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梅
摘要:對標找差是現階段完善區域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的重要舉措,是促進文化館自身發展建設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對標找差;評估定級標準;先進典型;文化需求
中圖分類號:G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05-0255-02
一、前言
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對標找差”理論源于國外的實踐,在國外企業管理建設中運用非常普遍,近年國內也漸漸由認識向重視過渡,“對標找差”雖然源于企業實踐,但其方法蘊含著科學管理規律的深刻內涵,較好地體現了現代知識管理中追求“好”、“更好”、“最好”的本質特性,因此具有巨大的實效性和廣泛的適用性。
結合我國文化館的建設發展,“對標找差”可以概括為:比、學、超。就是通過對照、比較,尋找自身差距,學習先進經驗、方法,運用最佳理論和實踐知識,持續改進完善,不斷自我建設發展,最終實現創新超越的過程。對標找差是現階段完善區域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的重要舉措,是促進文化館自身發展建設的有效方法。
二、對標一級館評估定級標準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高度重視,先后頒布實施了《公共文化體育設施條例》、《文化館建設標準》、《群眾藝術館、文化館管理辦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規和規范標準,明確了文化館的場館建設、管理辦法等,尤其是《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等的出臺,對完善以文化館為代表的公共文化設施的保障機制和運作管理具有重要意義。
但長期以來,文化館的自我定位一直局限在群文活動、文藝創作、培訓等方面,群眾文化學、文化館學未能進入正規的國家學科體系,沒有職業資格準入門檻,導致群文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文化館部門和崗位設置、崗位職責也缺少規范標準。可以說,現階段文化館理論體系仍不健全,服務和管理體系還是十分薄弱。
為規范全國文化館建設、管理與服務,發揮以評促建、以評促管、以評促用的作用,促進文化館事業科學發展,文化部每四年進行一次全國文化館評估定級工作。
從2001年開始的第一次評估到2019年的第五次評估,文化館經過了18年的發展,這18年,也是我國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深入實施文化惠民的關鍵時期。文化館評估定級工作對文化館的發展建設具有重大規范和指導作用,能夠進一步加強和規范文化館管理,引導文化館創新體制機制,提高文化館的服務質量和社會貢獻率,讓人民群眾更多、更好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成果。
長期以來,鎮江市文化館高度重視每一次的文化館評估定級工作,認真對照國家一級館評估標準,扎實開展自查自評。不斷強化陣地建設,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推進免費開放工作,突出公益服務特色:努力改善硬件設施,推進免費開放;積極開展公益性文化活動,打造活動品牌;加強基層藝術輔導,推動團隊建設;探索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新模式,吸引社會力量和資本參與文化建設。
全國各級文化館都應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把評估定級當成進一步加強、規范文化館管理,促進文化館事業發展的重要契機,堅持實事求是、公開公正的原則,對標一級館標準,根據相關文件通知中規定的程序、步驟和要求,嚴格自查自評,遵照相關標準、細則,如實對館內各項指標、數據進行核對、落實,全面推動文化館各項建設發展。
三、對標先進典型
“對標”即對比標桿尋找差距,學習先進經驗,向優秀看齊,把握進一步發展的總體方向。學習先進典型文化館在公共文化服務方面的具體經驗,是機遇也是挑戰。對標先進典型,系統梳理工作亮點,歸納優勢經驗,比對自身的實際情況,有助于進一步明確近期建設重點和發展方向,制定詳細具體的階段性追趕目標和措施,縮短文化館與對標城市之間存在的差距,不斷完善區域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實地考察、借鑒經驗,是目前對標先進文化館的有效辦法。組織文化主管部門的相關負責人考察學習先進館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建工作的經驗,進一步提高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重要性的認識,加大改革力度,建立健全競爭、激勵、約束機制,努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和水平,進一步明確文化館的功能定位,同時申請加大對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的財政扶持力度,充分發揮文化專項資金的作用,舉全力整合區域有效文化資源,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組織館內業務干部實地觀摩先進地區的文化館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情況。通過聽、看、談等交流活動,學習先進地區文化建設方面的經驗、領略超前的服務和管理模式、理念,拓寬群文工作思路、開闊群文骨干的視野,為下一步的文化館自身建設發展提供重要參考依據。
四、對標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
文化館做為事業單位,多年來一直跟“機關”聯系在一起,不管是文化工作者,還是普通群眾,都把文化館看做機關事業單位,大部分文化館對自身的工作定位和對文化政策的解讀也存在各種差異,“送文化”是文化館的群文工作的核心內容。公共文化供需對接的精準性不足導致無法滿足老百姓的需求也作為民生問題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日益凸顯。
究其原因,就是沒有了解基層群眾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沒有根據不同地域、不同人員的需求提供相應的公共文化服務。要想將文化惠民落到實處,就必須將關注的目光放到最基層的老百姓身上。
各級文化館要進一步強化思想認識,提高站位,將群眾文化工作放置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高度去審視,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觀視野去經營,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新高度中明確思想認識,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大格局中把握精神實質,統籌兼顧和協調努力,以人民群眾的需求為落腳點和出發點,遵循文化繁榮發展的自身規律,因地制宜、找準靶標、分解任務、精準發力,大力推動文化服務更好地向城鄉基層末梢延伸,尤其要通過挖掘地方特色的文化資源,進一步提升文化館的特色服務內容,引導群眾自創自辦、自編自演、自娛自樂,自主開展文化活動,增強城鄉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自我造血功能,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發展,將精神食糧種到基層百姓身邊,全面實現公共文化服務、產品供給和群眾需求的有效對接、匹配水平。
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個戰略判斷,給包括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在內的整個文化建設事業,提出了新的任務與要求。
面對新時期、新要求,各級文化工作者都要堅持解放思想、堅持問題導向,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任務,以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將對標找差作為各級文化工作者的基本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將文化館行業評估定級的高標準作為發展標桿,保持謙虛、開放、學習的態度去對標先進城市的先進做法,見賢思齊,持續改善、創新、超越,創建適應新時代發展需求、體現中華民族特色、具備豐富內涵的科學的大眾的公共文化產品,滿足廣大人民群眾不斷增高的精神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