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鳳榮 陳婉秋


摘? 要:麥田雜草的危害是造成小麥減產降質的主要因素。通過對我國幾個典型小麥高產區(qū)域的麥田雜草種類及群落構成進行實證調查研究,結果表明,不科學的耕作方式、除草劑使用不當及氣象因素是造成麥田草害危害加重的主要原因。因此,今后應加強農業(yè)、生物、化學等方面的防治措施,建立立體監(jiān)測防治網(wǎng)絡體系,保持麥田生物群落多樣性,從而提高小麥產量。
關鍵詞:麥田;雜草群落;群落多樣性
中圖分類號 S43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19)06-0048-04
Abstract:The weed damage in wheat field is still one of the main causes of wheat yield reduction.After investigating the weed species and community composition in wheat fields in several typical high-yield areas of China,it was found that cultivation methods,inappropriate use of herbicides and meteorological factors are the causes of wheat field weed damage.Through strengthening agriculture and biology.In order to improve wheat yield,we should establish a three-dimensional monitoring and control network system to maintain the diversity of wheat bio-community.
Key words:Wheat field;Weed community;Community diversity
河南是我國小麥生產第一大省,近年來,小麥種植面積不斷增加,播種面積達533.33萬hm2以上,產量占全國小麥總產量的1/4,在我國糧食安全和糧食供求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草害的發(fā)生,不僅限制了小麥產量,還造成小麥的粒重降低,導致小麥質量受損。因此,科學合理地防治麥田雜草成為了小麥生產提質增量的關鍵。小麥田雜草種類繁多,生長能力強,生長過程中與小麥爭奪養(yǎng)分、空間和光照,甚至攀援莖稈,引起小麥倒伏。同時,麥田雜草作為多種病蟲的中間寄主,為病蟲提供了必要的繁衍傳播場所,進一步加劇了麥田病蟲害的傳播和擴散。統(tǒng)計表明,年均因雜草導致麥田減產的比例為10%~30%,嚴重時達70%以上,甚至絕收[1]。但有一些專家學者認為,麥田雜草的存在,也有利于促進麥田養(yǎng)分循環(huán)和減輕環(huán)境污染,同時在防止土壤侵蝕、酸化等方面發(fā)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2]。鑒于雜草對麥田的正反兩方面作用,在深入研究雜草種類及群落結構和科學分析麥田草害產生的原因的基礎上,采取有針對性的防控措施,以期為小麥的高產優(yōu)質提供保證。
1 小麥田雜草種類及群落結構
目前,對高產區(qū)麥田雜草及小麥產量研究的較多,明確了我國常見的麥田雜草種類,但在地域分布、氣候、農田生態(tài)環(huán)境及生產管理方式等因素對雜草群落結構影響方面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李秉華等采用倒置“W”取樣法,對河北省冬小麥田雜草的發(fā)生情況進行了實地調研[4],結果表明,河北全省境內冬小麥田間共有雜草61種,隸屬于21科53屬,其中,播娘蒿、打碗花、薺菜、麥瓶草和麥家公等6種優(yōu)勢雜草占主要地位;麥田土壤中的鹽度和濕度是影響河北省冬小麥田雜草群落構成的主要生態(tài)因子。
通過對山東省麥田雜草的調研分析[5],山東全省共發(fā)現(xiàn)69種麥田雜草,隸屬于21科54屬,麥田雜草群落主要集中在禾本科、菊科和十字花科,其特點多為單子葉雜草種類。例如,豬殃殃、雀麥、麥瓶草、小花糖芥、麥家公、看麥娘、節(jié)節(jié)麥、打碗花、播娘蒿和薺菜等10種雜草已成為了麥田中的優(yōu)勢雜草,易繁殖和抗藥性強等特點,導致它們在麥田的發(fā)生危害逐年加重。
江蘇省近幾年來麥田雜草的危害日益嚴重[6],2017年因雜草導致小麥產量的損失高達52376t,麥田雜草種類多達168種,隸屬于35個科。
通過對河南省36個區(qū)縣麥田雜草的分析[7],結果表明,河南地區(qū)麥田雜草共77種,隸屬于20科65屬,主要集中在禾本科、菊科、十字花科,播娘蒿、野燕麥、薺菜、豬殃殃、婆婆納、麥家公、麥瓶草、節(jié)節(jié)麥、雀麥、硬草等成為10種,是主要的優(yōu)勢雜草。河南省地域廣闊,東西南北跨度較大,雜草種類的分布具有區(qū)域差異分化特點。魯傳濤等[8]通過對河南內10個地市麥田雜草的發(fā)生情況進行調查分析(見表1),結果表明,河南省小麥田主要雜草共17種,分別為13種闊葉雜草和4種禾本科雜草,屬于麥田惡性闊葉雜草的播娘蒿、豬殃殃、薺菜,在全省范圍發(fā)生較為普遍。河南全省雜草分布呈現(xiàn)出由北向南趨于嚴重的態(tài)勢,例如開封和封丘2個地區(qū),地理上分別位于黃河南岸和北岸[9],開封28種,封丘18種,黃河作為天然屏障,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兩岸間雜草的傳播,兩地耕種方式、土壤性質及管理的不同,致使雜草群落組成、常見種類均存在差異。
2 麥田草害產生的原因分析
2.1 耕作方式的影響 免耕作為一種輕型栽培技術,相較于傳統(tǒng)耕作技術,具有保持水土結構、節(jié)約勞動力等優(yōu)勢,在國內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有研究表明[10],免耕有利于麥田雜草的發(fā)生,且雜草出草不一致、發(fā)育情況不同,造成雜草控制難度增大,麥田雜草群落間的演替頻次加快,惡性草害的危害區(qū)域和程度趨向嚴重化。以傳統(tǒng)耕作方式作為對照組,通過對傳統(tǒng)耕作、免耕、秸稈深松覆蓋和高留茬深松覆蓋4種耕作方式的對比實驗(見表2),結果表明,在免耕條件下麥田雜草出現(xiàn)的種類和數(shù)量最多,且冬小麥產量最低,而高留茬深松覆蓋耕作方式下冬小麥產量最高。由此可見,耕作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麥田雜草的群落組成和數(shù)量,進而影響小麥產量。
2.2 除草劑使用不當 禾本科雜草和闊葉雜草是我國麥田雜草的主要類型,當使用除草劑防除麥田雜草時,應當針對不同雜草的特點,使用選擇性的除草劑(見表3)[11],確保除草劑可以毒害和殺死雜草,而不傷及麥苗。其中,苯磺隆作為一種高效廉價的麥田除草劑,被廣泛應用,但單一除草劑長期大量施用會使雜草出現(xiàn)抗藥性[12]。目前已發(fā)現(xiàn)在麥田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有58種雜草210個生物型對苯磺隆產生了抗性[13]。同時,單一除草劑的施用還可能導致基因庫缺失,進而造成生態(tài)平衡失調,影響麥田生物的多樣性。
2.3 氣象因素 在麥田生態(tài)系統(tǒng)中,麥田雜草的種類和發(fā)生量受溫度、降雨等氣象條件的制約。研究結果顯示,在麥田播種前后,降雨日和降雨量是麥田雜草發(fā)生量的關鍵因素之一。麥田播種后,降水適宜,表墑好,有利于雜草發(fā)生[14]。
3 綜合防治對策
3.1 農業(yè)防控 一是優(yōu)化種植結構。農作物生長周期中會伴隨生長一定的伴生雜草或寄生雜草,在相對穩(wěn)定的種植結構條件下會形成相對穩(wěn)定的雜草群落。針對雜草群落的伴生性特點,可以采取優(yōu)化種植結構,科學合理地調控種植種類等措施,改變雜草群落生長的相對穩(wěn)定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條件,從而達到抑制雜草的危害的目的。二是優(yōu)化調整耕作模式。在免耕超過一定年限的區(qū)域,轉變?yōu)橐陨钏蔀橹鞯妮喐J?,不僅有利于打破雜草生長穩(wěn)定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還有利于保墑和提高土壤肥料的有效性,滿足作物生長要求,提高麥田生產力。
3.2 生物防控 生物防控的主要做法是提高小麥成長過程中的競爭優(yōu)勢,培育優(yōu)良小麥品種,抑制麥田雜草的生長。科學施肥被認為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能夠為小麥提供營養(yǎng)元素,增加小麥產量。通過合理施用氮肥、有機肥等[15],促進小麥的營養(yǎng)吸收,從而有效地改變小麥與雜草之間養(yǎng)分競爭的結構,降低了麥田雜草的生長速度和單位密度,抑制優(yōu)勢雜草在小麥生長中成為養(yǎng)分的競爭者,維護了麥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提高了小麥產量和質量。
3.3 化學防控 目前,我國麥田雜草防治仍是以化學防控為主。在對麥田進行化學除草劑時,要盡量避免長期施用同質單一的除草劑,可采用多種除草劑混用或交替施用的方式,豐富除草劑種類、改良除草劑性能,延緩雜草對除草劑產生抗性。統(tǒng)計表明,2018年我國相關部門登記注冊的麥田除草劑產品信息共計238個,其中單劑140個,混劑98個。針對小麥生長過程中不同階段的不同特點和多類型的雜草生長周期,科學合理施用除草劑,延緩防麥田雜草產生抗藥性的產生,控制雜草數(shù)量和種類的增加。
3.4 加強監(jiān)測網(wǎng)絡建設 針對麥田生態(tài)系統(tǒng)影響因素較多、變化復雜等現(xiàn)象,今后要加強監(jiān)測網(wǎng)絡建設,建立立體監(jiān)測防治網(wǎng)絡體系,及時有效地進行防控。
參考文獻
[1]張小龍,張艷剛,李虎群.小麥主要病蟲草害田間危害自然損失率試驗[J].中國農學通報,2017,33(31):117-121.
[2]Guillaume F,Sandrine P,F(xiàn)abrice D,et al.Arable weed decline in Northern France:Crop edges as refugia for weed conservation?[J].Biological Conservation,2009,142(1):238-243.
[3]Thomas A G ,Derksen D A ,Blackshaw R E ,et al.A multistudy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weed population shifts in medium-to long-term tillage systems[J].Weed Science,2004,52(5):874-880.
[4]李秉華,王貴啟,魏守輝,等.河北省冬小麥田雜草群落特征[J].植物保護學報,2013,40(1):83-88.
[5]高興祥,李美,房鋒,等.山東省小麥田雜草組成及群落特征[J].草業(yè)學報,2014,23(5):92-98.
[6]朱阿秀,張紹明,鞠國鋼,等.近年江蘇省麥田雜草發(fā)生情況及防除對策[J].中國植保導刊,2018,38(07):54-57.
[7]高興祥,李美,房鋒,等.河南省冬小麥田雜草組成及群落特征[J].麥類作物學報,2016,36(10):1402-1408.
[8]魯傳濤,楚桂芬,徐洪樂,等.河南省小麥田雜草發(fā)生現(xiàn)狀調查[J].河南農業(yè)科學,2016,45(08):91-94.
[9]谷艷芳,胡楠,丁圣彥,等.種植制度對開封和封丘地區(qū)麥田雜草群落結構和生物多樣性的影響[J].河南大學學報(自然版),2007,37(4):391-394.
[10]方日堯,趙慧清,方娟.不同保護性耕作下冬小麥田雜草滋生情況調查研究[J].干旱地區(qū)農業(yè)研究,2008(05):90-93,104.
[11]張迪.小麥田主要雜草抗藥性監(jiān)測及治理技術研究[D].南京:南京農業(yè)大學,2016.
[12]吳翠霞,馬士仲,馬沖,等.山東省小麥田薺菜對苯磺隆的抗性測定[J].植物保護,2018(1).
[13]高興祥,李美,高宗軍,等.山東省小麥田播娘蒿對苯磺隆的抗性測定[J].植物保護學報,2014,41(3):373-378.
[14]劉元榮.麥田雜草發(fā)生消長的影響因素及防除技術[J].河南農業(yè)科學,1993(8):24-26.
[15]蔣敏,沈明星,沈新平,等.長期不同施肥方式對麥田雜草群落的影響[J].生態(tài)學報,2014,34(07):1746-1756.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