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 陳宇宏

主持人語
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與勞動力人口結構的轉變,人才紅利逐漸取代人口紅利,成為中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的新動能,也是改革開放四十年之際的新機遇。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人才是第一資源” ,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近一年多,各大城市紛紛打響人才爭奪戰,以各種有力政策招賢納士;而國家層面上,移民管理局正式組建,吸納國際人才,人才流動成為新常態。
圍繞這個話題,國務院參事室與重慶市政府參事室、全球化智庫CCG共同舉辦“人才流動與政策創新”座談會,深入分析當前人才流動的現象,指出人才政策的現存問題,提出了有益建議和解決辦法。
主講人
方 寧 國務院參事,國務院參事室原副主任
王輝耀 國務院參事,全球化智庫CCG理事長
謝維和 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清華大學原副校長
劉萬振 重慶市政府參事室專職副主任
段澤勇 重慶市政府參事,重慶市統計局巡視員
陳德敏 重慶市政府參事,重慶大學教授
主持人:眼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仍然面臨城鄉、區域不平衡問題,而人才作為生產要素,總是循著“往高處走”的規律。那么,新時代人才流動有何新導向?今天,我們首先請各位專家談談這個話題。
方寧:社會大變革和大發展的時期,往往也伴隨著人才流動,這是一個歷史現象。比如春秋戰國就是一個人才輩出,同時也是人才大流動的時代,能人們在各國之間游走,去尋找能發揮自己作用的地方。
改革開放四十年也是大發展、大變革的年代,開啟了人才大流動的生動局面。改革開放推動了人才流動,反過來人才流動也為改革開放注入了強大的動力和生機。只有流動起來一個人的才能才會充分有效發揮。這也是改革開放為社會“松綁”,為充分發揮每個人的積極性所做的一個時代性選擇。
王輝耀:我在四川長大,年輕時經常到重慶來,下鄉的時候,發現房間里、電線桿上總是貼著“對調”的“小廣告”,說某某要想到重慶工作,有沒有人要對調。當時中國大概處在“文革”后期和改革開放之前的年代,基本是“一個蘿卜一個坑”,人想流動簡直比登天還難。1979年中央建了四個經濟特區,許多人往深圳跑,人就開始流動了;1987年海南建省也帶來了大規模的人才流動,現在海南又提出要引進“百萬人才”。過去40年來改革開放的一個重要收獲就是打破了人才流動的限制,近三億的農民工流動起來,我們人口紅利和部分的人才紅利在過去得到了釋放,人才有了一定程度的自由,這也是我們獲得發展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謝維和:改革開放四十年過去了,我們進入了“新時代”。我認為“新時代”一個特別重要的含義就是一代新人,甚至可以說,關鍵是一代新人。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要克服當前我們面臨的各種挑戰,要讓現在的各種創新戰略能夠落地實施,都需要有一代新人。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現在普遍性的重視人才、吸引人才的地方政策,甚至國家層面上成立移民管理局,都反映了這樣一種時代的新的要求。
另一方面,我們國家現在確實已經有了非常好的人才的社會基礎,長期以來高等教育的大規模發展、素質教育的提高,甚至是大量海外人才回歸回流,都為我們國家一代新人的出現和培養,提供了很好的社會基礎。
主持人:中國有句老話:“家有梧桐樹,自有鳳凰來”。雖然,各地“人才大戰”開出的條件,也屬于種梧桐樹的行為,但是這些僅僅是硬件條件,要想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還要有一個適應人才發展留下的軟環境。我們應當怎樣創造這樣的環境呢?
陳德敏:現在國家向西部地區的投資力度越來越大,西部建設為人才提供了機會,我們也需要大量的技術人才、管理人才。我們要吸引愿意奮斗的人才,同時也不能讓人家吃虧。除了國家的、政府的政策,各個單位也可以出臺相應的政策吸引人才。不僅是給名譽、給頭銜,還可以是能夠干事創業的軟環境,或者是比其他人更好的升遷路徑。同時,政策需要固定下來,并且要公開化,這樣人家才愿意來。
段澤勇:要吸引人才到你這個地方,就必須有相應的條件。首要的是良好的環境,這個環境是廣義的,不是簡單的自然環境,還包括人文環境、社會環境、政策環境。環境好了,人家才會關注你,才會感覺你這個地方對今后發展有利;環境不好,不能讓人感覺到有發展空間,人家就不會來。

創客空間為創業青年提供了良好的創業氛圍
方寧:創業環境對人才的影響太大了 。英雄要有用武之地,這是主要的吸引力。我們需要凈化社會環境,創造能夠使人才安心創業的良好氛圍,這就是政府的責任了。比如有的地區,工業化水平、城市化水平都比較高,為什么還會有大量的人才外流?主要是環境問題,在那里干不成事。人不怕勞累,就怕累心。各級政府要培養一個風清氣正的環境,為人才發揮作用創造條件。
劉萬振:吸引人才必須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營造、優化人才環境。要營造和諧宜居的人才工作、生活、學習環境,整合相關部門職能,建立綠色通道,為人才辦理配偶就業、子女入學、醫療保健、住房保障等提供高效、便捷、規范化服務。優化人才環境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優化識才、愛才、敬才、用才的濃厚的輿論氛圍。現在宣揚工匠精神、企業家精神,我認為還要大力宣傳科學家精神。我理解,科學家精神應包括探索精神、求是精神、創新精神、奉獻精神這些內容。不少科學家不是追求、非常看重金錢、物質待遇,他們確實想探索自然、追求真理,勇于創新、為社會為人類作出貢獻。否則,就無法理解鄧稼先、錢學森、趙忠賢等這樣一些科學家的追求、境界和貢獻。所以,我們在宣傳人才、創新典型的時候,應該加強對科學家精神的宣傳,給予更廣范圍內的社會承認和更大的精神激勵。

位于陜西省西咸新區的西部云谷
方寧:在尊重創造這一點上,傳統的儒家思想有重大缺陷,要害在于它是抑制個性的。孔子的世界觀和政治觀總體上是保守的,是反對創新的,面對變革時代,他憂心忡忡,要維護舊的周禮。儒家思想的價值主要體現在道德教育層面,對于創新創造則是負面的。中國人多半不敢張揚個性,習慣于從眾;因為稍微張揚一下個性, 就會被視為另類,遭到討伐。大家都把自己包裹得嚴嚴的,這就使社會缺乏創新性人才。
我們要繼續提高社會的自由度,人只有在自由的狀態下,他的才智才能得到充分發揮。改革開放四十年,也可以講是社會自由度提高的四十年。社會自由度直接影響著人才的培養、使用和流動。現在改革要再出發,其中有一個要點就是在中國現階段條件下,在法制框架下,繼續提高社會的自由度,給人更多施展才能的空間。

招聘會為人才雙向流動提供平臺
主持人:人才流動是雙向的。由于人才總量在一定的時期保持不變,所以有人才流入的地方,也必然會有人才流失的地方。我們應當怎樣很好地把握住它的“均衡”?
謝維和:清華每年的畢業典禮都請校友做一個發言。這個校友不是什么大官,也不是很著名的科學家,他就是在自己工作崗位上非常出色的人,軍隊、農業、教育、科技、商業等等各行各業的都有。不管他們從事的職業有什么區別,有一點是共通的:從畢業以后,他在自己那個工作崗位上、那個行業里,扎扎實實干了十幾、二十幾年,甚至三四十年。我請清華校友會做了一個統計,清華優秀的校友們,他們每一個人從畢業以后到第一次流動,平均時間是多長?統計的數據都在十年以上。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講敬業。所謂敬業就是踏踏實實,一心一意做一件事情,把這件事情做好,就能成才。你成天跑來跑去,這里沒干兩年又跑到那里,流動來流動去,流動不出大師來。大師不是流出來的,大師是踏踏實實做工作做出來的。
我們鼓勵正常的人才流動,原來的工作崗位找不到合適的環境,要換一個環境沒問題,但是更重要的是要處理好人才流動和讓人成才的機制之間的關系。我們要思考怎么創造出好的環境,使人能夠踏踏實實地成才。在鼓勵人才流動的同時,更要鼓勵人才,尤其是年輕人能夠扎扎實實地在一個地方工作,兩句話都要講,否則我們會出現政治上的片面性,反而不利于人才涌現,不利于人才的脫穎而出。人才流動畢竟是一個手段,最終目的還是鼓勵多出人才。

傳承和弘揚“工匠精神”探索產業創新發展之路
謝維和:現在的人才流動,特別是高層次的人才流動,往往和各種各樣的評估是結合在一起的。我們在評“長江學者”的時候,要考慮地方的因素,比如說這個地方比較偏遠點,不是太發達,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結果這個人評上了,拿到了這個名額,就調走了。之前蘭州大學的校長跟我們說,你知道我們蘭州大學青年老師為什么SCI文章發那么多?是因為我們老師SCI發得多,就有調離西部的資本了。這樣西部的高等教育發展越來越不均衡,這就出現問題了。現在我們的人才政策里“帽子”太多了,過分功利的“帽子競爭”是不利于真正的人才流動的。
方寧:其實人才流動還存在障礙,有的時候流動過度,有的時候則流動不暢。比如公務員向外的流動性就比較弱。在公務員隊伍里有大量的管理人才,他們可以流動出去,但是現在由于體制的限制,這還是一個弱項。應該鼓勵公務員外流,國外的公務員流動性比我們要大。同時,低學歷人群的流動也比較困難,這跟我們的觀念有關,比如高職學歷的人都沒有考公務員的資格,低學歷的人群流動在事實上受到極大的限制。這些人才的作用發揮不出來,這是存在的現實問
主持人:人才一詞,似乎越來越時髦,幾乎每個部門都在提“以人為本”,都在宣揚“重視人才”“吸引人才”。用一些簡單和顯現的標識作為判斷人才的標準,于是人才與學歷、職稱、就職經驗、是否海歸等同起來。今天我們談的吸引人才,到底是什么樣的人才?
謝維和:今天我們談吸引人才,很重要的問題是要吸引什么人才。只是吸引大學生嗎?別的人就不是人才了嗎?國家有“千人工程”等等各種人才創新工程,怎么就不包括職業教育培養的技能型人才呢?這就是一個人才觀的問題,不要一談到人才就是高科技,就是理論研究,就是從國外回來的,我們也需要一大批在生產第一線的技能型人才。
方寧:這是長期以來儒家人才觀中片面性的影響所致。自然科學包括手工技術,在孔子看來是“技”而不是“學”。“技”一直被認為是形而下的東西;“學”才是形而上、高大上的東西。這樣導致中國歷史上文人的地位絕對高于工程技術人員的地位。
過去把有技能的人叫作“工匠”,這個詞本身就有一點點貶義。更有甚者,文章寫得不好,被批評為有“匠氣”,這里就潛含著對工匠,對技術的貶低甚至是鄙視,是觀念陳舊的表現。
謝維和:人才不一定是搞理論的,尤其是作為制造大國來說,我們要重視職業教育,要重視技工隊伍的建設。今天的人才大戰,不能光談我們吸引了多少大學生,還要看吸引了多少八級技工。
方寧:事實上,高等職業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是不被認作人才的,這也是高職教育困境所在,社會上它的實際地位很低,高職畢業生在求職、考公務員還有工作晉升中都受到學歷的限制。社會觀念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的產物,其中制度是一個重要方面。現在需要用制度去改變社會的觀念,要改革人事、薪酬、晉升等方面的制度,提高“工匠”的社會地位,讓人們充分認識到他們的寶貴價值。
謝維和:能不能夠把職業技術人才也納入人才工程和人才建設的計劃中去?能不能讓職業技術人才也獲得國家人才政策的支持?如果我們還是保持這種很舊的、傳統的人才觀,我們可能不能夠適應新時代的要求。

以“工匠精神”鍛造高技能人才隊伍
王輝耀:之前中國有三億農民工,這已經是一個歷史現象了。改革開放初期,我們的建筑工人平均年齡大概20來歲,現在中國建筑工地上工人平均年齡40多歲,城市里已經開始有勞工荒了。深圳現在大概兩千萬常住人口,有戶籍的幾百萬,剩下一千多萬都是沒有戶籍的人口;東莞八百萬常住人口,有戶籍的只有二百萬。這樣的情況下,我們的技能人才留不住啊。現在各個城市都在爭搶大學生,為什么不能把自己的城市里已經居住了五年、十年,很有經驗,有正常的工作,被市場證明很有能力的人留下來呢?為什么不能給他們戶口,非要去大街上搶個大學生呢?而像重慶這樣的內地城市,農民工大量外流,現在制造業轉移過來了,能不能把自己的工人留住呢?
發達國家不是這樣的。東京是三千萬人口的大城市,一個個北海道的農民要搬到東京去,幾天就能辦好東京永久居民的手續,可以參加東京的社保,完全享受一個東京市民的待遇。我的建議是,讓國家移民管理局把國內流動人口的管理和國際移民的管理統籌起來,這樣在國際移民組織中,我們可以學習國際上安置流動人口先進經驗。
主持人:各級地方政府越來越重視人才隊伍建設工作,通過“走出去”+“引進來”等多種形式推動人才隊伍建設。在實踐中汲取經驗,我們如何能更好發揮中國智慧?創造更好、更有利的條件,來吸引國際國內知名專家為我們國家科技創新再添一把力。
劉萬振:我們要像優化營商環境一樣,優化人才環境、創新環境,以吸引人才特別是國際國內知名專家,進行科技創新。廣州、上海等地引進諾貝爾獎獲得者對于我國科技創新作用是巨大的。
王輝耀:中國的國際人才比例是全世界最低的。衡量國際人才比例的一個維度是國際人口比例,全世界平均水平是3%,發展中國家是1.5%,發達國家是10%,整個歐盟平均國際人口達到10%,我們國家是0.04%。同樣是人口大國,印度都是0.5%。另外一個維度是外國留學生比例,香港、臺灣的外來留學生都是10%,哈佛大學大概是20%,中國3700萬大學生里讀學位的留學生是20萬,也是百分之零點幾。未來要發展“一帶一路”,要培養知華派、友華派,我們的留學生比例太低。美國培養了全世界300多個總統和部長,英國培養了170~180個,中國培養了幾個?埃塞俄比亞總理在中國留過學,埃塞俄比亞現在對中國比較友好。
中關村受過大學教育的人才存量大概是一百萬左右,硅谷也是一百萬,但是硅谷里邊有接近50%的人來自世界各地,比如說印度、中國、愛爾蘭、以色列,還有歐洲各國,而中關村只有1%, 1%里邊還有70%是中國自己的海歸,真正的老外大概也就二三千人。現在公安部出臺了綠卡申請的政策,外國的碩士生可以留在北京、在中關村工作了,但申請的人一年比一年少。因為我們的綠卡是追認式,你來中國四年以后,我才給你一個綠卡;而國外的綠卡是你還沒來,你還下不了決心,我就送你一個綠卡,到時候只要你想搬來就來了。
公安部原來是坐在出入境管理局的位置上,看重安全,緊盯著有沒有一個壞人要進來。以前外國人到了北京,24 小時必須到派出所報到,寧可讓一千個人不舒服, 也不錯放一個。現在成立國家移民管理局以后,觀念不一樣了,第一個考慮的是用什么紅利吸引人才,海南的免簽政策就是第一個紅利。
我還建議,高校內要招收更多的留學生;設立移民參贊,到國際上延攬人才,不要再搞追認式的綠卡;開放簽證類別,尤其是經商簽證;還要消除社會對外國人、特別是黑人的歧視。
謝維和:不僅要鼓勵外面的人到中國來,還要鼓勵中國的人到世界上去。中國人在參與全球治理體系的時候,不僅要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也要貢獻中國人才。我有一次到南非去,到約翰內斯堡的貧民窟去,參觀的時候,前后都是帶槍的保鏢在保護我們。可是還有一些國際上來援助的年輕的大學生在那當志愿者、做社工,他們難道不怕犧牲嗎?他們難道不怕傳染生病嗎?他們能去,我們的學生能去嗎?沒有中國人才,我們就沒辦法發揮中國智慧、落實中國方案。
劉萬振:要深入研究和把握國際國內人才流動的規律,加快人才流動政策法規建設步伐,提高人才流動服務管理制度化、科學化、法治化水平。清理不合時宜的人才流動管理法律法規和政策,加快制定人才工作條例,完善外國人才來華工作、簽證、居留和永久居留的法律法規,尤其是制定包括國際人才流動為主要內容的國家移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