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開放

一個骨科醫生應該具備的三大特點:具有專業前瞻性的視野和創新能力,具有敢于學術質疑的氣魄,具有強烈幫助病人的社會擔當和人文情懷。這三點在郭曉東的職業生涯中都得以體現。
他常說:“醫學的進步要依靠具有科研思維的臨床醫生和具有臨床思維的科學家。”在這樣的理念支持下,郭曉東發明轉化了Union Plate髖臼解剖鋼板、高位髂腹股溝入路,提出了脊髓脊膜腔綜合征的理念和綜合治療新策略。
2018年4月震驚中外的“中興”事件再次向我們警示,如果沒有創新,沒有核心技術,就可能隨時隨地被“卡脖子”。芯片是通訊行業的核心技術,那么我國骨科的核心技術又該何去何從?郭曉東認為,創新是提高核心競爭力的源動力,要“以所見知所不見,不能視而不見、見而不思、思而不作、作而不精。”
臨床實踐中,郭曉東體會到髖臼骨折手術沒有“稱手”的器械可用,便開始思考如何“原創”。終于經過近十年的構思和沉淀后,一套相對完整的新型髖臼解剖鋼板體系躍然紙上。為了層層保護苦心鉆研出來的成果,郭曉東先后申請獲得了12項中國國家專利(8項實用新型專利、4項發明專利)以及PCT專利和美國專利各1項。
“不能為了寫專利而寫專利,放在柜子里的專利就是一堆廢紙。”郭曉東又帶著自己的專利和想法,馬不停蹄地全國到處跑,與公司談合作。功夫不負有心人。2016年郭曉東與國內最大的一家骨科醫療器械公司達成了合作,成功將這套新型髖臼解剖鋼板轉化為產品。懷著深深的協和情感,郭曉東將其命名為Union Plate(“協和”鋼板),填補了國內市場的空白,且在一定程度上優于國外Stryker公司的髖臼特殊鋼板。憑借Union Plate(“協和”鋼板),郭曉東榮獲中華醫學會第18屆骨科學術會議(COA)“最有價值設計獎”TOP10、中華醫學院第19屆骨科學術會議(COA)“創新與轉化”二等獎各一項。目前,“協和”鋼板在全國已開始推廣和臨床應用,獲得了不錯的早期臨床療效。
嚴重骨盆骨折多由高能量損傷所致,常合并全身多器官損害、失血性休克等,危及患者生命,因而建立一套完整、長期的多學科協作下的綜合救治機制,對于搶救骨盆骨折患者的生命尤為重要。

2017年元月的某天夜晚,43歲的田某不幸發生車禍致開放性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到急診科后行輸血補液等對癥支持治療,但血色素不升反降,一度降至2g/dl(正常成人為13g/dl),患者生命危在旦夕。郭曉東聞訊后火速趕往醫院,“協和骨盆小分隊”和骨盆MDT(多學科團隊)也各就各位。
患者神志淡漠、面色蒼白,骨盆骨折致會陰部皮膚撕裂、淤青,會陰部和左下肢高度腫脹,大量水泡形成。命懸一線!常規的治療流程是先由介入科進行介入造影治療,尋找并栓塞可能存在的動脈活動性出血,然后再轉入骨科手術室進行手術治療。但患者的病情已不允許來回折騰,甚至在院內轉運途中就可能發生意外。時間不等人,郭曉東當機立斷,決定緊急啟用“雜交手術室”為患者進行手術,即多科室同臺協作。首先是介入科進行血管造影尋找可能的動脈出血,但沒有任何發現,而此時患者的血壓仍在持續下降,說明體內的血液仍在不停的“流失”,隨后是由郭曉東帶領的“協和骨盆小分隊”上臺手術。他采用了自己提出的高位髂腹股溝入路行剖腹探查,迅速找到了出血的源頭,原來是骨折移位導致患者髂內靜脈撕裂,出血不止,郭曉東旋即對破口進行有效縫補。直到這時,病人的血壓才終于穩定下來。“我的這條命就是您撿回來的!”這是田某出院時的肺腑之言。
骨盆髖臼骨折的救治一直以來是創傷骨科最具挑戰性的難題之一,它考驗的是醫生的技藝和膽識,更是對醫院醫療體系和水平的考驗,而大多數基層醫院的醫生也不愿輕易涉足該領域。“迎難而上,敢想敢做。”正是憑著這股拼勁兒,在過去10余年對骨盆髖臼的臨床工作與研究中,郭曉東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堡壘。
就拿骨盆骨折的微創治療來說,傳統的手術方式是通過術中反復的X線透視,術者徒手置釘,稍有不慎,螺釘就可能損傷盆內重要的神經血管,引起無法挽回的災難性后果,甚至當場死亡,而且術中醫患雙方都不得不暴露在大量的X線暴露之下,使得骨盆微創治療并不“微創”。那到底是否存在一種相對安全、精準而又簡便的解決方案呢?郭曉東提出采用3D打印技術制造個性化體外導板來指導骨盆通道螺釘的精準置入,并成功應用于臨床,使得骨盆微創變得安全簡便,并得到了國內同行的認可,其研究成果也以SCI論文的形式率先發表于國際期刊上。

而在髖臼骨折治療領域,郭曉東除了發明轉化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可與國外產品相媲美的新型髖臼解剖鋼板(Union Plate)之外,還提出了改良的手術入路,即高位髂腹股溝入路,克服了傳統的手術切口創傷大、顯露困難、解剖復雜等缺點,適用于絕大多數類型的復雜骨盆髖臼骨折的手術治療,相關論文在國內外權威學術期刊上均有報道。此外,針對目前國內外尚無較科學髖臼四方區骨折分型系統等問題,郭曉東還提出了一種新的髖臼骨折分型系統,髖臼四方區骨折協和分型,并逐漸得到同行的認可。
我國每年新增脊髓損傷人數已超過12萬人,脊髓損傷的治療一直是公認的世界性難題,不僅給患者帶來巨大的身心傷害,還造成巨大的經濟負擔。
2013年7月的某天,13歲的花季少女李某在放學路上發生車禍導致頸椎骨折脫位伴四肢癱瘓,患者家屬慕名找到郭曉東教授團隊。高位截癱、脊髓水腫不斷向上蔓延,隨時可能引起患者呼吸心跳驟停。在郭曉冬的帶領下,脊柱脊髓損傷MDT隨即啟動,急診科、放射科、手術室、麻醉科、ICU、骨科通力合作,為該患者的早期硬脊膜切開減壓手術創造了有利條件。術后小李同學在康復科的指導下進行功能康復鍛煉。兩年后,小李居然奇跡般站了起來,并且邁出了她受傷后第一步,小李的一家也因此與郭曉東結了緣。
現在的小李,已經出落成一個19歲的大姑娘了,以前不能活動的雙手也可以自主地活動了。“她現在打游戲比其他人還厲害呢!”她的家人說。遺憾的是,限于家庭條件,小女孩受傷后一直未能上學,現在郭曉東更關心是她的教育問題和以后的獨立生活能力。他常常對患者說:“即使是癱瘓病人,也可以依靠自己的大腦不斷學習,靠自己的雙手養活自己,要對生活充滿信心。”
看到這樣沒能繼續接受教育的的小女孩,看到這么多的患者因病致窮,看到許多癱瘓在床而導致家庭地位更低的女性患者,還有許多跳舞下腰不幸癱瘓的兒童,他一直念念不忘當醫生的初心,他還各處奔波,希望能為病患找到社會的愛心救助,現正在申請成立湖北慈善脊髓損傷專項基金。
2019年一月的一個周末,42歲的張某在家摘果子時不慎摔傷致高位頸椎骨折伴脊髓損傷,凌晨1點送至急診,術前查體和檢查都顯示該患者屬于完全性癱瘓。對于這種急性脊髓損傷來說,時間就是生命!郭曉東聽聞后馬上奔赴醫院。張某家里條件極度困難,父母雙亡,妻子也患有殘疾,家里實在難以湊齊手術費,但病人頸脊髓損傷出現加重傾向,磁共振顯示脊髓水腫向上蔓延并危及患者呼吸中樞,隨時有生命危險。
這種情況下,大部分醫生可能并不愿冒此風險進行手術,郭曉東當機立斷,救命要緊,急診手術減壓,然后采用一種簡單的手術固定方式,用重建鋼板替代昂貴的椎弓根螺釘器械來固定頸椎,這樣雖給醫生增加了手術難度,但卻降低了手術費用,使本來需要7萬~8萬的費用降低到只要2萬左右。只要是有益于治病救人的事情,郭曉東總會想方設法地去做。
“我們做醫生的,就是要以病人為中心,設身處地地為病人著想。”不論是對待自己的病人,還是自己的同事和學生。郭曉東還常說:“可怕的并不是疾病本身,而是對于疾病的恐懼。”作為一名外科醫生,除了履行醫療責任,更多的要用心去關愛患者。對于一些上肢功能較好的截癱患者,每次查房時郭曉東總會鼓勵:“雖然你現在雙腳不能活動,但是你完全可以靠自己強大的雙手,能夠生活自理或者做點小生意養活自己”。
2005年,郭曉東前往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從事脊柱脊髓損傷基礎和臨床研究,師從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Michael Fehings教授及北美脊柱學會主席Charles Tator。1年多的博士后學習,讓郭曉東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脊髓損傷的最新進展,也認識到國內脊髓損傷診療水平同其他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國外學習期間,郭曉東一直在思索自己到底能為脊髓損傷的患者做一點什么具體的事情。
回國后,郭曉東并未停下研究的步伐,其間還獲得了中加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專項的資助,提出了脊髓損傷方面的新理念、新技術和新產品,提出“脊髓脊膜腔綜合征”的新概念及急性脊髓損傷的綜合診療策略,并在臨床大量開展早期充分減壓硬脊膜擴大成形術治療急性脊髓損傷,幫助大部分患者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神經功能恢復。
2013年,在骨科醫院院長邵增務和郭曉東的牽頭下,武漢協和醫院骨科醫院與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Michael Fehings教授及北美脊柱學會主席Charles Tator領銜的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西部醫院通力合作,正式成立了中加脊柱脊髓損傷中心,并在全國成立中加脊柱脊髓傷病診療聯盟。在郭曉東領銜下,正式成立武漢協和醫院脊柱脊髓損傷MDT。
許多同行問郭曉東,脊髓損傷這么難做,而且很難出成果,為什么還在堅持做?郭曉冬說:“這個病的預后差、花費高,因而國內真正研究脊髓損傷的人確實不多。但沒有人做,那無數的病人如何得到有效的治療呢?”就在2018年7月,由蘇國輝院士、顧曉松院士牽頭的國際神經再生高峰論壇暨第十一屆亞太神經再生論壇、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神經再生與修復專業委員會第二屆學術會議在中國廣州召開,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神經再生與修復專業委員會脊柱損傷與功能重建學組正式成立,郭曉東被授予該學組首任組長。
作為武漢協和骨科醫院分管科研的學科負責人,郭曉東同樣也非常重視科室的文化與制度建設。“眼界決定境界。”只有不斷加強文化與制度建設,才有利于學科的長足發展。2015年6月以來,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骨科醫院學科講壇已成功舉辦190余期,每周一次,從未間斷。授課領域從科研到臨床,從基礎到前沿,從法規到道德,從科學到人文,為骨科人帶來一次次學術和精神上的饕餮盛宴。協和骨科學科講壇已成為協和骨科醫院的招牌項目,享譽協和醫院的文化之旅,成為華中科技大學學術論壇的一張名片。
就在今年的元月份,在一年一度的武漢協和骨科發展研討會上,郭曉東以《建章立制,凝心聚力,以團結實干精神提升骨科研究水平》為題,提出將臨床研究納入考核,建立淘汰制度,加大科研獎勵,制定青年拔尖人才培養制度。此外,還要注重科室平臺的構建,成立院士工作站和客座教授合作管理制度,加快培養臨床創新的領軍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