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姬
北京時間4月10日晚上9點,人類歷史上首張黑洞照片問世,全球媒體爭相報道,國內自媒體對此的文章也是鋪天蓋地。

誰也沒有想到,僅僅時隔一夜,黑洞照片,卻引發了中國圖片版權界的一場地震——黑洞照片的版權爭議,把國內圖片版權亂象推到了風口浪尖。
4月11日一大早,很多自媒體人嚇出一身冷汗。原來,有細心的網友發現,剛剛公布的黑洞照片在視覺中國網站上出現,并注明“此圖僅限于編輯用途,如用于商業用途,致電或咨詢客戶代表”。
要知道,人類首張黑洞照片由全球8部事件視界望遠鏡(EHT)共同觀測而成,是200多位科研人員共同的科研成果。照片發布時,中科院院士武向平公開表示:“一旦發布了,就是全世界可以使用的,媒體上也可以看見,只要標注是哪里來的就可以。”他的這一說法得到了黑洞照片發布的源頭——歐洲南方天文臺(ESO)的證實。ESO官網對這張黑洞照片的聲明是“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分發、傳播、修改本創作,只要使用時署名來源”。
怎么才過了一個晚上,這張照片就成了視覺中國的了?對此,曾擔任《中國青年報》攝影記者、視覺中國創始人之一的柴繼軍回應稱:“黑洞照片屬于EHT組織,視覺中國通過合作伙伴獲得編輯類使用授權。”但很快,這張黑洞照片從視覺中國的圖庫中撤回了,大概是視覺中國自覺“底氣不足”吧。
又過了一個晚上,視覺中國直接被“打臉”——4月12日,歐洲南方天文臺對媒體稱,視覺中國的這種版權主張不合法,歐洲南方天文臺從未、也不能將他們的圖片版權轉讓給其他個人或組織,視覺中國從未就黑洞圖片聯系過歐洲南方天文臺。而已經撤下黑洞圖片的視覺中國繼續“嘴硬”,表示確實并未直接聯系歐洲南方天文臺,是通過法新社拿到的編輯類使用授權,并不是每張照片都需要直接聯系到作者……
其實在這個時候,視覺中國的回應反而“越描越黑”了。

視覺中國在黑洞照片上打上水印,把版權據為已有,引發眾怒。
因為在前一天,也就是4月11日,大家的關注點早就從黑洞照片的版權問題轉移到“聲討”視覺中國。
近幾年,但凡和圖片打過交道的人都知道,如果在視覺中國的圖庫中搜到相關照片,意味著使用這些圖片就要付費,否則就是侵權,而視覺中國對于侵權照片的索賠價格非常“辣手”。這也是為什么自媒體人在視覺中國搜到黑洞照片后會如此恐慌的原因。
更令人擔心的是,全中國的圖片版權,似乎都有可能是視覺中國的,就看是否在他家的圖片庫里了。這一天,包括海爾、蘇寧、百度在內的多個企業官微發布微博,稱自己公司的圖片在未經許可的情況下被視覺中國標注了版權。
共青團中央官微也發布了兩張截圖,分別是在視覺中國網站上提供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和國徽圖案的截圖。截圖中帶有“版權所有:視覺中國”的版權聲明以及如用于商用的咨詢電話。其中,國徽一圖的價格提示中表示,“用于內文(報紙、網站、雜志內容)不低于150元,整版跨頁不低于500元,雜志封面不低于1000元”。對此,團中央官微直接@視覺中國影像“國旗、國徽的版權也是貴公司的?”
很快,視覺中國影像發布消息稱,經網友舉報的視覺中國網站關于國旗、國徽等不合規圖片,經查由視覺中國簽約供稿人提供,視覺中國作為平臺方負有審核不嚴的責任,已對不合規圖片做了下線處理。
按照視覺中國的邏輯,只要有人發上去,通過視覺中國自己的審核,版權就算視覺中國的了。而如果出問題,鍋是發布者的,視覺中國不背。
更讓人郁悶的是,用自家的照片,可能還要向視覺中國“交錢”,因為版權是視覺中國的!女星莫小奇就@視覺中國影像公開發飆:“我自己的平臺,發我自己的照片,結果還收到通知要求我付版權費,有點健忘我什么時候授權過貴平臺?”英國“臺球皇帝”亨德利的中文微博直接開罵視覺中國“你不要臉,但不要拿我的臉賺錢,我要起訴”。
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也發微博稱,“2017年我們公司曾接到視覺中國電話,說我們望京SOHO的照片侵權了!我們馬上調查,望京SOHO是我們建的,攝影師是我們請的,怎么會侵權呢?我們把調查結果告訴了視覺中國,就沒有下文了。當時我們甚至懷疑是不是攝影師一稿多投。現在看來是冤枉攝影師。再一查我們許多照片都打上了視覺中國的標志。”
4月11日,天津市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依法約談視覺中國網站負責人,責令該網站立即停止違法違規行為,全面徹底整改。
通過兩天的全民爆料,視覺中國似乎就是一個“蓋戳收費”的圖霸。問題是,為什么打上“視覺中國”的LOGO,就可以讓這家公司理直氣壯地宣稱擁有版權、甚至“倒打一耙”稱圖片真正的主人侵權并收費呢?這可能要追溯2014年的一則最高法判例。
視覺中國成立于2000年,2005年與全球最大圖片庫Getty Images合資成立了華蓋創意,負責Getty在中國的獨家代理,從而迅速占領了創意類圖片市場。
當時,國人的圖片版權意識并不強,華蓋創意不得不走上漫漫維權路。其中一個案件是因圖片著作權侵權糾紛,華蓋創意將哈爾濱正林軟件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告上法庭,經過三輪審理,最終最高人民法院2014年11月判決侵權行為成立。
與此同時,在《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產權案件年度報告(2014年)摘要》中,將上述案件列為典型案例。報告中指出,在再審申請人華蓋公司與被申請人正林公司侵害著作權糾紛案【(2014)民提字第57號】中,最高人民法院指出,專業圖片公司在官方網站上登載圖片并銷售的行為,雖然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發表”,但同樣是“公之于眾”的一種方式。網站中對作品的“署名”,包括權利聲明和水印,在沒有相反證據的情況下,構成著作權權利歸屬的初步證明。
也就是說,圖片公司如果對作品有權利聲明和水印,使用照片一方就是侵權,除非后者提出有力的反證。畢竟不是每一家被視覺中國宣稱“侵權”的公司都可以像SOHO中國那樣有著“樓是自己建的,攝影師是自己請的”這樣完整的證據鏈。
這就讓視覺中國及其旗下公司在全國范圍內走上了“訴訟高速路”。啟信寶數據顯示,視覺中國及其旗下兩家子公司涉及訴訟案件超1.2萬起。其中,裁判文書收錄網站Openlaw的數據顯示,2018年與視覺中國有關的法律訴訟共有2968起,2017年更是達到5676起。
拋開正當維權,其中也有不少屬于“碰瓷”——如果對方像潘石屹這樣有反證的,就不了了之;如果拿不出反證的,要么賠錢,要么和視覺中國簽協議合作,成為客戶再撤訴。如此算來,視覺中國的維權生意,是一筆必贏的買賣。
其實,視覺中國的這一套路,2018年7月就被經緯中國創始管理合伙人張穎在微博上質疑過。他表示,視覺中國利用自身研發的系統,長期搜索未授權疏忽使用他們圖片的各種企業,然后漫天要價地要求巨額賠償,不接受刪除,只要挾企業簽訂年度合同。“侵權確實不應該,但這種漫天要價的商業模式更不應該,現在還變成了這家公司的核心商業模式,也是好笑了。”
張穎所說的系統,就是視覺中國2016年開始研發的鷹眼追蹤技術(圖像版權網絡追蹤系統),能夠追蹤到公司擁有的圖片在網絡上的使用情況。根據視覺中國2017年財報顯示,2017年公司通過“鷹眼”系統發現的潛在客戶數量較2016年同期有超過84%的增長,通過“鷹眼”新增年度協議客戶數量較同期增長超過54%。而在當年,視覺中國的“互聯網圖片深度標引及侵權追蹤技術研究”還獲得了70萬元的政府補助。
事實上,“鷹眼”系統不僅可以在網上追蹤公司擁有圖片的使用情況,還能海量抓取“無主”圖片“蓋戳”入庫。一位微博大V就曾表示,自己的一些相關個人照被視覺中國抓取后進行銷售,而她本人并未收到任何版權費用。而莫小奇、亨德利等名人微博怒懟視覺中國,原因也是這個——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自己的照片版權怎么就歸視覺中國了?
我們相信,19年前的4月,在《中國青年報》報社食堂碰撞出圖片網站點子的攝影編輯柴繼軍與記者李學凌(2012年納斯達克上市的歡聚時代創始人),當時并沒有想過“維權”這一商業模式。當時的他們只是希望把攝影師手邊大量閑置的照片資源整合起來。這就是視覺中國最初的樣子——2000年5月1日正式運營的網站Photocome,讓攝影師們可以將圖片上傳,并進入中央圖片庫。
那么,今天的視覺中國為什么如此不擇手段?

視覺中國目前正在接受調查。
《上海證券報》在2018年《“視覺中國”:王者還是貢臣》一文中給出一種猜測——早在2014年借殼遠東股份上市之初,柴繼軍等股東承諾,視覺中國2014年-2018年的扣非凈利潤總計需不低于11.07億元。在解禁時間線和業績承諾壓力下,其不得不努力保證業績穩增。
從網站成立到上市這14年,視覺中國的發展之路并不平坦。經歷了2001年的互聯網泡沫、錯過了新浪的收購,李學凌干脆自己出去創業了……Photocome處于不溫不火的狀況。
2005年是視覺中國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李學凌從中青報正式辭職,全職做Photocome,并把公司改名為“漢華易美”(CFP)。同一年,他和Getty合作成立了華蓋創意。根據《華爾街見聞》專欄作者“三板富”的《視覺中國發家史》,以柴繼軍當時的財力,不足以和Getty合作,華蓋創意背后的金主是廖杰,此人就是2014年借殼上市以來視覺中國的董事長。
有關廖杰的公開信息不多,只知道此人1966年生,加拿大國籍,碩士學歷。根據《創業家》的報道,廖杰2000年從加拿大回國創立了百聯優力(北京)投資有限公司(UIG集團),投了Photocome。
2014年,漢華易美、華夏視覺(華蓋創意母公司)借殼ST遠東,正式登陸深圳A股,公司更名為視覺中國。據悉,當時注入遠東股份時,做出的業績承諾期為2014年至2018年,如不足承諾數,則需要進行業績補償。目前來看,2014年-2017年,視覺中國勉強完成了業績承諾。這也許可以解釋視覺中國這幾年愈來愈靠“維權”來提升業績的迫切心情。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公開披露的股權結構資料,包括柴繼軍與李學凌在內,2014年借殼上市的視覺中國,其控股股東與實際控制人有10人,亦為“一致行動人”,按占股多少由高到低依次是廖道訓、吳玉瑞、吳春紅、柴繼軍、姜海林、陳智華、袁闖、李學凌、高瑋和梁世平。
這其中,廖道訓與吳玉瑞系夫妻關系,也是視覺中國董事長廖杰的父母;吳春紅與梁世平系母子關系,而視覺中國CEO梁軍(1966年生,美國籍)是吳春紅的女兒、梁世平的妹妹,也是百聯優力的創始人之一。而姜海林是廖杰擔任董事長的香港上市公司——中國智能交通系統(控股)有限公司的行政總裁。也就是說,這十大股東中至少有5人可能是替廖杰和梁軍代持股份。
這10名一致行動人持有視覺中國55.39%的股權,共計3.88億股。4月10日,黑洞照片發布的當天,60個月的禁售期滿。不過由于視覺中國2018年年報尚未發布,所以仍需等到4月26日年報發布后才能辦理股票解禁。在經過4月12日和15日兩個跌停之后,這10個人的解禁股票市值雖然縮水不少,仍有近90億元。
4月12日,視覺中國“自愿關閉網站開展整改”;同一天,天津網信辦成立督導組進駐其網站。
其實,像視覺中國這樣的操作方式,在國內圖片版權行業已經成了“潛規則”——圖片版權公司并不用完全證明這張圖片是他的,但你用的照片如果在他家的圖片庫里,就要收錢!
一家做自媒體公號的公司對《新民周刊》表示,視覺中國曾經索賠幾百張照片的版權費,經過一兩個月的溝通談判,這家公號最終支付了3萬元,還簽訂一年的使用權。現在回想起來,視覺中國有“惡意起訴”之嫌。
與此同時,有些圖片公司的做法更“惡心”——2018年末,這家自媒體公號所在公司的工商信息中多了一個“被訴信息”。信息顯示,公司被藍牛仔影像(北京)有限公司起訴,原因是作品網絡傳播權糾紛。信息還顯示,藍牛仔在發起起訴2個月之后,開庭之前,又自行撤銷了起訴。從頭至尾,這家自媒體公司都沒有接到任何被起訴和撤訴的通知,但是卻莫名其妙多了一個被起訴的信息,相當扎眼。而藍牛仔為什么僅僅為了一張照片如此起訴、撤訴,這家自媒體公司也很納悶。
事實上,對于圖片版權公司而言,通過起訴這個手段,似乎是“穩賺不賠”的。
2018年10月,“金融君偵探”在《9個月告了684次,全景網絡被稱“原告狂魔”,貴司中招了嗎?》中把矛頭直指北京全景視覺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全景網絡”),文中提到很多知名自媒體被全景網絡起訴,一張照片索要1萬元。個別企業自媒體被索賠金額高達幾十萬、上百萬。僅僅是2018年前9個月,全景網絡作為原告起訴了684次。如果是大公司,全景網絡每次都是派銷售和被起訴方溝通,小公司直接扔法院傳票。很多沒有相關經驗的自媒體和企業自媒體出于時間、精力和人力成本的考慮,就“花錢消災”。
這一套路不僅被全景網絡這樣的新三板公司玩得很溜,其他圖片公司也紛紛效仿。
廣東一家報社向《新民周刊》爆料,2018年收到北京優圖佳視影像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優圖佳視”)的起訴,對一張照片提出7000元賠償和3000元的律師費。吊詭的是,這張被指侵權的照片,是這家報社從全景網絡購買的圖片……最終,廣州越秀區法院駁回了原告的全部訴訟請求。
根據企查查,優圖佳視有9140條有關法律訴訟的內容。其中,裁判文書5000余條、開庭公告2970條、立案信息1128條。在裁判文書中,該公司為原告的文書占了96.22%。開庭公告顯示,其尚未審理訴訟的開庭時間排到了今年6月。而在其訴訟最為密集的2018年,比視覺中國還多打了100余場官司,全年裁判文書量達到3541件,平均每天10件。而2018年最后兩個月,優圖佳視就有1933起訴訟宣判,平均每天近32場。
如今,那些打著“版權保護”旗號碰瓷索賠的圖片公司要小心了。4月12日,國家版權局發布公告稱,近日,“黑洞圖片”版權問題引發關注。國家版權局重視圖片版權保護,依法維護著作權人合法權益。各圖片公司要健全版權管理機制,規范版權運營,合法合理維權,不得濫用權利。國家版權局將把圖片版權保護納入即將開展的“劍網2019”專項行動,進一步規范圖片市場版權秩序。
在國家版權局發布公告的同時,全景網絡暫時關閉了網站,東方IC也一度出現無法正常訪問的情況——似乎國內各大圖片庫開始自查自糾了。
人民網評論甚至指出,視覺中國等涉案公司,均不是國家依法批準設立的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而屬于未經批準,擅自從事著作權集體管理活動,有關執法機關應當予以查處。
澎湃評論的沈彬指出:尊重著作權,不意味要“尊重”視覺中國的經營方式;吐槽視覺中國,也不能損害來之不易的保護知識產權的社會共識。視覺中國的問題在于,它集中了資本優勢、人力優勢和法律資源,“截胡”了中國保護知識產權的政策紅利,濫用了司法推定,將不屬于自己的作品,乃至外國的共享作品打包出售;此外,還對圖片市場搞“釣魚式維權”,一張圖片動輒要價數萬元,濫用了權利,搞得中國各個媒體戰戰兢兢“不敢配圖”。

中國加入WTO后,版權管理不斷加強,公眾的版權意識也逐步建立。
黑洞照片事件引發的熱議,暴露了當下國內圖片版權界的更大黑洞,我們不禁要問:
問題一:哪些圖片使用有版權要求?這樣的版權由誰來界定?
用圖越來越規范,體現勞動創新的價值,這是必然趨勢;但是相關政策紅利必須惠及真正的創造者,而不能被截流。
2017年11月,攝影師常克永發文指責全景網絡盜版其45張作品在平臺上售賣近10年,侵權情節極為嚴重,并向朝陽區法院提起訴訟,索賠百萬。當時,不少網友支持常克永這一維權行為,認為全景網絡在本身版權不清晰的情況下,還賊喊捉賊,吃相實在太過難看。
此外,還有網友發現,不少圖片庫將博物館免費下載、不限商用的開放高清圖據為己有,打個水印就來賣錢,實在令人不齒。
問題二:百度等時下國人可以用的免費搜索引擎,能否直接標注哪些照片有版權,哪些照片可以免費使用?
現在百度搜圖已經能夠標注出大部分需要版權才能使用的圖片,但對于一些惡意標注版權的圖片庫,能否做到真正區分免費版權圖片和需要付費的商用圖片,還需要進一步發力。
問題三:對于圖片版權公司的惡劣行徑,有關部門如何監管或查處?
據悉,除了圖片版權,字體等其他一些版權這幾年也處于“訴訟爆發期”。保護知識產權的前提下,濫用著作權同樣應該被限制。而對于此類惡意訴訟的索賠行為,相關部門應該進行嚴厲打擊,同時建立起符合新形勢的法律制度。正如一位業內專家所指出的,“相關部門應盡快制定具體裁量意見,給媒體創造一個正常發展的法治生態環境,不然這類惡意訴訟現象的存在,既阻礙了媒體承擔內容傳播的履職,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法院的司法成本。”
《新民周刊》支持保護圖片原拍攝者的知識產權和圖片分銷商的合法權益,但這些權力不能被濫用。唯有這樣,我們才能促進中國知識產權事業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