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祺
2019年4月15日-21日是第25個“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20多年過去,中國“癌情”依舊嚴峻,肺癌仍然是發病率和致死率最高的癌癥。除了肺癌高發,食管癌也位列男性癌癥發病率第五位,這給中國胸外科專業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方文濤教授帶教意大利進修醫生。
新世紀以來,中國醫療服務能力的快速提高,備受世界同行矚目,胸外科的診療量,也堪稱“世界第一”。從過去到發達國家學習的“學生”,到如今站上國際學術會議的演示臺向國外醫生做手術演示,中國一流胸外科醫生的診療水平,已經不遜于他們當初的老師。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胸科醫院胸外科團隊,就是這個變化歷程的推動者和參與者。
上海胸科醫院胸外科年手術量近15000臺,被國外同行稱為胸外科的“航空母艦”。當手術量激增、影響力擴大后,胸科醫院胸外科團隊如今又有了新的目標——通過亞專科建設,進一步突顯在疾病亞專業上的優勢,從而推動中國胸外科形成世界性的引領性和影響力。今年,胸外科重新布局新一輪的亞專科建設,亞專科包含肺外科、食管外科、肺移植外科、縱膈外科和氣管外科,醫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與專長,在各自的亞專科領域“深耕”。
“我們追求的不是手術量最多,而是要在疾病的診療上,探索、總結出自己的經驗,形成我們自己的技術優勢,讓這些來自臨床的創新成果指導中國和全世界的醫生,最終使得胸外科的治療整體水平提升。”胸科醫院胸外科主任方文濤說。
上海市胸科醫院,被業內人士稱為中國胸外科搖籃,是多個胸外科技術“首創”的發生地,也為全國各地培養了大批優秀的胸外科醫學人才。肺外科,是這家醫院底蘊最深的胸外科亞專業,全國各地疑難患者慕名而來,使得上海市胸科醫院成為中國胸外科診療量、手術量最大的醫院。
方文濤主任介紹,肺外亞專科一直是中國肺癌外科治療的標桿,牽頭起草了中華醫學會肺癌臨床診療指南(2018版)的外科部分。團隊年手術肺癌患者數量超過10000例,在早期肺癌的微創外科治療和局部進展期肺癌的多學科綜合治療上一直處于國際領先地位。
特別是在肺癌的微創外科治療上,團隊不僅普遍開展單孔、針孔、和劍突下胸腔鏡手術,而且已經形成了以2D胸腔鏡、3D胸腔鏡、熒光胸腔鏡和達芬奇機器人系統組成的國際領先的微創手術技術體系,其中達芬奇機器人和3D單孔胸腔鏡肺癌手術數量和質量一直位列國際單中心第一。“近些年,常年有歐美發達國家的醫生在我們的團隊進修,在上海學習到的臨床技術,對他們回去技術的提升,有非常大的幫助。”
作為國內外最早成立肺癌多學科綜合治療團隊的單位,在局部晚期肺癌患者誘導治療(包括放化療、靶向或免疫)效果明顯改善的背景下,肺外科團隊一直保持在局部進展期肺癌外科治療方面的國際領先地位,通過規范化綜合治療,改善這部分患者的生存。
但肺外科團隊并沒有滿足過往的成績,方文濤主任說,如此大的臨床資源,應該轉化為創新成果。“比如,哪些肺小結節需要切除?哪些不需要切除?我們的團隊應該回答這些問題。”
近年來,食管癌發病率上升,雖然食管癌患者比肺癌少,但由于致死率高、對患者生活質量影響大,食管癌還是一種非常可怕的癌癥。
食管外科亞專科是胸外科最早探索亞專科建設的學科。3年前,胸外科將食管疾病病人集中到一個病區管理,這不僅有利于護理的專業化,也為更多的臨床研究提供了條件。
胸科醫院食管亞專科年手術量接近1000臺,居上海市首位,其中機器人輔助微創手術量全球第一,培訓了大量國內外進修醫生,是國內最受歡迎的機器人食管癌微創治療培訓中心。在所有食管手術中,復雜食管重建手術每年近100臺,逐漸成為國內復雜食管手術的終末治療中心。
為了讓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療效果,食管亞專科開展了多項臨床研究,尋找更好的治療方式。食管亞專科主任李志剛教授介紹,盡管手術技術不斷改進,但食管癌的治療至今還是世界難題,手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在30%-40%,是術后并發癥最高的癌癥之一。全世界的同行都在探索手術之外的治療方案,首先必須解決的問題是,鑒別哪些患者采用非手術的治療能夠帶來更好的治療效果。李志剛主任介紹,食管亞專科團隊目前正在參與一項全球多中心的研究,最終的目的是建立一套診斷標準,鑒別哪些患者更適合非手術的治療。如果這個科研成果完成,可能會顛覆目前以手術為核心的食管癌綜合治療方案,徹底改變食管癌的治療效果。

李志剛教授團隊查房。
縱膈疾病——這是一個陌生的名字,縱膈是一個區域,而非器官。隨著肺部CT體檢的普及,過去很難被發現的縱膈疾病,常常在患者接受肺部體檢時被意外發現。
胸腺腫瘤是縱膈腫瘤中最多發的一種。很少有人知道,上海胸科醫院不僅是世界上胸腺腫瘤手術量最大的機構——年胸腺腫瘤手術量逾600例、相當于全歐洲或者全美國的手術量;還參與了胸腺上皮腫瘤世界衛生組織病理分類和國際抗癌聯盟腫瘤分期的制定。
2004年,以胸科醫院胸腺腫瘤資料為基礎,第二版世界衛生組織(WHO)胸腺上皮腫瘤分類公布。新分類推翻了過去對胸腺腫瘤的認識,認為絕大部分胸腺腫瘤都有惡化趨勢,需要根治切除。新分類改變了胸腺腫瘤治療理念,也就是說,在胸腺腫瘤的治療上,胸科醫院有著重要的發言權。
縱膈外科亞專科茅騰教授告訴《新民周刊》,雖然縱膈疾病發病率不算高,但由于早期發現率低,往往病人到醫院治療時,腫瘤已經到了比較難以治療的情況,因此,在保持縱膈疾病MDT多學科診療等傳統優勢的基礎上,縱膈外科亞專科還需要在推動縱膈疾病的早診早治上,做更多的工作。
上海市胸科醫院氣管亞專科是中國氣管外科的發源地,開創了中國氣管外科治療之先河,首創了中國氣管外科大部分術式。“1970年代以前,氣管切除術被認為是不可能實現的手術,經過胸外科前輩不斷的實驗和大膽創新,氣管外科的多個第一次在胸科醫院實現。”氣管外科亞專科主任姚烽介紹。
姚烽主任介紹,氣管手術還有很多世界性的技術難題等待解決,而胸科醫院在這些方面都有前沿的探索。比如,人類的氣管總長只有11-13厘米,目前切除的極限長度是5厘米,由于氣管構造特殊,至今沒有找到氣管缺損的理想替代物。氣管外科亞專科團隊在國內首次成功進行了同種異體氣管移植治療長段氣管缺損手術,取得滿意的臨床療效。未來,這個團隊將繼續在氣管替代物的研究方面進行探索。
肺移植——所有器官移植中風險最高、難度最大的移植手術,上海市胸科醫院是國內最早獲得肺移植資質資格的單位之一,也是上海最早開展肺移植手術的醫院。目前已累計開展肺移植手術近70例,其中,再次肺移植術4例,最長生存期患者11年,目前仍保持良好的生活狀態,年紀最大患者為71歲。
肺移植亞專科楊駿教授告訴記者,因為是一家心胸專科醫院,胸科醫院開展肺移植手術時,在體外循環等技術支持上有獨特的優勢,因此有能力開展雙肺移植、肺再移植等高難度手術。近幾年,上海市胸科醫院肺移植亞專科團隊的肺移植數量和質量,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在上述這些疑難胸外科疾病上,亞專科建設將有利于提高醫生的診療水平,實現疾病的精準治療。因為亞專科團隊的“精”和“專”,技術障礙的突破也有了更好的基礎。

姚烽教授(左一)正在施行3D胸腔鏡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