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燕
(北京服裝學院 商學院,北京 100029)
2016年5月,商務部等6部門出臺《關于推進再生資源回收行業轉型升級的意見》中強調:推廣“互聯網+回收”的新模式。鼓勵互聯網企業參與再生資源移動手機APP、微信和網站回收服務,實現線上交費與線下回收的有機結合。吸引了一批科技企業和互聯網企業進入舊衣物回收渠道[1]。文章以案例形式進行分析研究。
成立于2014年的上海善衣網絡科技有限公司,2015年正式上線推出“互聯網+舊衣物回收”平臺,主要運營微信公眾號feimayi90、微博和PC網頁[2]。該微信公眾平臺采用手機預約,免費上門收衣的“互聯網+舊衣物回收”模式,有效地將線上用戶下單收衣,下線快遞公司、分揀企業、公益組織、再生資源利用企業和受捐地區等相關利益方有效對接,實現回收渠道資源整合。
截止2018年9月,該微信公眾平臺用戶數量已達到200萬,回收網點覆蓋4個直轄市、21個省及自治區的270個城市和自治州,舊衣物回收日下單量最低在4 000單左右,最高時日下單量超過1萬單,舊衣物年回收量達到10萬t。
運營模式包括4個環節,該微信公眾平臺運營模式見圖1[3],有效地將家庭用戶→快遞公司→舊衣物分揀企業→舊衣物再利用環節的公益組織、循環使用或出口企業、再生纖維加工企業,通過平臺將各環節企業有效地連接在一起,分工協作,實現互利共贏[4]。

圖1 運營模式
該微信公眾平臺用戶通過手機預約收衣時,需填寫以下相關信息:地址信息、上門回收城市范圍、預約信息(包括預約時間、預約質量)。在預約須知中,標明回收項目有衣服、包和鞋3類;每單舊衣物總質量需達到5 kg。在打包說明中,標明不同類型服裝件數折合的質量及包裝要求。
平臺后臺在收到上門收衣訂單并確認后,將訂單信息發給合作的快遞公司。合作快遞公司有:順豐快遞、全一快遞、U遞、凡宇快遞、報通快遞、德邦快遞、品駿快遞等。每單質量至少達到5 kg,即安排人員上門回收,不足5 kg時,建議與鄰居或朋友拼單。該平臺與不同城市的不同快遞公司簽訂長期合作協議,并承擔快遞費用。
快遞員上門收取衣物后,快遞公司通過中轉站,將衣物送到該平臺各城市就近合作的分揀及再利用企業。該平臺與全國17個省市的17家合作企業開展同城或省內分揀,便于送達并節省物流成本。
該平臺在全國的合作企業,收到快遞后,負責舊衣物分揀和再利用。每個月定期將收到的快遞量等信息反饋回該平臺,并按質量結算。合作企業除了分揀自營渠道回收的舊衣物,通過與該平臺合作,獲得一定的規模效益。
該平臺上設有精準扶貧頁面,在平臺上定期發布全國受捐方信息及需求。用戶可以在平臺上直接進行捐贈,也可以在合作企業分揀后,由該平臺定期向貧困地區捐贈。直接捐贈不僅增強了公益捐贈的透明度,也提高了受捐地區與捐贈者物品的匹配度。
該平臺“互聯網+舊衣物回收”模式是通過微信公眾平臺將舊衣物回收、分揀、再利用和捐贈等各環節關聯企業整合在一起。
該平臺主要提供線上信息服務,線上線下相關利益方資源整合見圖2,包括:手機預約上門收衣、精準捐贈信息服務、網上商城、快遞運送對接合作的分揀企業信息服務。在平臺上,將線下的快遞公司、舊衣物分揀企業、再生纖維加工企業、公益組織、受捐地區無縫鏈接,有效地利用線下企業專業優勢,實現資源整合,優勢互補、信息共享、互惠互利,實現了“1+1+1大于3”多方利益最大化[5]。

圖2 線上線下相關利益方資源整合
“互聯網+舊衣物回收”運營方式是典型的輕資產的商業模式[6],即該微信公眾平臺以信息服務為主,沒有線下實體經營。
“互聯網+舊衣物回收”盈利模式依靠廣告收入和線上商城收入,是典型的互聯網企業盈利模式。該平臺通過創新商業模式,在沒有外部融資支持情況下,仍能快速實現盈利。
2.2.1廣告收入
平臺2015年上線,2016年實現盈利,其總收入的60%來自于廣告收益,5%來自電商收益,35%來自回收舊衣物收益?;ヂ摼W時代,在平臺上投放廣告,更聚焦,效果更好。2016年該平臺用戶突破85萬,吸引眾多商家投放各類廣告,平臺廣告月收入在10萬元以上,平臺年投放廣告數量約3.8萬條。
2.2.2網上商城收入
網上商城可以增加用戶黏度。目前,該平臺網上商城有2個,一是“螞蟻好物”商城,最初以回饋舊衣物捐贈用戶積分兌換商品為主,目前,以銷售環保類生活用品為主;二是“善一集”公益助農電商,目的是助農扶貧產品產地在線直銷,解決農民農產品銷售難的問題。
該平臺擁有200萬龐大和高活躍度的用戶資源,使其2018年1-9月電商收入占比迅速上升,占35%,廣告收入占比為45%,回收舊衣物收益占20%。
“互聯網+舊衣物回收”平臺軟件系統的不斷升級和優化,已形成一整套“微信平臺+其他物品回收”的解決方案,通過戰略合作方式,向其他企業開放平臺,輸出回收服務資源。
該平臺倡導以“環保+公益”的方式處理舊衣物,平臺以“環保為世界,公益為你”為理念,不僅擁有了200萬用戶,還吸引服裝企業、公益組織、高校積極參與,特別是國內知名的線上回收平臺,也紛紛參與,如閑魚、轉轉、回收寶、微回收、愛回收、素食平臺等,實現了多維度的回收服務資源的對接。
2.3.1拓展回收渠道
該平臺與品牌服裝企業合作,通過品牌服裝線下專賣店開展舊衣回收服務[3]。如茵曼、Marc O’Polo服裝品牌,消費者可以通過該平臺的GPS定位搜索到距離自己最近的品牌服裝下線門店,將不穿的舊衣服直接帶到門店捐贈,或是通過平臺微信號預約免費上門收取,更加便捷消費者捐贈。
2.3.2增加回收品類
利用“微信平臺+”,在線平臺舊衣物回收的同時,為平臺用戶增加了家電回收、書籍回收和手機回收等的互贈。其中,家電回收包括電視機、空調、電冰箱和洗衣機;手機回收包括手機、平板電腦和筆記本電腦。此外新增相機回收。
2.3.3閑置物品互贈
“螞蟻互享”是平臺為幫助用戶實現閑置充分利用,踐行低碳環保生活而創辦的閑置互贈平臺。用戶可通過螞蟻互享發布自己的閑置物品信息,贈送給需要的享友,享友支付郵費,免費領取閑置物品。閑置物品互贈品類有服裝、圖書音像、母嬰、玩具、家居用品、配飾、美妝、鞋包、運動用品等。
“互聯網+舊衣物回收”模式吸引了分揀企業、快遞物流公司、品牌服裝企業、再生纖維加工企業、公益組織、其他二手物品回收平臺和高校與該平臺進行戰略合作,平臺有效地實現了線下關聯企業之間的對接,最大限度發揮各自資源優勢[7]。該平臺資源整合見表1。

表1 資源整合
隨著微信公眾平臺上門收衣覆蓋城市的增多,年舊衣物回收量快速增長,該平臺用戶數量見表2。2015年該平臺僅在上海、廣州2地開通上門收衣服務,當年回收量達到100 t左右。2016年新增21個城市,回收量增加了1 300 t。
如果按照衣服平均質量0.5 kg/件計算,10.94萬t舊衣物相當于2.188億件服裝。從環境的角度,“互聯網+舊衣物回收”模式不僅有效地解決了用戶閑置衣物處置難的問題,還有實現了生活垃圾分類回收、垃圾減量、減輕環境壓力。

表2 該微信公眾平臺用戶數量
從公益角度,舊衣物捐贈,可以扶貧幫困,衣物被再次穿著,延長了衣物的使用壽命并循環利用。該平臺與多家公益組織合作,在線開展舊衣物精準捐贈,自2015年以來,該平臺向偏遠地區捐贈衣物,累計達15萬件,捐贈地區超過200個。
該平臺始終將“環保+公益”綜合回收平臺建設為己任,將“環保為世界,公益為你”為企業經營理念,在線上開展“舊衣新去處,為地球盡綿薄之力”環?;顒?,號召平臺用戶參與公益。平臺上每個參與者,踐行舊物重生、閑置物品免費互換的價值再現,其社會意義深遠,增強了用戶環保自覺意識[8-9],符合國家所倡導的大眾低碳生活方式。
利用微信公眾平臺開展舊衣物回收,是我國城市環衛系統與再生資源系統“兩網融合”新型的“互聯網+回收”模式。微信公眾平臺用戶量、便利性、就近對接、跨地區資源整合、關聯利益方平臺對接,提高了舊衣物回收的環境效益、公益效益和社會效益。微信公眾平臺取得的經驗,為進一步推動“互聯網+回收”模式提供了可操作性商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