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耳
作為一名自媒體小編,最近幾年困惑越來越多——文章好寫,配圖難找。哪怕是收藏了《新媒體小編必備20+無版權圖片網站》類似的文章,但萬萬沒想到,坑,還是在那里,不疾不徐。
去年年底,我所在的單位收到了一家圖片庫的侵權通知,因為侵權圖片主要來自微信,所以單位派我與對方溝通協商。
順著對方留下的手機和電話,我們與這家圖片庫取得了聯系。自報家門后,對方似乎有些詫異,言辭中聽得出有些發蒙,溝通算不得順暢,好在我們互留了Email地址,不久,他便把我們侵權的具體圖片發到我的郵箱,并在郵件中表示和解價需要3000元一張,一共20張。
6萬元,是一筆不小的費用。當我們進入這家圖片公司的官網時,卻有種在看山寨圖片網站的錯覺,網站設計得不倫不類,界面對于使用者來說也并不友好,而在百度搜索欄里搜索這家公司的名字時,跳出來的信息都是著作權侵權糾紛的相關案例,更有網友指出,“感覺這家圖像技術公司只會打官司”。
我們對涉及的20張圖片逐一排查,發現這20張圖片大部分為兩年前用于微信公眾號,其中的大部分圖片都是授權轉載自其他公眾號的內容。此外,我們還發現這20張圖片并非獨家,在其他版權圖庫網站中也都能找到,價格僅在10元或者幾十元之間。其中還有幾張圖片是古人字畫,版權歸屬實在存疑。
為了處理此事,我們必須做一些研究和評估,時隔兩周,對方再次發郵件,此次語氣很不客氣,表示已盡通知義務,將提起法律訴訟。咨詢過公司法務后,法務明確表示既然對方已經決意通過法律手段解決,那就等法院的通知。
在和法務的溝通中,我們得知這樣的官司其實并不算少,值得一提的是,此事之前,我們單位剛剛處理完與另一家大型版權圖庫的著作權糾紛,并接受了對方包年的建議。法務提醒我們,這可能正是版權訴訟紛至而來的原因,圖片公司甚至還有自己的交流群,內容正是哪家給錢給得比較爽快,比較好做。
法務表示,如果我們能在其他版權圖庫把圖片補買下來,然后請對方出具一個官方的補買協議,那么也可以消解這個官司。不過,這點后來證明并不可行,圖庫早就自成一片江湖,互相之間包庇,不會斷他人財路。
當我們終于收到法院的傳票,卻發現對方提出侵權的只有一張圖片。法務告訴我們,這也是圖片公司的常用套路,因為打官司也是需要成本的,如果一次性起訴所有侵權圖片,單張價格到不了起訴一張時判賠的金額,所以圖片公司一般先起訴一張圖,判賠之后再按該價格要求私了其他侵權圖片。而法院方面告訴我們,一張圖片最低會判罰500元。
我們并非毫無版權意識的單位,在找圖時也很尊重版權,但還是難免遇坑,因為很多圖片的上傳者并沒有圖片的版權,卻還是可以“授權”給免費網站。等真正的版權所有人來告我們,我們再去找免費網站,責任還是自己的。
如果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侵犯了著作權人的利益,作出賠償實屬應該。但在實際產生糾紛時,往往對于圖片的版權歸屬界定不清。法院方面不要求版權方出具版權所有的證明,反而需要用圖方來自證是否為開放版權的圖片,難度陡然升級,也因此很多公司為了避免糾纏,付錢了事。在我們處理相關糾紛時也遇到了類似問題,對方倒是愿意出具版權證明,但是他們要求我們支付300元每張的勞務費,“因為這可要花費大力氣才能找到呢。”這樣的說法令人難以理解。
另外,國際上還有許多加入cc協議的開放圖片庫,該協議規定,只要署名來源,其他人就可以自由使用這張圖片。這些圖片也被國內的一些圖片庫打上了自家LOGO并且以此牟利。比如此次的黑洞圖片就是最好的例子。
如果讓我們為這樣的圖片來買單,對圖片使用者也是不公平的。正如新聞評論所說的,這些開放版權的創作者們希望將自己的創意與更多人分享與交流,而視覺中國們卻利用了他們的分享的精神,這無疑是對版權保護的濫用。
視覺中國道歉之后,國家版權局公開回應,要求各圖片公司健全版權管理機制,不得濫用權利,這無疑是國家要進一步規范版權保護的宣示。
毫無疑問,圖片版權問題已經越來越敏感,作為小編的我們,在使用每張圖片時都要核實來源,甚至自己拍攝、手繪。但這畢竟在時間成本和人工成本上都難以承受,事實上,在保護知識產權的前提下,相信新媒體的編輯們對于一個價格合理、圖片質量又高的版權圖片庫需求是很大的。
盡管現在新媒體編輯常用的百度圖片搜索引擎已經能夠標注出大部分需要版權才能使用的圖片,但在真正區分開放版權圖片和需要付費的商用圖片方面,仍有提升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