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金鳳,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潞河醫院中醫中心主治醫師,中西醫結合碩士。擅長痤瘡、濕疹、蕁麻疹、糖尿病足、動脈硬化閉塞、靜脈曲張及乳腺增生等疾病的中西醫結合診斷及治療。
溫清飲又名溫清散、解毒四物湯,方名最早見于《仁齋直指方論》,至明代龔廷賢在《萬病回春》中將其改名為溫清散。溫清飲實為四物湯與黃連解毒湯的合方,方中四物湯能養有形之陰血,黃連解毒湯能清無形之火毒,諸藥合用,一溫一清,共奏養血活血,清熱解毒燥濕之功效。因溫清散實為湯劑,故改名為溫清飲,一直沿用至今。
在清代以前,溫清飲主要用于治療婦科的崩漏出血,包括嘔血及大便下血(腸風、臟毒),這些均為出血性疾病。如《仁齋直指方論》:“紅花當歸散、千金桃仁煎、六合湯理經脈不通,涼血地黃湯、解毒四物湯、膠艾湯治崩漏不止”?!豆沤襻t鑒》:“記載解毒四物湯治大便下血,不問糞前、糞后,腸風、臟毒等證”?!度f病回春》:“溫清散治婦人經脈不住,或如豆汁,五色相雜,面色痿黃,臍腹刺痛,寒熱往來,崩漏不止。當歸、白芍、熟地黃、川芎、黃連、黃芩、黃柏、梔子各一錢半,上銼一劑,水煎,空心服”。后此方東渡日本,被列為經典,日本漢方界更是將此方列為多種疾病的首選方劑。
古代醫家將溫清飲主要用于婦科疾病的治療,而現代溫清飲已經廣泛用于內科、外科、婦科等多種疾病。一些古方因療效、安全、藥材等問題已經被淘汰,但溫清飲卻一直流傳至今,這與它組方嚴謹和療效顯著密不可分。如何在現代臨床應用中用好溫清飲,掌握其適應證最為關鍵,而辨證的前提是從癥狀追溯病機。古代醫家通過望、聞、問、切得到病人的神、色、形、態、脈象等癥狀,便到了以上關于溫清飲治療疾病的主要癥狀,根據這些癥狀可以追溯每一個癥狀的病機。如火熱內熾,血熱迫血妄行,則可見吐血、崩漏;氣血不足,機體失養,不能上榮于面,則可見面色萎黃;瘀血阻滯,血行不暢,不通則痛或崩漏日久,氣血虛弱,不同則通,則可見臍腹刺痛;婦人熱入血室,則可見寒熱往來;濕熱蘊結大腸,腸絡受損,則可見便血。
由此可見,本方所治療的疾患存在血虛、血熱、血瘀、濕熱的證候,總屬虛實夾雜,兼有寒熱。溫清飲方中四物湯養血活血,將熟地換為生地更添涼血之功效,方中黃連解毒湯清熱燥濕解毒。諸藥共用,一溫一清,意味著兼治虛實夾雜的證候。古人早有“異病同治”的思想,但異病同治的基礎是證同治亦同,也就是說即使在臨床上癥狀截然不同的疾病,只要符合血虛血瘀,血熱濕熱的病機,都可采用溫清飲治療,執簡馭繁,擴大了溫清飲“異病同治”的范圍,這也是溫清飲由主要治療婦科崩漏的方劑發展到目前廣泛應用于內科、外科、婦科的主要原因。
《萬病回春》中所載的溫清飲為經典的古方,其組方嚴謹,配伍精妙,至今仍為醫家所推崇,現代使用古方的醫案報道及研究數不甚數,但大多數醫家運用古方均是“靈活加減”,很少嚴格按照原方的劑量與比例處方?!度f病回春》中記載溫清飲方藥用量為當歸、白芍、熟地黃、川芎、黃連、黃芩、黃柏、梔子各一錢半,明代的一錢相當于現代的3.125g,一錢半相當于現代的4.7g,但當時的劑量主要用于婦科的崩漏出血。此方傳入日本后,成為治療多種皮膚科疾病的首選,不過在日本溫清飲方藥用量未有統一的規定,多因學派不同而有差異。目前多數醫家應用劑量主要遵循古方派龍野雄一所著《漢方處方集》中記載的溫清飲方劑藥物劑量:當歸、熟地、川芎、白芍各4g,黃芩3g,梔子、黃連、黃柏各1g。溫清飲的藥物組成只有8味,且各單位藥劑量明顯低于現代的臨床處方,但在臨床上綜合大量使用溫清飲原方劑量的門診患者可以看出,應用溫清飲原方劑量的患者大多能獲得較好效果,部分病期較長,病情頑固、纏綿難愈的患者需要小劑量長期服用才能獲得療效。
根據臨床運用古方原方的經驗,并非只是在遇到典型、簡單的病情時才使用古方原方,即使面對多病機共存的復雜病證,仍然可以選擇使用古方原方。這種情況下要分清先后緩急,集中擊破某一核心病機。另一方面,古方的藥少力專是建立在正確認識病機的基礎上的,假若辨證不準確即不能獲效,甚至加重病情。因此,運用古方原方不可隨便草率,而是要從證候、病機、治法、方藥、劑量等方面綜合考慮,做到“證機法方藥”環環相扣,亦是使用原方講求原意,這才是正確的應用古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