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48歲的時候老來得子,非常高興,在月子中心照顧老婆孩子,有一天晚上睡不著覺,就給兒子寫了一封信,叫《數學歸納法》。這封信開宗明義,講的就是想讓兒子能夠獲得智力上的樂趣,能夠理解數學歸納法、理解微積分,至少能理解實數虛數有理數無理數這些基本的數學概念。第二封信寫的是《梅崗鎮的故事》。有一本美國小說叫《殺死一只知更鳥》,這本小說是為人父母的必讀書之一,里面有一個完美的父親形象。我在月子中心里把這本小說讀了一遍,寫了給大壯的第二封信。
雖然第一封信寫的是數學,第二封信就回到我熟悉的領域,文學的領域。我最熟悉的還是文學。這些信拉拉雜雜寫了38封,下個月就要結集出版,書名就叫《給大壯的信》。我在這本書里提到了不少偉大的文學作品,寫完了回頭看,可以說,我在文學中獲得的經驗,都想通過這些信傳遞給我的兒子,《給大壯的信》是一本文學方面的育兒書。
都說太敏感的人會過得比較痛苦?大概真的是這樣的。文學是干嘛的呢?文學的確會讓人變得更加敏感一些,更加多愁善感一些。所以,孩子是不是應該離文學遠一點呢?雖然我們開始育兒,都會給孩子講故事,講繪本,都是用文學開始教育他的,但到了成長中的某個階段,我們其實又有點兒害怕小孩變得太敏感變得太復雜。我爸爸當年肯定就是這樣想的,他老人家當年也鼓勵我閱讀,但他希望我看《七俠五義》或者儒勒凡爾納,他不喜歡我看《紅樓夢》,看巴金的“家春秋”,他說那些書看了傷感,會讓人萎靡。在老一輩眼里,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讀文學書,只會變得多愁善感,變得萎靡不振。
英國有一位哲學家叫羅素,他寫的書有一本叫《幸福之路》,成功的感覺的確是人生之樂,金錢也能增進幸福。但人們也要有享受的能力,許多教育是在訓練一個人的享受能力,這里所說的享受,是全無教育的人所無法領略的微妙享受,比如從文學、繪畫和音樂中感受到的樂趣。羅素先生認識文學及藝術課程的角度很有意思,他說這是在訓練一個人的享受能力。其實,觀察一下現在的育兒機構,有芭蕾舞,有跆拳道,有擊劍,有樂高玩具,有手工課,有木工,有繪畫,有兒童體能館,都非常強調身體的愉悅,如果這種豐富的活動能夠繼續下去,小孩子不斷嘗試自己在藝術上的可能性,那一定是非常幸福的事。
我在這里給我自己的書做一下廣告,《給大壯的信》講的是一個父親對兒子的期望,我能想象到的最好的生活,就是一種智識的、審美的、有道德感的生活,同時有家庭的溫暖,我把自己對生活的理解講給孩子聽,也想講給更多的家長聽。這本書是帶有文學經驗和個人體驗的育兒書,育兒不光是把孩子拉扯大,也是成年人學會做父親做母親的過程。我的主要觀點是,智識生活是一輩子的事,一個人豐富的精神生活可能從30歲才開始,從這個角度看,最重要的課程未必是語文英語數學,可能是音樂美術體育,對整個人生來說,后三門課或許比語文數學英語還重要。
回到開頭的問題。文學會讓一個人變得敏感,變得復雜一點兒。這到底好不好?對這個問題,我沒有答案。我有一個朋友,他說過一段話我覺得很有意思,他說,有錢人鄙視窮人,這種鄙視窮人往往能感覺得到,有文化的人鄙視沒文化的人,沒文化的人往往感受不到,因為他不敏感,而敏感這事是需要學習的。文學音樂美術都會讓你敏感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