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豐

在追求卓越的路上,一個男人和一家公司究竟要經歷多長時間,邁過多少坎,才能磨礪出成功者的光芒?
2018年12月18日,巨海集團10周年慶典。巨海集團董事長成杰站在舞臺上深情回顧巨海集團創立10年的發展歷程。臺下,數千名來自全國各地的企業家學員和巨海員工,聚精會神,一起聆聽這貫穿歷史與未來的心跳聲。
時間是玫瑰,更是坐標。巨海10年,從5個人的創業團隊發展到如今近1000人的精英團隊;從一家分公司發展到百余家分(子)公司。10年,成杰在全國各地累計演講超過4500場,聽眾超過百萬人次,幫助十幾萬名企業家提升經營管理能力。毫不夸張地說,縱觀整個企業培訓界,成杰和巨海都是名副其實的旗幟。
事實上,企業培訓一直是一個野蠻生長、泥沙俱下的行業。但巨海這家發軔于上海灘,風行全國的公司,卻能夠在一片紅海中殺出重圍,成為課程價值和口碑俱佳的明星企業。
巨海憑什么?
解讀今年37歲的成杰和他一手創辦的巨海,應該放在中國經濟快速崛起的大環境里,以及如何幫助中小企業找到持續發展動力的大追問中。
人生有三樣東西別人拿不走:一是吃進肚里的食物,二是讀進大腦的書,三是藏存心里的夢想。
成杰永遠記得年少時與父親扛著鋤頭下田種地的情景:父子倆臉朝黃土背朝天地辛勤勞作,歇息的時候,父親喝上一口水,然后點燃一根香煙。而成杰坐在一旁,抱著一本《汪國真詩集》埋頭低吟,眼神里閃著光。
父親當了一輩子農民,告訴成杰種地是一家人的命。但成杰不信命,他說,命是把握在自己手里的,是自己創造的。父親聽后沉默不語,他心里明白,祖祖輩輩生活的大山,終究阻擋不住兒子遠大的志向。
汪國真說,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那年正月十五剛過,19歲的成杰揣著560塊錢走出大山,決心用雙手和汗水打拼一個未來。綠皮火車外,終于不見老家西昌的崇山峻嶺,成杰探出頭從車窗眺望,遠方茫茫無際。
那是2001年,市場經濟的大潮正涌動神州。李書福拿到了第一張民營企業造車許可證,任正非發表了著名的長文《華為的冬天》,而丁磊、王志東、馬云正經歷著互聯網寒潮帶來的狼狽與落寞。
對于剛走出大山的成杰來說,外面的世界滿目生機,他相信愛拼就一定會贏。“打拼”是一個偉大的動詞,這在把吃苦當作財富的成杰身上,幾乎是貫穿始終的經歷和態度。比如,輟學后為了給家里增加收入,他開墾了30南荒山,種了1200棵石榴樹;又比如,他做過餐廳服務員,流水線工人和空調安裝工,即便是每天只能拿5塊錢工錢的時候,他想的依然是出人頭地。
《商界》記者后來問成杰,到底是什么東西讓他這樣一個出身貧寒的少年,逆襲成為受人尊敬的企業家和企業家導師?成杰的答案是學習。
巨海10年,從5個人的創業團隊發展到如今近1000人的精英團隊;從一家分公司發:展到百余家分(子)公司。
在那些苦苦謀生的日子里,成杰始終沒有丟下書本。他白天當工人,晚上擺地攤賣書,一有空隙就如饑似渴地閱讀各種名人傳記和報刊雜志。他深諳一個道理:知識改變命運,學習是最好的轉運。
如果說走出大山是成杰主動改變命運的第一個轉折點,那么2003年7月17日就是他人生的第二個轉折點。那天,一場演講讓成杰深受震撼,演講者的魅力、聽眾的掌聲、現場的氛圍,觸及到成杰的心靈深處。演講對人的激勵,知識對人的啟迪,讓成杰下定決心進入教育培訓行業。
為了能成為一名合格的講師,成杰瘋狂練習演講,不放過任何一個練習機會。他到大學和企業進行免費演講,8個月的時間,一共演講了640場,最多的時候一天講7場。
那些改變行業的人,總是以一種特殊的方式登上歷史舞臺。當時的教育培訓江湖并不知道,這個叫成杰的年輕人將在日后改變行業格局。
上海灘從不缺乏傳奇,更不缺乏大亨。黃浦江自西向東,流過十里洋場和碼頭風云,最終匯入大海。
成杰人生的第三個轉折點就是從上海開啟的。為尋求更大的事業空間,2006年11月15日,成杰前往上海發展,并通過持續努力,漸漸闖出了名氣。兩年后的2008年10月,成杰創辦巨海,名字寓意巨龍騰飛,海納百川。那一年,風雷激蕩上海,大風穿越南京路的清晨和外灘的黃昏,最終化作巨海昂揚向上的疾風動力。
10年,巨海從培訓界的新軍一躍成為標桿企業,已在全國擁有100多家分(子)公司;從一堂培訓課只有幾十名聽眾,到一場聚集上萬名聽眾;從一堂課幾千元的營收,到上千萬元的營收……成杰和巨海已經是培訓界的名片與風向。
過去10年,巨海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究竟做對了什么?
在成杰看來,是正確的戰略讓巨海走到了今天。過去10年,中國經濟進入高速發展期,正好處于改革開放30年邁向40年的階段。這10年既是大國崛起,市場經濟逐漸走向成熟的10年,也是人心思變,追求財富夢想的10年。而巨海踩準了節點,進入了一個剛需和趨勢性的行業——針對企業的教育培訓。
要知道,中國約有4000多萬家中小企業,但它們就像風中的蘆葦,依靠韌性,野蠻生長。很多老板都是洗腳上田,半路出家,缺乏專業的管理經營和能力,當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或者遇到外部挑戰的時候,發現能力不夠,亟待學習。這種巨大的市場剛需給巨海提供了生存發展的紅利與土壤。
在這個過程中,成杰和巨海從3個關鍵方面突破:產品、團隊和商業模式,以此形成核心競爭力和護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