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表現為本位的課堂,能夠為學生提供想象的空間,還能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能夠為學生的自由表達搭建平臺,提升他們的語文核心素養。如果說語文課充滿詩意,那么教師是吟者,學生是歌者,二者彼此唱和,唱響人生。
關鍵詞:表現;寫作本位;生成性;課堂
語文教學應該開發學生的言語潛能,守護學生的言語生命,言語性也是語文教學的特性,這已經是鐵的事實。有一部論著《語文:表現與存在》中指出:“在語文教學的整體結構中,言語表現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只有以表現為本位,才能打好全面的言語基礎,才能達成言語教育的應用性目標。”這也是寫作本位的教學思想,它顛覆了傳統閱讀本位的教學理念,為廣大教師所認同。
一、 為什么要打造表現為本位的課堂
語文教育最終的目的是為了培養活生生的“人”。但在現實中,很多教師卻為閱讀而教閱讀,對于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置若罔聞,這種做法極大地扼殺了學生的言說欲求,抑制了他們正待發展的言語生命,而且也限制了學生本該豐富多彩的精神世界。傳統的以閱讀為本位的課堂,讓學生失去學習的欲望,泯滅了小學生的語文天賦。因此,早已是時候向閱讀本位的課堂說再見了!
二、 表現本位的閱讀教學,教什么
面對現行的以傳統閱讀本位教學思想為指導編寫的教材,使我們困惑:該如何有效地進行課堂教學?筆者認為,語文課堂要合理地利用教材,充分體現出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點;教師還要再三斟酌并選擇合宜的閱讀教學內容,并能有效而恰當地利用信息化手段,研制出各種語文教學資源,真正讓提高學生的言語表現能力作為語文教學的主線,讓語文教學真正走上“回家”之路。
如人教版五下《慈母情深》一文,筆者抓住重點詞語、關鍵句子、中心段落甚至標點反復地“導”,用心地“讀”,營造出一個兒子對母親的愧疚之情和母親對兒子的拳拳之愛的氛圍。學生的思維、語言均得到了充分的訓練和展現,從全課看,沒有一處理解是老師口里說出來的,沒有一種感情是老師教出來的,這就是“導學”的最高境界。就在當師生的情感急待宣泄的時候,教師瀟灑地拋出課堂練筆:“讓我們拿起你手中的筆,把你想對媽媽說的話(內心獨白)寫在本子上,或愧疚,或觸動、或決心、或祝愿、或祈禱……”課件出示要求:“我攥著母親給我的一元五角拼命錢跑了出去,我在內心深處一遍又一遍地對母親說,媽媽……;我一遍又一遍地對母親說,……”學生的感情洶涌,思想奔騰,片段作文生成自然、一氣呵成,教學效果自然顯著。
三、 應如何指導學生學會表達
奧蘇貝爾說:“假如讓我把全部的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納為一條原理的話,那么,我將一言以蔽之:影響學習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應據此進行教學。”只有對學生的習作起點有一個準確而貼切的把握,才能選擇有效的教學內容。
(一) 充分挖掘并開發文本中的作文資源,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學了《別餓壞了那匹馬》(人教版六年級上冊)后,可抓住課文的最后一節啟發學生想象:我看到殘疾青年家后院里堆著的枯蔫焦黃的馬草,終于明白了所謂“那匹馬”只不過是殘疾青年為了能讓我安心看書,而用心編織的一個善意的謊言,我會怎么做?殘疾青年又會怎么說?學了《媽媽的賬單》(人教版三年級下冊)后,可讓學生練習續寫《小彼得在以后的日子里》;又如:學了《可貴的沉默》(人教版三年級下冊)后,讓學生動手寫一寫《我和父母的故事》等。
(二) 在學校的板報、班級的墻報上開辟“微型小論壇”“小作家”“悄悄話”“小話筒”等欄目,引導學生對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一些重大問題發表議論,用自己的筆書寫內心,形式不拘一格,從而為學生提供出一片能夠自由言說的創新天地。
(三) 經常開展豐富多彩的班隊活動,為學生提供寫作的素材。“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每當學校舉行過一次大型的或有意義的班隊活動后,教師便不失時機地布置學生習作,對于那些優秀、典型的習作加以展示,全班交流,從而鍛煉孩子們的習作能力,培養習作的興趣。
(四) 結合課外閱讀、各種影視作品,指導學生寫讀書筆記、《觀后感》等,讓孩子們自由地發表自己的看法,并受到情感的滲透與熏陶。
“意識決定成敗,態度決定高度。”“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在寫作本位的課堂上,“任何不能影響、改變言語主體,不能內化為寫作素養,轉化為寫作能力的閱讀,都應毫不猶豫地從語文教學和考試中刪除”。作為新時代的教師,要由“教教材”變為“用教材教”,教師應該結合學生的實際選擇有價值的教學資源,巧設學路。真正讓語言形式的掌握與內容的積累、情感的領悟和諧共生!
盧安克在他的博客里說:“標準化教育”是一種“讓人心死去”的教育理念。以表現為本位的課堂,能夠為學生提供想象的空間,還能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并為學生的自由表達搭建平臺,提升他們的語文核心素養。如果說語文課充滿詩意,那么教師是吟者,學生是歌者,二者彼此唱和,唱響人生。
參考文獻:
[1]潘新和.語文:表現與存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2]錢理群,孫紹振,王富仁.解讀語文[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
張花,甘肅省武威市,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蘇武鎮羊路完全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