇的加分條件。
4.3 進一步優化人才培養 一是建議制定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人才培養政策,加大農村集體經濟人才培養力度,提升村級集體經濟經營管理水平,培育一批留得下、守得住的本土人才。二是建議切實加強縣鄉農村經營管理體系建設,多渠道加強基層農經工作力量,確保事有人管、責有人負,承擔起指導改革工作的責任。
參考文獻
[1]黃延信,余葵,帥高康,等.對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若干問題的思考[J].農業經濟問題,2014(4):8-14.
[2]孟超峰,凌躍進,朱依坤,等.宣城市農村“三變”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安徽農學通報,2017,23(13):1-2,167.
[3]劉遠坤.農村“三變”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土地制度改革,2016,1:29-32. (責編:徐世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