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連 濤 陜西省政府辦公廳
返鄉創業或有意返鄉者對此予以贊賞,鄉村生活有序化和新變化得益于當地經濟的健康成長和有志返鄉青年對振興鄉村的美好向往。
鄉村治理涉及社會治安、村莊建設、環境保護、經濟建設、文化傳承等多個方面,是社會管理的重要構成之一,也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因素。春節回家期間,利用走親訪友的機會,我對鄉村治理的情況進行了實地調研,主要有以下幾點看法和思考。

近年來的農村日益整潔,圖為最美鄉村大荔縣趙渡鎮嚴通村
這次回家過年發現,村委會建設有了新起點、新面貌,也可稱之為“鄉村治理有了新氣象”,但也存在一些深層次的問題仍待解決。
一是村里的道路硬化了,但部分損壞較重。村里過去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土路已結束了歷史使命,新的水泥路平整敞亮,村民出行方便,農產品運輸容易便利。但通往村外的水泥路修了沒幾年,部分路段已破損較重,且總體來看,路面較窄,車輛會車都比較困難。
二是農村學校教學環境變好,但學生讀書熱情不高。這次回村,抽空到自己曾經就讀的小學、中學校園看了看,發現變化很大,新修了圍墻,校舍由低矮的磚瓦房變成了寬敞明亮的樓房,教室里新的桌凳、圖書、教學儀器配套齊全,硬件條件與城市學校沒啥區別。但欣喜之余也很憂慮:現在農村生源減少,小學一個老師帶5-6名學生,中學老師稍多點,也就10來個,相比我們讀書時越來越好的教學環境沒能激發學生的讀書熱情,反而時有學生輟學現象,讀書無用論在農村有所抬頭。
三是村容村貌變得整潔,但環境衛生有待提高。這些年通過農村連片整治,村里配備了清潔員,各家門前屋后都很整潔,村里的道路也很干凈,但村民家的下水問題解決的不好,廁所、家禽家畜的糞便沒有得到很好處理,下雨天更是滿地亂排亂流,腥臭難聞,污染嚴重。
一是打工返鄉者贊賞的多。打工者在外學習和積攢了一些技術、經驗,也增長了一些見識,春節回鄉一看,對村里治理多報以“政府這樣管事,家鄉就有希望”的贊賞。
二是部分村民“關心”而不“上心”。有的村民說:“我們就在家里種地,當然關心村級治理,但不知道最后到底怎么搞,也就上心不了。”
村支書說:“現在工作很難做,事情很難辦,沒錢沒產業什么都干不好。”由于家鄉地處典型的靠天吃飯的黃土旱塬,村委會無任何集體經濟收入,村干部每月津貼2400元,村干部訴苦說:“現在出去打工,每月至少還賺四五千元,做村干部卻賺不到面包車的加油錢。”不過,只要村里條件還過得去,還是有人爭當村干部。當上村干部可以直接參與村委會事務,有“面子”,出外搞經營也可以提高信任度,還可以照顧家里。但無論誰當選,仍將在鄉鎮和村民之間左右為難。擁有大家族背景或自身經濟實力較強的人,當了村干部,自然維護大家族或自身利益,弱勢的小姓農戶或大部分村民就有意見。鄉鎮方面滿意的人當選村干部后又擔心換屆選舉給刷下來,遇難不敢上、遇硬不敢碰,怕得罪人,淪為守攤人。村干部左右為難,其結局就是鄉鎮和村民都不滿意。
一是普通村民對鄉村治理“新氣象”反應不一。返鄉創業或有意返鄉者對此予以贊賞,鄉村生活有序化和新變化得益于當地經濟的健康成長和有志返鄉青年對振興鄉村的美好向往;長期生活在農村的村民卻予以觀望,他們既想得到更多的撥款貸款或政策紅包,又怕損害自己的既有利益。兩種態度都是村民利益意識正常的具體的反應,觸及鄉村治理的民生基礎。
二是村委會這一級實為鄉村社會官民之間的中介。當前,個別村委會除少部分系上級暫時下派的第一書記、駐村干部和組織部門選派的大學生村官外,絕大多數村干部都來自村民。普通村民沒把村干部當作真正意義上的“官”,言其“和我們一樣是農民”,村干部也明白自己不是拿固定工資的“官”,沒把自己當作帶領村民致富奔小康的“領頭羊”和鄉村建設的“當家人”,做起事來往往瞻前顧后,畏手畏腳。
三是鄉村治理缺乏產業和真正意義的“帶頭人”。鄉村治理是振興鄉村的關鍵,國家有具體的政策,但當下最缺乏的是能帶動鄉村經濟發展的產業,缺乏產業的原因主要是缺乏想在鄉村創業的“帶頭人”。特別是像家鄉地處經濟落后的大多數西部農村,這種問題更顯得突出。能干、想干、想在農村干的企業和“帶頭人”太少,僅僅靠土生土長的農民自己去振興鄉村,搞好鄉村治理實在太難。
“鄉村治理困境”的最大弊端,莫過于農民人散、心散,農民人散、心散的主要原因莫過于缺乏真正能振興鄉村的“帶頭人”。“帶頭人”只有把農民重新組織起來,讓組織起來的農民當好自己家鄉的衛士,鄉村治理才能搞好,振興鄉村戰略才能落到實處,因為休養生息的千千萬萬的農民才是這片土地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