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 張永軍 王 薇
2019年春節前夕,記者來到陜西省科協黨組成員、陜西科技館館長王曉東的辦公室,一進門,他正在整理堆滿茶幾、沙發的文件書籍,見到記者來,王館長不好意思地說道,“正在駐村扶貧,臨時回來處理單位一些事情,辦公室太亂了,不要見怪!”說話間,騰出一塊地方,讓我們坐下來。草草拾掇后,跟我們聊起了他駐村扶貧任第一書記期間的所見、所想、所做。
本期,就讓我們跟隨王館長的所思、所悟,一起走進駐村扶貧干部的內心,見證在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全面小康的關鍵階段,我們深處一線扶貧干部的責任擔當。
西部大開發:王館長,我們了解到,作為任第一書記的駐村扶貧干部,您去年所在的鎮坪縣竹節溪村脫貧攻堅工作成績突出,為此,省科協被評為扶貧優秀單位,您個人也被評為優秀第一書記,那您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參與了這場扶貧攻堅任務?
王曉東:大家知道,習近平總書記最早提出“精準扶貧”的概念,并向全黨全國發出了打贏扶貧開發攻堅戰的總號令,目前,在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全國全社會正在進行著一場人類歷史上規模最為宏大的扶貧減困行動。2017年起,省委號召省機關、單位的廳局級后備干部下基層駐村任第一書記,開展扶貧幫困工作,我是響應這一號召于2018年下半年駐村任第一書記開始扶貧幫困工作的。作為省科協黨組成員、陜西科技館館長,積極深入農村幫扶脫困也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既然組織有需要,我就要勇敢地沖上去、沉下去、駐進去,當好這個第一書記,擔起這個脫貧攻堅的責任,把組織上交給我的幫扶任務完成好!
凡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下得去,駐得住,扶得好,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扶貧工作是全黨全國的一件大事。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向全國人民的莊嚴承諾,要全面兌現這個承諾還有不到兩年的時間,就必須在時間緊、任務重、壓力大的情況下以壯士斷腕的決心,以百折不撓的精神,以功敗垂成的勇氣自覺地投身這場轟轟烈烈的扶貧幫困事業中去。我個人就是抱著這樣的決心和勇氣、投身這場攻堅戰的。



西部大開發:聽說基層條件非常艱苦,那么您在推進工作的過程中是否也遇到了困難?基層扶貧隊的工作和生活狀態是怎樣的?
王曉東:駐貧困村的第一書記一般都是上級派下去的,面臨的最大困難就是如何團結帶領村上的“四支隊伍”齊心合力,勇于攻堅,把脫貧攻堅任務完成好,這就要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發動群眾,才能達成脫貧幫困的目標。剛去時,和群眾還不太熟悉,還沒有建立信任關系,工作開展起來難度很大,經常有群眾不愿見、態度不好、不愿配合的現象,我們就天天入戶,拉家常、干農活、交朋友,和群眾打成一片,困難也就逐漸克服了。鎮坪縣山高溝深,群眾大多住在路邊和山坡上,居民住的十分分散,我們從住處走到他們的家,來回要幾個小時,從村上去鎮上有18公里公路,每周要多次往返,有時開會時間是晚上,已經沒有任何交通工具返回村子了。在這種交通條件極其不便利的條件下開展幫扶工作實屬不易,但困難必須克服,畢竟我們來不是為了享受。鎮坪縣是個高海拔地區,縣城的海拔近千米,而且農民住的地方比縣城還高,我們臨近那幾個村子條件都比較艱苦,到了10月底、11月,氣溫就進入零攝氏度以下。冬天非常寒冷,也沒有取暖設施。山上一下雪,就會一直堆積到第二年春天才能融化。到了冬天穿多厚的衣服都感覺冷;廁所的水凍住了,不能上廁所;廚房把水凍住了,不能做飯。這些困難,我們都是自己一點一點克服的,當然當地政府村干部也是很關心我們,但一些客觀條件還是沒辦法改善的。
西部大開發:在這樣的條件下還要推進工作確實不容易。那么您能否具體談談扶貧工作隊的主要任務?
王曉東:駐村扶貧,最大的任務是脫貧摘帽。鎮坪縣是安康市2018年唯一一個要脫貧摘帽的縣,其余各縣要在后兩年完成脫貧摘帽,鎮坪走在前面,脫貧任務就很重了。扶貧工作是一項很艱難、很復雜的事情,從摸清底數開始,要經常入戶和農民對接,幫其理思路、出主意、找出路、想辦法,要按照縣上制定統一格式填寫各類表格、記錄各類內容和數據,沒有參加過的人根本難以想象。
曾經有一個報道說某個省的一個農戶要面對90個要填的表格,這可能是以前的做法了。現在已經改進很多了,即便這樣,要填寫的表格也還是不少。每一個農民家里都放著一個冊子,里面裝著各種各樣的表,這些表格內容和在村委會放的資料一樣,不能有一絲一毫差錯。我到每家每戶去的時間、地點、談話的內容,這些工作不但要做好,而且還要記錄好。這些工作都是為了農民脫貧而做的基礎工作。

作為省派的駐村扶貧工作隊,協調省、市、縣各類資源幫助農民脫貧是工作隊的核心任務,我們有省上的資源,可以跟省上相關部門單位協調,跟派出單位協調,也可以從市上、縣上協調。2018年省科協給了村上“產業獎補”資金10萬塊錢,你發展生產,我就獎勵你,我們又從安康市科協協調了5萬塊錢,我們有15萬的獎補資金。對調動農民發展產業、早日脫貧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你多養一頭豬,我就獎勵200塊錢,你多養一頭牛,我就獎勵500塊錢等等。采取這個辦法,村上的產業發展就快多了。幫助農民發展種養殖產業成為了農村“小步快跑”致富的好途徑。
我作為駐村第一書記還有一個最大的任務,就是要承擔村上的黨組織建設,要把“三會一課”落到實處,發動黨員干部來參與我們的扶貧工作,支持村委會和執委會開展扶貧工作等。黨員發動不起來,農村支部開會就沒人來,都忙著地里干活,忙著出去打工掙錢。如何重新把農民組織起來,把農村的黨員組織起來,加強農村的支部建設,這是個很重要的任務。于是,我經常入戶與黨員干部談談話,嘮嘮家常,無形中就把思想工作做了,這是過去革命時期老一輩的經驗。而如何把農村黨支部、村委會、監委會的力量完全發揮出來,這是一個持續、長期的過程,不是一天兩天就能解決的,需要持續做下去才能成。
擔任第一書記,還有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掃黑除惡。作為駐村干部,我們要配合地方的縣、鄉鎮政府完成這項工作,這在基層是非常重要的,越到基層各種惡霸越多,村里有村霸,河里有河霸,沙場有沙霸,路上有路霸,我們所在的村子雖然沒有這些惡性事件,但依然還要加強教育,防范此類案件發生。
脫貧攻堅是一項工作,基層黨建是一項工作,掃黑除惡又是一項工作,就憑這三項工作,就不能說擔任支部書記是一項很輕松的任務。這幾項大的任務工作都很重要,尤其是脫貧攻堅。
整個陜南山區的經濟發展水平還比較低。鎮坪縣還沒有通高速公路,目前正在修建。沒有通高速,外面的信息都進不去,人和外界接觸的也少,自給自足傳統的生產方式也很難改變。比如有些地方,山地種的所有東西都喂豬,到年終殺了豬吃掉,如果有多余的就賣掉。山上野生的獼猴桃、板栗、蜂蜜吃不了也賣掉,賣掉的錢買一點生產生活用品,再繼續循環以上過程。我跟村干部聊到,發展經濟要有產業支撐,而村上什么產業都沒有,沒給農民帶來效益,農民怎么會聽你的。農村想要真正的富起來,沒有產業的支撐是完全不可能的,靠農村一家一戶的單打獨斗也是不行的。
西部大開發:在農村社會經濟發展方式還很落后的情況下,駐村工作隊如何發揮作用?

王曉東:駐村工作隊要憑借自己多年的工作經驗,比如我就有30多年的工作經驗,比村委會那些30歲左右的村委會主任、支書要經歷得多。我對村干部說,農村的社會經濟發展是個長期任務,要結合鄉村振興戰略,打基礎,管長遠,思考可持續發展,這非常關鍵。不能為了眼前的脫貧任務,而殺雞取卵,農民一旦再次返貧,社會問題就都暴露出來了,如果沒有可持續發展,短期的脫貧致富都是不管用的。

中央的政策非常好,脫貧攻堅工作正在進行沖刺,又立刻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政策之間是銜接的,是提升的,脫貧攻堅僅是第一步,就是要解決群眾的溫飽和小康的問題,而鄉村振興戰略則將實現一個更高的發展目標。所以我就給他們出主意,我說你從現在開始就得思考,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就結束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可能不會再提脫貧攻堅了,而是農村振興,村上的書記還是你,村委會主任還是你,怎么振興你得有思路,思路就是發展產業,發展產業不是別人造電視造飛機,你也造,而是要因地制宜,結合當地情況。
舉一個例子,當地的蜂蜜特別好,一桶年產量20斤,農民家里往出賣1斤就能賣60塊錢,二道販子至少賣80塊,所以光這一項就足以致富,一年就可以收入幾千甚至上萬塊錢。農民生產生活消費支出非常少,所以掙一點就是一點。村主任家里的老父親,養了50多箱蜜蜂,一桶年采20斤的話,賣出去就好幾萬塊錢,這對一個山區農民來說不是小數目。
鎮坪全縣的人口不到6萬人,平均每個人的林地面積都是200多畝,而群眾都是沿著河道兩邊的山坡有交通的地方居住,深山老林里面是空無一人,但野生植物豐富,農民們經常去采獼猴桃和板栗,我就跟他們說,完全可以把農民動員起來,建立一個協會或者合作社,形成一個品牌,比如我所在的村,海拔都在1000米以上,可以給所有品牌打上“高山”二字。
在我看來,山區每家每戶人口都比較少,實際上要把他們組織起來解決可持續發展生產,并不是一件難事。農民有了錢只會壓箱底,有了錢就蓋一下房子,這就是他們最大的目標。所以說,有些農民不是不能富裕,而是不知如何富裕,關鍵是脫貧致富的理念形不成。而我們這些扶貧干部,就是要帶給他們思路,從思想認識上改變他們,這是我們的責任和使命。讓農民們明白,怎樣用現有的資金和一定的收入使生活變得更美好,怎么改善生產生活條件,才是他們拿到錢真正應該考慮的。
西部大開發:當脫貧致富的條件具備了,還應該做些什么才能讓農民們不再返貧?
王曉東:經過這半年多的扶貧,我深刻意識到,想讓農民真正脫貧致富,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提升農民的自身素質是第一要務。扶貧要先扶智,而提升農民素質的核心則是提升他們的科學文化素質。大部分農民的文化程度低,科學素質更低,不知道如何能可持續發展,只加強思想教育還不行,一定要傳播科學文化,讓他們在科學的生產生活方式上有所提升。既要有知識,還要有智慧、更要有解決困難的思想和方法,這樣,發展就是必然的。
如何實現鄉村的可持續發展,提升農民素質,就要通過全社會的努力形成合力,才能使農民具備這些綜合素質。例如,農民需要協會組織把專家請到鎮上村上,給他們講授獼猴桃栽種技術,講授蜂蜜提高產量的技術,講授養豬技術……農民現在的單打獨斗是分散的,而素質提升以后,就會想辦法改變現狀。
另外,讓農民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要有長遠打算,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要走產業支撐的道路,農民要致富,鄉鎮的集體經濟要復興,必須要有產業支撐,沒有產業支撐,沒有集體經濟的壯大,農民很難被組織起來。
西部大開發:最后請您談談在整個脫貧攻堅過程中,基層還存在哪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王曉東:黨中央國務院關于脫貧攻堅出臺了很多政策規定,這些都是好的,深受廣大農民群眾的歡迎,但在執行和落實過程中,難免會有些偏差,比如在整個脫貧攻堅檢查驗收的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形式主義的問題。檢查驗收就是看資料、看表格、看記錄,四支隊伍本來是幫農民脫貧,幫農民想辦法來致富的,但卻把大量的精力和時間放在對資料整理記錄填寫的關注度上,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費。
另外,在我們把黨和國家的政策帶到農民身邊的時候,還要有非常有效的工作方法,思想工作也不能落下。有時候確定了一戶貧困戶,就得罪了八戶正常戶,他就跟我們的組織疏遠了,對組織產生逆反心理。因此我們的工作不僅要細致,更要慎之又慎,不能輕易定位誰是貧困戶。咱們國家政策強大,一切幫助都給到貧困戶,周邊的人就會眼紅,覺得不公平,到最后還會鬧出小孩從小立志當貧困戶的笑話。因此要加強思想教育和政策宣傳工作,在政策的落實上更要精確到位。
最后,要加強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鎮坪有一些傳統的習俗很不好,這里農民收入本來就不高,但他們一年紅白喜事隨禮就得上萬元。因此,在風俗習慣上要加強引導和改進,不斷提升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讓現代文明之花逐漸開遍偏遠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