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景晨 胡 陽

端午節、賽龍舟,是我的家鄉安康延續了千年的傳統節俗,《重修興安州志》、康熙《石泉縣志》等地方志書都有關于它的生動記載。若您要問,除了歷史悠久,安康的龍舟競渡究竟有著怎樣與眾不同的魅力?就讓我們跟隨時間的腳步,一起來尋找這個答案。
我們就先從“跪而競橈”的獨特習俗說起吧。這一習俗要追溯到安康龍舟競渡的起源。傳說,跪在龍舟上劃槳,身體前傾,幾乎挨到船沿,不停歇地沿江而行,是為了尋找江中的愛國詩人屈原,借以表達對先賢的崇敬。這樣跪著劃槳的方式在全國的龍舟競渡中是極其罕見的。或許,這是各方移民地匯集的安康對楚文化遺俗的融合與保留。
除了特殊的競橈習俗,地方志書所記載的安康傳統龍舟競渡中那些約定俗成的“規矩”背后,也有著耐人尋味的故事。
明、清兩代,來自湖廣地區的移民在水運興盛的安康興辦了各類商會,也在沿江村鎮、碼頭組建了“龍船會”,民間競渡活動尤為鼎盛。“結冤家,找對頭”,只能兩船相爭,不樹新“敵”,是當時競渡中的“老規矩”。比如,競渡時“東四王”船上的水手只會對著“西四王”龍船高聲呼叫挑戰,并繞旗“挑釁”。幾代下來,他們都是固定的“冤家對頭”,沒有特殊情況,不會改變。而這些“對頭”都是在漢江航運中,由不同的商家、船家、艄公水手、碼頭工人依據行業或地域劃分逐漸形成的,他們信奉“誠信是生財之道,和睦是安身之本”,會把“日常生活中的紛爭磕絆、把生意上的爭盈奪利”,統統在競渡中釋放出來。但即使競渡再激烈,雙方也會極力避免碰撞對方的龍頭。俗話說“打人不打臉”,這是安康人處事待人的禮儀習俗。抗戰爆發前,在“中義渡”與“西四王廟”的龍舟“對頭賽”中,輸了的不服氣,贏了的走不脫,反復較量,甚至從白天一直賽到舉起燈籠火把,激烈“夜戰”。這也是安康龍舟競渡的又一個特點——永不言敗!正是秉持著這種自強不息的態度和精神,安康“龍舟人”在秦巴山水間求存進取,即使競渡活動曾在上個世紀因戰爭而中斷,這樣的追求也從未被舍棄。
新中國成立后,龍舟競渡活動很快在民間得以恢復,安康市政府也開始組織龍舟賽,其規模比傳統競渡更為宏大。1958年,西安電影制片廠將曾經只能在書中讀到的安康龍舟競渡場面搬上了銀幕,現場拍攝了《慶豐收,賽龍舟》的記錄片,在全國放映后引起轟動。
在影片中,精雕細琢的龍頭和彩鳳狀的龍尾惟妙惟肖,繞旗的頂端綁著一個象征吉祥和膽量的“雞毛撣子”。鑼鼓手肌腱如鐵,站立如松,憑漢江波濤動蕩顛簸,時退時進變換步姿,掄開胳膊,前俯后仰地擂鼓擊鑼。根據賽情、水情,鑼鼓聲時緩時急,時輕時重,如同文武之道,一張一弛。響到高潮時,鼓手一跺腳,忽的一記重錘砸下,蓄勢待發的眾水手一聲吶喊,便開始奮力揮槳劃舟。鑼鼓聲的大小、節奏引導水手齊心協力,團結一致地變換劃船的方式和快慢。要知道,在隨時有“奔灘觸石”之危的漢江上行船并非易事,在與漢水的親近中,安康人民早已領悟到,唯有團結拼搏,才能克難奮進。
在父輩們的記憶中,除了緊張熱血的競技場面,安康龍舟競渡中還有“藝高膽大”的表演者站在船頭上時而挺身倒立,時而下腰彎背,時而又做鳳凰展翅。快到終點時,四周的彩船會將鴨子和鯉魚拋入漢江,水手迅速跳到水中抓鴨摸魚,然后高高舉起,展示“戰果”。值得一提的是,這項游戲有個禁忌——不可虐待活鴨活魚。所以,這不僅是一場機智、勇敢和技術的比賽,也是一場勝負之心與美善之德的較量。
2000年,在“龍舟搭臺,經貿唱戲”的理念引導下,安康地委、行署決定,以“龍舟節”的形式把龍舟競渡這一傳統節俗固定下來,并形成了文藝表演+龍舟競渡的模式,為安康迎來了生態旅游的高潮和機遇。

歷經18年的探索與創新,現在的安康龍舟節,不僅設有六項水上競賽項目,還保留有橫渡漢江、搶鴨子、摸鯉魚、龍舟游行、龍頭點睛等傳統表演。同時還開展了一系列文體旅游、商貿融合的特色活動,成為享譽四方的節慶盛會。2007年,安康龍舟習俗入選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3年,安康龍舟入選為首批中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推廣項目。
時至今日,安康人民依然會在龍舟祭祀儀式中虔誠祈禱,追念先賢,場面異常熱烈的龍舟競渡,仍然能激蕩起人們久藏于心中的吶喊和歡笑。但經過歲月和風浪的洗禮,安康人在本沒有桅桿可以掛船帆的龍舟上獨樹一幟,高高地掛起寫有名號的大旗,猶如古代軍隊中統領三軍的將帥軍旗,威風八面。或許,這是安康“龍舟人”在自己的生命之舟上,豎起的一根精神標桿,鼓舞自己做到理想更高,目光更遠,滿懷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志爭上游,讓幸福之船跑得更快、更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