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良 張由娟 楊明進等
摘? 要:薄殼山核桃是目前安徽省主推的經濟林樹種之一,近年來在皖北平原地區發展迅速,其與東北榛子套種可獲得較高的經濟收益,有利于脫貧致富。該文介紹了“薄殼山核桃—大果榛子”復合經營技術,為豐富薄殼山核桃復合經營模式提供技術支撐。
關鍵詞:薄殼山核桃;大果榛子;復合經營
中圖分類號 S79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19)06-0089-03
Abstract:Pecan is one of the main economic forest tree species in forestry construction in northern Anhui,which has developed rapidly in the northern Anhui Plain area in recent years.Pecan and hazelnut planting together can obtain higher economic benefits,is conducive to poverty eradication.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key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pecan and hazelnut composite model,and provides technical guidance for enriching the composite management mode of pecan.
Key words:Pecan;Hazelnut;the Northern Anhui
阜陽市地處中緯度地帶,屬北亞熱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季風明顯,四季分明。春季溫和多變,夏季炎熱多雨,秋天天高氣爽,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降水量約800mm,全年無霜期約230d,適合薄殼山核桃、大果榛子的生態學要求[1]。薄殼山核桃和榛子均是重要的干果經濟林樹種,且都為引種樹種。薄殼山核桃(Carya illinoensis K. Koch)是集食用堅果、木本油料、園林綠化、優質木材為一體的生態經濟型樹種[2];榛子(Corylus heterophylla)是樺木科榛屬堅果樹種,其堅果榛仁營養豐富,品味佳,市場供不應求。薄殼山核桃種植存在結果時間遲,投資成本高、收效遲的現實問題,因此薄殼山核桃產業一直難以迅速發展;榛子在我國黑龍江省、遼寧省的研究已有了很大進展,而安徽目前對榛子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但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因此,在薄殼山核桃林下套中榛子是較好的復合經營模式,但由于薄殼山核桃和榛子都是強陽性樹種,因而定植時需要加大株行距以滿足光照的需求。為了推廣薄殼山核桃種植、增加薄殼山核桃種植收益,提高“薄殼山核桃—大果榛子”復合經營收益,筆者對包括定植、撫育、移栽等關鍵技術環節進行了研究,探索出了適宜的栽培管理技術[3]。
1 立體種植技術
1.1 套種原理 大果榛子萌動和開花時,薄殼山核桃仍處在休眠中,大果榛子于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完成采收,10月初落葉進入休眠,而薄殼山核桃10月初才開始成熟,因此兩者果實采收互不影響。大果榛子屬于灌木,大部分根系(總根量90%以上)都集中于地表15~60cm土層中,薄殼山核桃是深根性的高大喬木,根系分布在40~100cm深的土層中,因此,兩者根系所處土層不交叉,相互無競爭,可以套種。但需注意的是,薄殼山核桃和榛子都是強陽性樹種,當上層薄殼山核桃冠層郁閉后,需將榛子移除。
1.2 整地 薄殼山核桃、大果榛子在栽植前需要進行整理、翻耕,去除土地中遺留的根莖以及雜草。由于皖北地區以平原為主,坡度較小,夏季易積水,因此需起高壟并在栽植地四周及道路兩旁挖筑排水溝。同時,為便于人員進出,薄殼山核桃與大果榛子之間留有足夠的間隙。
1.3 定植 薄殼山核桃栽植時一定要保護好根系,以免傷根過多,導致樹體以后生長不旺。裸根苗栽植時間為12月至次年3月中旬,在出圃及種植的整個過程中,要使根系保持一定的濕度但又不能過濕。容器苗栽植前需要將其根團沖開,使外部根系能與其所生長的土壤緊密接觸。栽植時根幅為冠幅的2~3倍。如果不能及時栽植,應將苗木假植,用潮土覆蓋。在薄殼山核桃幼齡林行間隔行間作大果榛子,可按照3m×6m株行距定植(后期隔株移出),或按照6m×6m(或更大的株行距)株行距定植,定植前先修剪根系,大約剪掉根系長度的1/3,使根須見新茬,并用適量泥漿蘸滿整個根系。
通過測定6個榛子的主要栽培品種苗期生長量可知(表1),“達維”“遼榛2號”良種在阜陽地區適應性及生長量最大,是皖北地區較為適宜栽植的大果榛子良種。大果榛子在薄殼山核桃行間成行定植,株距3m,與薄殼山核桃平行,方便機械操作。由于大果榛子要求土壤濕潤,同時為保證定植后根系恢復,宜在雨后1~2d土壤墑情較好的時候移栽,以避免肥料與榛苗根系直接接觸,導致燒根,降低榛苗成活率。定植前先修剪根系,大約剪掉根系長度的1/3,使根須見新茬,用適量泥漿蘸滿整個根系。栽時將榛苗放在定植穴正中,把根系舒展開,輕提榛苗使根系和土壤充分接觸,邊覆土邊踩實。栽苗要深淺適宜,栽植深度為根莖距地面5~10cm,不要栽植太深,栽后踏實澆足水,水滲透后再封土。榛樹是異花授粉植物,榛樹栽培需要授粉樹才能豐產,因此,建園可選擇3~4個花期相近或一致的不同品種,每個品種栽3~5行,互相授粉。
x
1.4 整形修剪 榛子定植成活后保留1個主干,干高60cm,在主干上選留3~4個分布均勻的主枝,主枝上選留側枝,側枝上著生副側枝和結果母枝,形成矮主干,上部為自然開心形樹冠。樹形要求第1年苗木定植后要立即定干,高度為60cm左右;第2年選留主干上著生不同方位的主枝3~4個,對每個主枝進行輕短截,約剪掉枝長的 1/3,剪口下留飽滿外側芽;第3年:在每個主枝上選留2~3個側枝,對各主枝的延長枝輕短截,剪口下留外側芽,內膛短枝不修剪;第4年繼續輕短截各主、側枝的延長枝,此時樹冠基本形成。修剪在休眠期進行,具體時間為春季發芽前,即3—4月進行。不同品種的榛樹樹冠開張程度不同,通過修剪措施加以調節。樹冠直立的榛樹,則以留側生枝使其角度開張;樹冠開張過度的,則應留向上的直立枝,縮小開張角度。一般未結果幼樹和結果初期樹應以擴大樹冠為主。對各主側枝的延長枝進行輕短截,剪掉其長度的1/3,并注意調整開張角度。對于過長的延長枝應中度短截,以防止其下部發生“光桿”現象;內膛小枝不剪[4]。
2 撫育管理
2.1 水肥管理 薄殼山核桃雖為干果,但屬于在生長期間需要水分較多的樹種。因此,在6—7月果實膨大期和8—9月果實灌漿期,要保證這2個關鍵需水時期的水分供應。大果榛子對土壤要求不高,但由于其根系發達,呼吸強度大,因而以土層厚(40cm左右)而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和黑壤土等土質疏松的中性或微酸性土壤最佳,排水不良的地方生長不良,且易爛根。根據天氣和生長期變化可適量澆水,雨季要及時排澇[5,6]。對于薄殼山核桃,施肥分基肥和追肥2種。基肥一般在落葉后進行,主要施入腐熟的有機肥,混入適量的磷肥。有機肥要求天然無污染,富含有有機質(含量45%以上)、大量和微量元素,充分腐熟,肥效持久。有機肥可有效疏松土壤、促進植物根部發達,而雞糞的熱能能在冬季保護薄殼山核桃和林下間作物的根系,具有供養分、保過冬的功效。施用時,按照幼樹每株20~30kg,初結果樹每株30~50kg,盛果期每株50~80kg。每hm2施充分腐熟的有機肥75t、磷肥750kg、草木灰1500kg及尿素225kg。翌年發芽前和6—7月份分別追肥1次。薄殼山核桃富含鋅元素,足夠的鋅營養是保證豐產的基礎。在常規施肥原則下,生長季節按時葉面噴施0.1%~0.3%的硫酸鋅3~5次,是增加堅果產量,提高果仁儲存品質的重要措施。
2.2 防治病蟲害 以科學栽培措施形成健康、穩定環境為主。薄殼山核桃林下大果榛子、泰國艷紅辣椒復合生態栽培,能夠提高物種多樣性,增加害蟲天敵和有益生物的棲身和繁衍,減輕病蟲害的發生程度和農藥的使用量。病蟲害的防治,主要采用物理防治的方法,利用害蟲的趨光性,進行燈光誘殺、色板誘殺和性誘殺。滅蟲燈的有效范圍確定為1.33~2hm2,每2hm2面積安裝1盞滅蟲燈。大果榛樹發生的病害種類很少,主要是榛葉白粉病,發病時間一般在7月,危害葉片、枝梢、幼芽和果苞。通過孢子由中心病株向周圍蔓延傳播,如遇通風不良、土壤黏重、低洼潮濕等利于該病的發生發展,傳播速度很快。防治方法為清除中心病株,適當疏枝或間伐,改善通風透光條件,增強樹體的抗病能力[7,8]。
參考文獻
[1]何小艷.薄殼山核桃安農系列品種選育研究[D].合肥:安徽農業大學,2013.
[2]趙偉,陳雷.皖北地區薄殼山核桃發展現狀及豐產栽培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2018,24(05).
[3]戚繼忠,紀國峰,黃立君.榛子種子的貯藏與繁殖技術研究[J].吉林 林業科技,2005(2):11-13.
[4]何建社,王志明,陳艷,等.平歐雜交榛施肥試驗初報[J].中國園藝文摘,2018,34(6):26,96.
[5]鄧貴義,李美華,李成新,等.平歐雜交榛層積處理試驗[J].河北果樹,2002(6):54-55.
[6]韓秀明.大果榛子栽培管理技術[J].科研技術推廣,2014(4):156-157.
[7]李向前,陸亞娟,孫瑤,等.榛子的栽培技術[J].吉林農業,1997(2):70-76.
[8]白洪昌,王劍鋒,王博,等.平歐大果榛子栽培方法及管理技術[J].防護林科技,2013(8):93-94.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