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湯淺現象”的發現,無疑是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科學活動中心轉移以及產生的原因,是科學發展史上的又一重大發現,揭示了科學活動中心形成的必然條件。湯淺光朝的這一發現引人思考,在16世紀以前,中國曾舉世聞名,在經濟、文化等領域都領先于其他國家,但是為何科學活動中心未曾轉移到中國?本文將圍繞這一問題進行討論、研究。
關鍵詞:湯淺現象;科學活動中心;轉移;中國
湯淺光朝(1909--2005)是日本當代科學史家、神戶大學教授。他對科學活動中心轉移的研究靈感來源于貝爾納《歷史上的科學》一書中的一項“科學和技術活動中心”的專欄。他在對《科學技術編年表1501-1950》里記錄的科學成果和《韋伯斯特人物傳記》里編選的有代表性的科學家進行統計處理和研究之后,發現近現代科學活動中心是按意大利、英國、法國、德國、美國的順序轉移的,并且各國科學活動的鼎盛期大約為80年,這便是著名的“湯淺現象”。這一預測曾引起當時世界各國政界、經濟界和科學界人士的關注。
一、古代中國錯失成為世界科學活動中心的因素分析
談到中國為什么沒有成為世界科學活動中心,我們不得不聯系到著名的“李約瑟難題(Needham Puzzle)”。李約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曾在其不同時期所發表的多數文章中,談及中國為什么未能成為近代科學活動中心,其表述大致為:中國在公元前一世紀到公元十五世紀之間相對于西方國家在對自然知識等領域擁有更多的成就,但為何科學活動中心未轉移至中國?對李約瑟難題的解答一直以來都是極具爭議的,學者們對這一難題的觀點、看法、態度都是各持己見。
(一)優越的地理位置,不同于西方的經濟模式
中國是一個內陸大國,位于亞洲東部、太平洋的西邊。極具多樣性的氣候類型,利于物種多樣性的發展,不同的地貌特征也促進了農耕、畜牧、漁業的多元化發展。于是,中國形成了以小農經濟為主的經濟模式,農民能夠自給自足,降低了對外界的依賴減少了與外界的聯系。同時,政府大力鼓勵農耕,重農抑商,使得商人處于較低的社會地位,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展,中國經濟停滯不前。相比較而言,一些處在地理資源條件較差的國家,當他們所擁有的資源不足以為人民帶來美好的生活的時候,對其他國家的資源掠奪便成為他們的唯一選擇,由此所帶來的便是侵略國具有目的性的科學技術的提升。
(二)遼闊的統治地域,領導政權的懈怠
古中國也曾經歷過數次的改朝換代,但是一般都以某個朝代對全國的統一作為結局。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的特征使得中國不能施行“幾權分立”政策,因為這將導致不同政權之間的長時間摩擦以及持續的戰亂,所以一般只能有一個政權作為指導,這樣有利于國家的統一管理。統一所帶來的國家內部的穩定會使得統治階級安于現狀,看不見管理政策存在的弊端,政策管理的落后,甚至出現像清朝“閉關鎖國”的局面。即全世界正在進行工業革命,而清朝置身其外,其結果就是世界各國的科學技術得到極大的發展,而清朝卻被遠遠的甩在世界的尾端。
(三)儒家思想的主導,中西方哲學觀念的差異
與西方哲學的“理性”相比,中國哲學更多的推崇的是 “感性”。中國古代哲學歷來以倫理為本,注重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其中的主要代表思想是儒家思想,要求人們不僅要進行自我管理,還要順應自然規律,追求中正、中和、穩定、和諧。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也認為人與自然之間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二者不可分割,所以人應該順應自然規律,從而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同時,道家的核心思想“無為而治”也強調不要過多的干預,在遵循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去做些事。儒家和道家的思想觀點抑制了人們的創造性,與西方哲學所追求創新性、開放性、真理性的思維相悖。中國古代哲學的“唯心主義”思想與西方哲學的“唯物主義”思想,最終指向兩種不一樣的方向。
(四)先進的經驗技術,不同于西方的實驗科學
在古代中國人的眾多發明中,四大發明的產生促進了世界文明的進步,對世界科學的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造紙術、印刷術的發明使得知識能夠用文本來傳承;火藥成為西方國家實施掠奪武力手段;指南針為西方國家探尋到了神秘的東方大陸。為什么中國的發明能夠對資本主義國家造成如此之大的便利,反過來對于中國卻并沒有產生實質上的影響?這些發明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西方科學的產生,但對于中國人而言,四大發明卻僅僅只是一項技術。中國傳統科學偏重于直覺與經驗,缺乏實踐與邏輯推理。我國古代發明產生的原因大都是為了使生活更加便利,是人們從經驗當中總結出來的。人們更多注重有益于生活生產的技術的發展,忽視科學的發展。
(五)統治者實施的教育政策,重八股輕實踐
自古以來中國人都秉持“學而優則仕”的觀念,其原因是自隋唐以來中國古代的封建統治者們大興科舉制度,認為人才只有通過對“四書五經”的學習才能產生。人們便都想要通過科舉能夠“一登龍門”,光宗耀祖。科舉制度的興起,無疑為國家探尋到更多的人才,但是“仕途之風”卻也吹滅了“求知的火苗”,科學的幼苗被深深的埋在土里,無人問津。一些具有獨創性思維的年輕人最終也抵不過社會的風潮,放棄自己的夢想開始寒窗苦讀。
二、中國若成為世界科學活動中心的條件探究
中國之所以未能成為科學活動中心的原因是受諸多因素影響的,地理位置的優越性使百姓們安于當下,放棄追求一些超經驗的東西。其次就是受到傳統的中國哲學思維的影響,遵循自然規律,不去做一些有違定律的事。最后,受到封建政權對創新思維的抹殺以及受科舉制度的影響,人人都渴望追求功名利祿。
那么,中國怎樣才能成科學活動的中心呢?中國成為世界科學活動中心的條件有哪些呢?在這里筆者就個人觀點大概的描述:首先學習科學活動中心轉移的歷史,認識科學發展與社會文明和進步的關系,聯系使命,增強發展中國科學事業的緊迫感。其次國家應對未來科學的發展制定戰略決策和全面規劃,讓科學的發展有條不紊的進行。重視人才培養,實施相應政策,加大科研的經濟投入。再次開展一系列趣味課程,讓學習不止于黑板和課桌,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開展系列創新創造比賽,調動人們的創新能力。最后提升國家的經濟實力,經濟的發展是開展科研活動的基礎。
三、結語
隨著經濟的發展,早期制約經濟發展的相對缺乏的要素會慢慢改變,隨著經濟成果積累的增加而增加,比如資本積累的增加,科學技術的進步。從而可以利用的經濟要素類型也會變得多元化、全面化。科學活動中心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科學的進步是靠所有人的共同努力堆砌起來的。科學創新的幼苗應扎根在人們的心中,用汗水、智慧和努力來共同孕育。如此,中國將能慢慢的趕超其他發達國家,并在一次次的科技突破中實現進步。
參考文獻
[1]陳炎.儒家與道家對中國古代科學的制約——兼答“李約瑟難題”[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24(01).
[2]王立斌. “李約瑟難題”的由來、解答及理論啟示[D].吉林大學,2005.
[3]袁江洋.科學中心轉移規律再檢視[J].科學文化評論,2005(02).
[4]王鴻生.李約瑟難題的意義和解答[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4(06).
[5]董英哲,康凱,石建孝,吳國源.對“李約瑟難題”質疑的再反思[J].自然科學史研究,2003(03).
[6]周濟.“湯淺現象”的機制分析與中國科學發展的后顧前瞻[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1995(11).
作者簡介:王雪,(1994——)女,四川成都人,成都理工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學技術哲學。
(作者單位:成都理工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