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怡倩 圖片提供:上海歌劇院

原創歌劇《晨鐘》,經典歌劇《圖蘭朵》《納布科》《漂泊的荷蘭人》《微笑王國》……2018年演出季,上海歌劇院以一部重量級的原創歌劇與多部與國際一流團隊聯合打造的西方經典,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
而就在《微笑王國》落下帷幕十多天后,2018年12月12日,在上海歌劇院多功能廳,隨著歌唱家張峰、宋倩演唱的、將于2019演出季中與觀眾見面的原創歌劇《天地神農》中的二重唱《上天給了人們智慧的頭腦》,滬上樂迷期待已久的“2019上海歌劇院演出季”終于揭開神秘面紗。
2019年演出季,上海歌劇院將有23臺63場演出亮相舞臺,并配合全年演出推出14場藝術導賞及歌劇沙龍。更值得一提的是,圍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三部“講好中國故事”的原創力作——歌劇《田漢》《天地神農》、舞劇《嫦娥奔月》的首演,與兩部成熟作品——歌劇《晨鐘》與音樂劇《國之當歌》的打磨,將成為2019年上海歌劇院的重頭戲。

左:上海歌劇院院長許忠表示,2019演出季將會把重點放在民族歌劇的探索和打磨上

右上:上海歌劇院院長許忠、副院長吳潔與音樂學者陶辛教授、作曲家金復載就2019年演出季展開精彩對話

右下:歌唱家張峰、宋倩演唱《天地神農》中的二重唱《上天給了人們智慧的頭腦》
“2019年正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上海歌劇院以‘魅力中國紅’為主題,正是希望通過多部講述‘中國故事’的原創歌劇、舞劇、音樂劇,展示上海歌劇院的整體創作實力,向共和國獻禮。”上海歌劇院院長許忠表示,經過幾年與國際一流藝術家、團隊的合作,演出制作從量變積累至質變,而接下來上海歌劇院將會把重點放在民族歌劇的創作和打磨上。
上海歌劇院2019年演出季將分為五個板塊——頌歌華誕、原創新作、經典演繹、樂行天下和藝術空間,立足堅守民族歌劇原創探索,并在中外經典的傳承中彰顯上海歌劇院“多元、新銳、精湛”的品牌氣質。上海歌劇院將推出的原創作品,涵蓋歌劇、音樂劇、舞劇及舞蹈作品等多種藝術樣式,更涉及不同題材、呈現不同風格。其背后不但有著配置全面、專業出眾的藝術團隊,技術過硬、經驗豐富的制作團隊,及合作默契、協同高效的運營團隊的全方位支撐,更完全展現了上海歌劇院多年來不懈的努力所積累的成果與實力。
一部原創劇作的創排需要耗費的精力巨大,每一個環節都充滿著無限可能。一部原創大戲對出品方、制作方、演出方而言必是一次全面而長期的考驗。許忠感慨,上海歌劇院新作不斷,每一部的背后其實都有少則兩三年、多則五年以上的選題策劃、劇本的數易其稿和音樂的反復斟酌,并非一蹴而就。
在不久前落幕的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上,歌劇《晨鐘》以舞臺版完整亮相,受到業內外專家和觀眾的一致好評。而新演出季中,又將有三部新作推出。
首先亮相的將是歌劇《田漢》,該劇以中國現代戲劇的三大奠基人之一、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發起人之一田漢為主人公。在其鮮明的個性、豐富的經歷、杰出的創作給后世留下的多重視角與解讀中,編劇盛和煜、作曲家蘇聰及導演張曼君一致希望,通過劇中田漢對愛情、政治、藝術的選擇來體現他人生的涅槃與升華,向觀眾展現出一個與眾不同的“田漢”。

演出季發布會現場,歌唱家張峰與宋倩的二重唱《上天給了人們智慧的頭腦》,同時也揭開了歌劇《天地神農》神秘面紗。劇中,張峰與宋倩將分飾神農和聽訞。故事講述炎帝神農“興農耕”“嘗百草”的故事,歌頌以神農為代表的中華民族祖先敢為人先、勇于犧牲的美德。該劇由游之編劇,陳蔚執導。而此劇也是76歲的著名作曲家金復載首次涉足歌劇。發布會上,金復載老師表示,他將盡自己的全力為《天地神農》譜寫既充滿民族意蘊又符合歌劇創作規律的音樂。他的音樂初稿投入試聽排練后,聽取了各方意見,修改稿又迅速新鮮出爐,可見金復載老師對自己歌劇“處女作”的認真和執著。
舞劇《嫦娥奔月》從某種意義上說算是“老題新作”。上海歌劇院副院長吳潔說,相比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舞劇《奔月》和幾年前的重排版,2019年全新創排的《嫦娥奔月》有著全新的主題。“以往我們常常探求嫦娥奔月的原因,這一次我們想著力呈現嫦娥在月宮感念人間的故事。”編劇曹路生、編導馬濤將以現代人的視角對故事母體進行新的架構與解讀,帶來不同的立意、不同的視角和不同的呈現。
除三部即將與觀眾見面的新作,上海歌劇院院藏優秀原創作品的進一步打磨和繼續上演也提上了議事日程,歌劇《晨鐘》與經歷多版本130場演出的音樂劇《國之當歌》都將在專家研討、劇組會談之后,進行新一輪的修改打磨,以新的面貌出現在2019年演出季中。兩部作品不僅將作為共和國70周年華誕的獻禮之作,也將隨新一輪“魅力中國紅”全國巡演在全國各地拓展市場。上海音樂學院教授陶辛十分欣賞這種做法:“文藝院團不斷推出新作品是創作實力的體現,但對于已經完成的作品不能是‘狗熊掰玉米’,演完了就束之高閣。只有在舞臺上邊演邊改,才可能誕生這一時代的精品力作,并使其成為院團的經典保留作品。”

上:上海歌劇院原創歌劇《晨鐘》劇照

下:上海歌劇院交響樂團美國巡演,足跡將穿越14個州、途經22個城市
大規模的海外巡演也將是2019年演出季的一大亮點。繼2016年原創歌劇《雷雨》亮相倫敦大劇院后,上海歌劇院海外巡演的足跡先后由英國走向德國、法國、愛沙尼亞、日本、摩納哥,巡演的內容也涵蓋中國原創歌劇、現代歌劇、西方經典歌劇、古典音樂作品及舞蹈作品。在新的一年中,上海歌劇院不但將取得新的突破,亦將迎來新的挑戰。
2019年年初,上海歌劇院交響樂團將“飛越太平洋”,完成歷時近40天、穿越14個州、途經22個城市的北美巡演。這不僅是上海歌劇院歷時最長、密度最高、曲目最多的一次海外巡演,更是上海歌劇院交響樂團首次作為獨立出訪藝術團,以純交響音樂會的形式在海外演出。
對于耀眼的成績,許忠卻很清醒:“對于北美市場,中國絕大多數交響樂團都已踏足,有些甚至帶著更大規模的團隊。但對于一個隸屬于歌劇院的交響樂團來說,‘走出去’和‘練本事’的定位更加明晰——要做中國最好的‘歌劇、舞劇、芭蕾演奏交響樂團’。”許忠強調,不是“伴奏”,而是“演奏”——這對樂團無疑有著更專業化的要求和考量。
因此,此次巡演的曲目,既涵蓋鋼琴協奏曲《黃河》、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等國際知名度頗高的中國經典曲目,也包括《命運之力》序曲和《塞維利亞理發師》序曲等;有得以體現上海歌劇院交響樂團藝術擅長與特色的歌劇作品,還有精心選擇的、創作背景與美國相關的德沃夏克《第九交響曲》等世界經典交響樂。超長的戰線、龐雜的曲目,對樂團的演奏實力、身體素質及運營團隊的協調應變能力,無疑都是一次高難度的挑戰。此次巡演中,指揮家張國勇、林友聲、張誠杰,將帶領樂團與特邀鋼琴演奏家宋思衡、小提琴演奏家花卉及上歌交響樂團首席、小提琴演奏家陳陽岳彤,將新春佳節的祝福伴隨來自中國的“上海之聲”傳遍美國。
除北美巡演外,9月,受迪拜歌劇院之邀,上海歌劇院還將為其帶去西方歌劇經典《圖蘭朵》與中國現代舞劇《早春二月》,并作為迪拜歌劇院2019-2020演出季的開幕演出亮相。這將是上海歌劇院繼愛沙尼亞之后,再次登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歌劇舞臺,也是上海歌劇院首度亮相中東,更是上海歌劇院的歌劇、舞劇作品首度在其他國家重要劇場的演出季開幕演出中亮相。
著名指揮大師尼姆·雅爾維、著名大提琴演奏家王健、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和慧……這些藝術圈里振聾發聵的名字,2019年都將與上海歌劇院緊密聯系在一起,成為上海歌劇院2019年度特約藝術家。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去年與上海歌劇院合作演繹威爾第歌劇《阿依達》的女高音歌唱家和慧,將在2019年與歌劇院再度合作普契尼的兩部歌劇——一部則是出訪迪拜的《圖蘭朵》,另一部是《蝴蝶夫人》,后者也是2019年上海歌劇院演出季中的唯一一部經典新制。
發布會上,另一位《蝴蝶夫人》的主演、上海歌劇院青年女高音歌唱家徐曉英,帶來了一段精彩的《蝴蝶夫人》選段“晴朗的一天”。她與發布會現場演唱《圖蘭朵》選段“今夜無人入睡”的歌唱家韓蓬、即將主演《天地神農》的歌唱家宋倩一樣,都是在上海歌劇院排演的一部部劇目、一臺臺音樂會中磨煉出來的優秀青年歌唱家。面對未來舞臺藝術的美好前景與演藝市場的激烈競爭,藝術院團除了籌劃和儲備精彩優質的劇目和節目,爭取與更多優秀藝術家或團隊深度合作之外,更應重視藝術人才的發掘與培養,而這正是上海歌劇院多年來的工作重心之一。
其實,仔細翻閱上海歌劇院2019年演出季,我們會發現,無論是在歌劇《晨鐘》中飾演李大釗的男高音于浩磊,第六代“江姐”何曉楠、周琛,還是舞劇《早春二月》《嫦娥奔月》中的主演楊晶晶、蘇楠楠、陳鵬,他們都是在歌劇院里,通過從歌劇沙龍到進校園下社區、再到舞臺版大制作的一步步實踐中,逐步成熟起來的優秀新生力量。
除了演員,上海歌劇院還擁有一批逐漸成熟的創作力量。譬如在話劇和音樂劇圈內小有名氣、已執導復排過《卡門》《江姐》等多部歌劇的青年導演馬達,他將在2019年的原創歌劇《天地神農》中擔任副導演。而原創舞劇《嫦娥奔月》的編導馬濤,近年來也頗受好評,在“舞動OPERA”舞蹈專場,和赴愛沙尼亞薩雷馬歌劇節及摩納哥蒙特卡洛加尼埃爾大廳的“海之夢”中,有多個舞蹈作品出自這位青年編導之手。今年的演出季里,他和胡頌威共同執導的舞蹈專場《墻》同樣令人期待。

上:上海歌劇院制作《圖蘭朵》劇照

中:上海歌劇院歌劇《江姐》劇照,圖為第六代“江姐”周琛

下:上海歌劇院原創舞劇《早春二月》劇照
上海歌劇院院長許忠表示:“每一個新的演出季都是一次新的啟程。在‘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的大背景下,在2019年共和國70華誕之際,我們希望通過原創新作與國內外巡演,在開創性與國際性方面尋找新的突破,進一步提升上海歌劇院的品牌影響力和輻射力。也希望通過更豐富的藝術普及活動、更多樣的觀演互動方式以及更新穎的互聯網技術,匯聚更多的粉絲群體,讓更多人關注上海歌劇院、愛上歌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