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思思
世界正在變老。根據聯合國的數據,世界上幾乎每個國家的老齡人口都在增加。您有沒有發現,身邊的老年人越來越多了?而抑郁癥的發病率越來越高,已經不是一個“小眾”的疾病。在這種大環境下,老年抑郁逐漸為人們所知。事實上,老年人群的抑郁癥是一個嚴重的健康問題,會導致老年人的精神痛苦,影響他們的生活能力,增加死亡率,過度消耗社會醫療保健資源,對患者家人的身體、心理產生沉重負擔。您是否也曾擔心、懷疑自己或家人出現了心理問題而感到迷惑,但又苦于不知如何識別?
首先,什么是抑郁?人們認為抑郁就是心情不好,如果一個人心情沒有特別不好,就肯定不是得了抑郁癥。實際情況并非如此。事實上,心情差不是抑郁的唯一癥狀,抑郁癥的癥狀還包括興趣下降、體力下降、悲觀絕望、自我貶低、自責自罪、焦躁不安、難以集中注意力、睡眠飲食變化等等。沒有主觀的情緒低落,不能排除患有抑郁癥的可能。
老年人患抑郁癥時,常難以清晰地表達自己情緒不好,有些人甚至沒有體會到自己的情緒出了問題,更多的是以身體不舒服為主訴,比如胸悶、心臟不舒服、頭疼、便秘等。有些患者會表現為食欲不好,體重莫名下降。這些癥狀與軀體疾病、自然老化的表現有很多重合,不易識別。使很多患者早期難以識別,以為自己身體出了問題,甚至認為自己得了“大病”,輾轉就診于多家綜合醫院,在各個科室反復檢查,消耗了精力和金錢,病情卻得不到治療,患者痛苦,家屬煩惱。
很多抑郁癥患者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差,反應慢等認知癥狀,老年患者尤其突出。部分嚴重的患者甚至會出現“抑郁性假性癡呆”,記性、反應能力受損十分突出。有時家人會認為這種表現是“老了”,“不是病”,因而沒有就醫。
人們常認為外向開朗的人不會得抑郁癥。但其實臨床上很多患者又活潑又愉快,活躍熱心又想得開,老伴兒孩子樣樣好,一生的事業家庭也頗為順遂。不光患者自己,認識的人也都想不通,她/他怎么還能得了抑郁癥?實際上,抑郁癥的不是一種單純的“心病”,研究顯示,抑郁癥的患者大腦中存在一些功能失調,這是生物性的,不是性格決定的。因此性格好,事事順心的人,也有可能得抑郁癥。
人在老年期,面對很多困難的處境,比如退休失去原有的社會身份、經濟狀況不佳、身體衰老、親人逝去、孤獨等。有人認為,遇上了不好的事情,比如喪偶,抑郁是正常的不需要治療,或者認為醫院的治療是沒有用的。實際上,人遇到不好的事,出現悲觀、難過、郁悶、委屈等負面情緒確實是正常的,但通常一段時間后,能自我調整,情緒恢復。但如果情緒總是不好,而且連帶著吃不下,睡不著,什么事兒都不想干,甚至事情已經過去一段時間,人的狀態卻越來越差,那就有可能是得了抑郁癥,需要醫學治療了。

有些患者自年輕時睡眠就不好,還基本說得過去。但從某個時間起,睡眠突然變得更差了。睡得好時第二天就感覺好,睡不好時第二天情緒也很差,甚至伴有其他不舒服。通常人們認為,這是失眠引起的情緒問題,應該關注失眠,改善失眠后情緒自然就好了。事實上,失眠與抑郁是相互作用,彼此加重的。伴有情緒癥狀的失眠,單純使用睡眠藥,往往效果不好,如果符合抑郁診斷,經常需要配合抗抑郁治療。
有很多患者得了某種軀體病后出現情緒問題,這時人們認為患病是情緒不好的根本原因,關鍵是治療身體,身體好了,情緒自然會好。但很多疾病,偏偏不容易治好。于是就覺得抑郁是沒辦法的事,每天唉聲嘆氣。事實上,就像失眠一樣,身體疾病與抑郁間也是相互作用的。身體疾病會明顯增加抑郁的發病率,而抑郁癥本身也會影響身體疾病的治療效果。比如很多患者患有高血壓或糖尿病,在心內科/內分泌科等反復就診,該用的藥都用了,血壓/血糖總是調整不好,但聯合了精神科治療與內科治療后,很快就控制住了“指標”。
抑郁癥常引起一種叫做“易激惹”的癥狀:患者表現為非常容易發脾氣,因為一點兒很小的事情就可能會大發雷霆,有些人事后自己也感到后悔,但當時卻控制不住;而且,可能越是親近的人,患者越容易發脾氣。這時家人常感到委屈,甚至埋怨患者,認為其“人不好”,進而影響了家人的關系。其實,這有可能是抑郁的一個癥狀,尤其是那些原本不“無理取鬧”的人,在經過針對抑郁癥的治療,“亂發脾氣”就會好轉。
第一,老人出現持續的情緒低落、失眠突然加重、突然特別愛發脾氣或愛“找茬”,總之是情緒不對,這時當然要考慮老人是不是抑郁了。
第二,老人出現了軀體不適或患者軀體疾病。軀體檢查沒有明顯身體疾病,老人還總不舒服;軀體檢查顯示的疾病輕,老人自身感受到的苦惱多,痛苦重;老人得了某種疾病,對所患疾病進行相應治療,但療效明顯差于其他患者。內科醫生通常會說,“奇怪,應該有好(改善)了,怎么還沒好,甚至加重了”。調查顯示,患內科病的老人抑郁患病率明顯高于健康老人,治療抑郁對這些患者的治療效果有好處;治療動機不足。多數伴有軀體不適的患者會非常積極地求醫。但如果患者表現為顯著的對治療悲觀,不愿就醫;患某些疾病后,比如腦卒中后,患者突然“性情大變”,“跟原來像換了一個人”。卒中后抑郁十分常見。以上這些情況,都需要考慮,老人是不是患上了抑郁癥。
第三,老人出現明顯的記憶力下降,或者“有時糊涂、不明白”。這時需要帶患者到專業的老年精神科評估,醫生一般會從軀體疾病、老年癡呆、老年抑郁等多方面來評估,以明確到底是什么引起了老人的認知受損。有時抑郁癥與老年癡呆可能是共病,有些患者的抑郁也可能是癡呆的前驅階段。
第四,老人突然變得“懶了”,總愛躺著。原來是很勤快的人,很愛收拾家,現在什么都不愛干了,也沒有干什么,就總說累、疲勞。
可自評的老年抑郁量表
您對您的生活基本滿意嗎?
您經常感到無聊嗎?
您經常感到無助嗎?
您更愿呆在家里而不是外出做新的事情嗎?
您覺得您現在的樣子很沒價值嗎?
5項中有2項抑郁性回答(對第1項答案是“否”或對第2~5項答案是“是”)提示抑郁的診斷,建議到精神專科醫院評估。
最后,我想對大家說:發現抑郁的苗頭,及早到專業醫院來評估,是最準確的。有病早治療,無病早安心,自己少痛苦,家人少煩躁,對大家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