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冬怡

摘 要:新造詞在人們日常生活和學習中逐漸成為具有固化符號的一種新語言符號形式。本文擬從人們對新造詞的語義構建為切入點,以語言的符號指稱屬性入手,對“女漢子”一詞進行探討。經分析發現,“女漢子”一詞是以比喻造詞并以類推構式所創造出的有標記性的新詞,它也是社會文化意義表達方式的變體。同時可以看出,構式意義、符號意義、詞匯意義、概念意義、語法意義和文化意義,是構建新造詞認知理據的主要指導參數。
關鍵詞:新造詞;符號指稱屬性;“女漢子”;理據性
作為網絡環境擴大化的軌跡記錄者,互聯網新造詞在近些年來表現出了獨特的特征和面貌。在網絡語言大環境下,漢語豐富發達的語言特征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新造詞在人們日常生活和學習中逐漸成為具有固化符號的一種新語言符號。新詞語在反映社會生活方面具有自身的敏感度和符號意義。目前對新造詞語,特別是互聯網環境下的新造詞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內部形式、語法特征、造詞動機、規范問題和前景解讀等方面,并產生了諸多學術成果。本文擬從語言符號指稱的角度入手,以新造詞語“女漢子”為例,探討新造詞符號認知構式的多重意義的理據性。
一、“女漢子”的個案研究
新造詞語在當下互聯網和媒體的雙向發展軌道上暢行無阻,有的還成為網絡和媒體熱詞,這體現了大眾網絡媒體時代下語言的多元性和多樣化。2013年,教育部、國家語言委員會發布《2013年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女漢子”獲評年度十大新詞語;《咬文嚼字》雜志發布的年度十大流行語中,“女漢子”也名列其中。這一詞語的流行與當下的社會環境有很大關系。女性在社會中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同時具有了以往社會角色定型中所謂的男性性格特征,如果斷、冷靜、邏輯性清晰等。于是,這一貌似矛盾實則比喻恰當的詞匯遂順勢出現,媒體網絡便擔當了在此環境下孕育新造詞的角色。新詞語反映時代脈搏的跳動,并不斷地將社會上層出不窮的新事物、新觀念、新現象用新詞的方式表現出來。這既體現了語言隨著社會發展而發展的本質,也是對語言具有社會性的很好詮釋。
詞是一種語言符號,語言符號的音義結合最初都具有任意性,當人們用某種語音形式去指稱某種事物的時候,這種語音形式同時也就獲得了該事物所賦予它的某種意義,詞就是在音義的任意性結合中產生出來的固定符號形式。葛本儀(2001:88)曾提出,所謂造詞就是指創制新詞。它是解決一個詞從無到有的問題。造詞的目的是為了滿足社會交際的需要,而客觀事物的發展,人類認識的提高,新事物和新現象的出現,以及語言本身的發展和調整,都會提出創制新詞的要求。詞就是在上述需求下,不斷地從無到有創造出來的。
正如Saussure(1959:65)所言,語言符號是一種兩面的心理實體。一個社會所接受的任何表達手段,原則上都是以集體習慣,或者是以約定俗成為基礎的。完全任意的符號比其他符號更能實現符號方式的理想。這就是為什么語言這種最復雜、最廣泛的表達系統,同時也是最富有特點的表達系統的原因。下文主要就“女漢子”一詞的語義構建和符號指稱屬性,來探討其在語言系統下的多重意義。
二、“女漢子”的語義構建
語義是語言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運用語言傳遞信息、進行交流是語言存在和發展的目的與基礎。語言的語義范圍會隨著社會環境和文化語境的變化而擴大、縮小,從而會出現新詞舊義、舊詞新義、新詞新義等各種情況。新造詞的內部形式并非構詞形式的擴展,而是詞義最初形成時為反映事物對象特點所采取的一種詞匯形式。新造詞的內部形式和外部表現出的語符意義并非完全一致,以詞造詞、結構復雜是漢語造詞的顯著特點。
“女漢子”一詞是當下中國社會給予男性和女性共同的時代責任背景下的產物,有時代文化滲透在里面。如女子在社會自強自立,或自我發奮,或性格堅韌等因素。從詞素的語義特征來看,它具有由表層到深層的關系體現,表現為以下四點:
1.“人”有男女性別之分,在各種語言中往往都會加上用于標記的性別詞,以區別其義。漢語中的“性”,在英語中有兩個單詞與之對應:一個是“sex”,一個是“gender”;前者指稱自然現象,后者指稱語法概念。Langacker(1987:180)在對認知語法的探討中曾指出,“名詞性結構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某些通常被視為‘純語法的范疇標記,例如性、數、格”。名詞性結構的性別分類基礎是具有語義基礎的。無論在何種語言里,這種區分是不可避免的。英語中不同的示性詞尾,德語中對名詞的中、陰、陽性的劃分都是如此。相比而言,漢語的性別標記(男——女)更為簡便易行。
2.“漢子”與“男人”(“男子”)同義,“女子”與“女人”同義?!澳凶印薄芭印本鶠橹溉嗣~。劉熙早在公元2世紀就注意到了“子”的語法意義,并將“子”釋義為“小稱”?!白印弊鳛樵~尾是名詞的標志,既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它最常見于名詞之后,此外,動詞、形容詞、量詞加上“子”也可變成名詞。可以說,理論上“子”是一個形態標志,是最小的、有意義的、能自由運用的語言單位,它通常作為形態標志與其他詞性的詞共同構成含有另一指稱意義的詞語。
3.“漢子”指稱男人,是無標記的詞。它作為古時北方民族對男子的稱呼,最早見于《北齊書·魏蘭根傳》,現在一般是對普通男子的通稱。如果再加上“男”,構成“男漢子”,則屬于語義信息疊加,這種稱呼不經濟,一般不會被解釋,除非有特指含義。在漢語中,“漢”原來指好男子,如俗話所說的“男子漢,大丈夫”。現在常用于詞尾,專指男子,如:好漢、硬漢、門外漢、單身漢等。
4.“女漢子”是人為創制的新詞,在構詞方式上屬于比喻造詞,在語義范疇上屬于舊詞新義。陳望道(1979)在《修辭學發凡》中將“比喻”定義為:“思想的對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類似點,說話和寫文章時就用那另外的事物來比擬這思想的對象的,名叫譬喻,現在一般稱為比喻。”比喻造詞法是漢語中常見的修辭造詞方法,它著眼于事物之間的相似性關系,借彼喻此,以他物狀此物,能形象地反映所指稱的客觀對象。可以說,“女漢子”就是用比喻方法所創制的新詞,用以指稱那些跟傳統的淑女標準相悖、具有男子性格的女子。眾所周知,在傳統認知模式下,男女角色的定位十分明確:男耕女織,男主外女主內;男性是力量的象征,女性是柔美的標志。而女性一旦成為有魄力、有決斷的符號象征,就會成為一種特別的、需要加以標記的情況。這樣就形成了有標記的造詞現象。正如Halliday(1994:340)在功能語法中所表達的那樣,詞在使用中發生變化,一個詞被認為是以一種轉移了的意義來加以使用,這時,需要提出的問題不是“這個詞是怎么用的?”而是“這個意思是如何表達的?”一種意義可以通過對詞的選擇來體現,這種選擇跟某種意義上典型的或無標記的用法不同。就此而言,以比喻造詞構式而形成的新詞也正是一種意義表達方式的變體。
三、“女漢子”的符號指稱屬性
新造詞的語言符號意義是隨著不同的表達方式而發展的,表達方式的動因也是多種多樣?!芭疂h子”屬于比喻造詞中“本前喻后”的構式,是當下社會對經濟和精神雙重獨立的女性的謔稱。該詞中“女”是本體,“漢子”則承接“男子漢”之義,從而類推構成新詞,表示“女性具有如男子漢一樣的性格”之義。也就是說,它是以比喻的方式造詞,再通過語義疊加類推構詞。這種構詞方式有時有理據,有時則帶有任意性。但無論如何,這種構詞方式簡潔明了,很容易讓人接受。否則,“女漢子”這一概念就需要用很長的短語甚至是句子來表示。這一方面體現了語言表達要講求經濟性和實用性,另一方面也證實了認知能力在人類利用語言進行表達時所起到的整合作用。它也契合了當下社會網絡語言的要求,人們用這種類推的結構推出新詞,比較容易傳播,也容易流行。
同時,對“女漢子”的符號指稱屬性,我們還要從詞的詞匯意義和概念意義所對應的伸縮性來探討。概念屬于邏輯思維范疇,它的職能在于認識和反映客觀世界;詞匯意義屬于語言范疇,它的職能在于進行交際,交流思想,以達到相互了解(葛本儀,2001)。然而概念意義和詞匯意義并非是完全等同的。這和Saussure區分語言符號的不變性和可變性的關系同一道理。人們對概念和詞匯意義的認識程度,與人們的年齡、文化程度、工作性質、生活條件都有很大的關系。新造詞在互聯網傳播的高效時速的大環境下,所傳達的符號指稱意義其實也正是詞匯意義和概念意義的伸縮性在人們認識中的體現。下面我們舉例進行說明,這些例證分別來自于平面、有聲和網絡新聞三種媒體:
(1)XX真是個女漢子!竟然可以拿到設計比賽的一等獎。
(2)你這種女漢子的作風下次該把他嚇跑了!
(3)她發現XX真的很女漢子,可以一個人跑到那么遠的地方去出差。
(4)XXX比較女漢子,平時不太計較這些小事兒。
根據Halliday(1994)對名詞詞組的分類,例句(1)中“女漢子”作為一個名詞出現,屬于反義聯合的復合名詞構式,其功能屬于類別語(Classifier)。例(2)中“女漢子”作形容詞出現在名詞詞組中,其功能屬于描述語(Epithet)。而例(3)和例(4)則使用“很/比較”這類副詞來修飾作為形容詞的“女漢子”,形容某人具有和男性一樣的性格或品質特征,如“一個人跑到那么遠的地方去出差”“平時不太計較這些小事兒”,此時該詞具有描述語(Epithet)的功能。
我們用聚合的觀點來分析“女漢子”這個詞的符號指稱形成的同時,也要注意在漢語中詞的意義上的變異會形成詞位變體的特點。也就是說,“女漢子”本身以比喻的方式造詞,再通過語義疊加類推構詞,這樣一來,新詞的功能得以拓展,新詞的意義符號化也得以實現。詞匯意義和概念意義在人們的不同認知狀況下彼此作用,構成構式意義,即形成指稱符號;并在此基礎上派生出符號意義,使新造詞得以存在和使用,繼而在語法意義和文化意義層面上擁有了新的解釋力(如圖1所示)。新造詞的符號指稱屬性便是以下六種意義相輔相成、循序推進而逐步成型的。這也為闡釋新造詞的符號指稱理據性厘清了意義結點。
四、新造詞的符號指稱理據性
造詞法具有歷時研究的性質,它既是對詞生成過程的動態研究,也是對新造詞的符號指稱形成的動態研究。生成語法學者Aronoff(1976)首先提出要區別word structure(詞結構)與word formation(造詞法),他認為以往的構詞法研究都偏重于既成詞的結構分析,而更重要的是在于研究新詞的創造。任學良(1981)提出了漢語的造詞法體系,他指出,漢語并不總是參照語法結構來構造新詞,很多詞的創造是形象思維的結果,是修辭的產物。在當下新詞新語出現頻率逐步升高的趨勢下,比喻在諸多修辭方法造詞中表現最為活躍、形式最為復雜、數量也最多。比喻式造詞自然需要了解比喻詞的意義,這就必須建立起喻體和本體的聯系,即從喻體聯想到本體,如果只停留在喻體上是無法理解的。構式正體現了一個個與人類經驗有關的情景,這些預設在大腦中的情景限制進入構式的動詞,使動詞產生與構式義相關的一個背景框架,正是在這個框架中,建立了認知轉喻關系(魏在江,2013)。例如“肝膽”并非指代人的內臟,喻義為真誠的內心;“唇齒”常指互相接近而有共同利害的關系,是抽象意義上的概念。“巾幗”或“紅領巾”也同屬比喻造詞,不過它們是以本身的特征命名后又轉喻它義,屬于以局部特征表達事物整體之義的造詞。這些都是用舊詞造新詞而產生出新義的典型代表。
從認知語法的角度看,人類語言作為一個符號系統,本質上是基于轉喻的,其中隱喻是最根本的形式。同時,隱喻和轉喻并不只是修辭性的語言,它們也屬于一種概念現象。當某一個可以單獨使用的實意性詞語逐步被抽象化后,離原來的實在意義會越來越遠,往往成為不可單獨使用的語法詞素,這實際上是一個認知域向另一個認知域映射和轉移的結果,是一種隱喻現象(Traugott、Heine,1991:384)。其間也包含了作為概念意義主體的語言使用者的認知心理,因此,它又屬于一種概念現象(Lakoff、Johnson,1980)。從所形成的新的概念意義的詞語來說,由于受到語義和語用因素的驅動,在認知的基礎上被重組和類推,新的意義便會一起產生,這樣一來,也就具有了認知上的理據性。上面例證中的“肝膽” “巾幗”“紅領巾”,都是人們在認知詞匯意義的基礎上重組出現的新詞義,同時也體現出從抽象到具象的演變過程。
如果說重組屬于橫組合層面上的方法,那么類推則屬于縱聚合層面上的方法。仍以“女漢子”這個詞為例,它通過比喻造詞的構式,具有了重組的可能性,在同屬于“女子”或“男子”的表層結構上發展出了新生結構,而后卻改變了底層的語義、詞法、句法甚至是音位的結合方式。該詞中“女”是本體,“漢子”承接“男子漢”之義,類推構成“女性+具有如男子漢一樣的性格”的新詞??梢哉f,這只是對原有結構的具體展開,詞的原有結構沒有發生變化,但表層卻發生了明顯的變異。Hopper、Traugott(1993:32)認為,語法化正是通過重組和類推來實現的。在闡釋類推時,Langacker(1987:72)曾講過這樣一個小故事,一個孩子抱怨他的餡餅“too apricoty”,這是孩子自己創造出來的新詞,是依據“名詞+后綴-y”構成形容詞的規則類推而來的,如:watery,salty,oily等。這說明兒童早就掌握類推的方法了。事實上,類推機制是世界上許多語言所共有的(Bloomfield,2002)。它存在于語言體系之中,對揭示語言內部構造及語言形成規律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