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成
樹干挺直,枝葉伸展,生命的旺盛和蓬勃在蓄勁迸發。這是一棵普通的香樟,迎風而立,巍巍雄踞,凝視著關內外閩贛邊境的大地,讓人感到它的不平常。
這是老區閩北光澤的杉關,自古號稱“八閩第一關”。關口佇立著一棵香樟樹,這樹讓關與一個偉人聯系在了一起。
當地人稱這棵香樟樹為“習樹”,是當年習近平同志在福建任職時親手種植的一棵樹。
時光回溯,流去的改革開放歲月記錄著不平靜往事,讓人為此心潮激涌。
1999年3月25日,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沐浴著閩北春風,來到光澤調研。那天上午,他來到閩贛邊境的杉關村,緩步走到杉關口上,俯瞰著關內外的大好景色,他沉思了許久。時值春季,春陽高照,春風怡人,萬物復蘇。植樹節剛剛過去,山上還有村民在造林植樹,連綿的山峰生態開始泛綠,顯得春意盎然,勃勃生機。
“我也種一棵樹吧!”習近平同志看了有感,輕輕地對當地同志說。
很快,一棵香樟樹苗就拿了過來。習近平同志拿起鐵鏟和當地干部一起,選擇在關口旁這里,挖坑、做穴,將樹苗小心地放入其中,然后培土,搗實、抹平。
望著青青的香樟樹苗傲然挺立在春風中,習近平同志放下鏟子笑了。他囑咐當地同志要注意管護,要有植樹造林規劃,要綠化荒山,保護生態,保護我們人類自己的家園。
杉關,是一個古老的關隘。地處閩西北與贛交界處,在福建關隘條目上擺第一。歷史上極為有名,為閩西北入閩第一關,“其沖要推閩陸道第一”,史稱“甌閩西戶”。據清版《光澤縣志》記載,杉關始建于唐廣明元年(公元880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自古以來是兵家爭戰之地,宋朝韓世忠、元朝陳友諒、明朝鄭成功、清朝鄧茂七等名將和農民起義將領都守過和轉戰過此關。關隘歷經戰火,屢建屢毀,原有關墻、關門、關樓、炮臺、營房等,高大巍峨,雄視贛境。這里為杉嶺之上,故稱杉關。左為豬石山,右為黃狗峰,地勢險峻。關內閩地平緩,關外贛境直下,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習近平同志來到杉關,在關口親手種下這棵香樟樹,無疑給這著名歷史古跡增加了新的內涵。同時向兩省人民傳遞綠化荒山,植樹造林,保護環境的信息,具有一定的指導性和前瞻性。杉關也許就是他后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保護理論形成的發源地。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安吉余村考察時提出這個科學論斷。自2013年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反復強調生態保護,“綠色的發展,就其要義來講,是要解決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改善的增長點、成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支撐點、成為展現我國良好形象的發力點,讓中華大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大踏步進入生態文明新時代。”2018年5月18日至19日,習近平同志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講話:“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中華民族向來尊重自然、熱愛自然,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孕育著豐富的生態文化。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習近平同志關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一系列重要論述,立意高遠,內涵豐富,思想深刻。以建設美麗中國為主軸,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推動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實行最嚴格生態環境保護制度為抓手,全面開創了我國新時期生態保護和環境保護的新局面。
香樟,別名樟樹,屬樟科。樹冠廣展,枝葉茂密,氣勢雄偉,材質美觀,是優良的綠化樹、行道樹及庭蔭樹。習近平同志栽下的這棵香樟屹立在杉關口,20年來沐浴著新時代的陽光雨露,在茁壯地成長。伴隨著習近平同志生態理念的希望與夢想在延伸,猶如吹響保護生態的號角,從杉關這里開始,從東到西,從南到北,在美麗中國的大地上嘹亮地響起。
今天的杉關,關上關下,綠茵綿延,綠郁遍野,綠樹成蔭,綠意無限,一片生機盎然。從2000年開始,杉關年年綠化,植樹造林。2009年開始,杉關以香樟為核心,打造龍樟生態文化園。進行了全面規劃,修復關隘,恢復關墻,關樓,建設烽火臺。這里竹林、樹木,其間亭臺椅桌,供人休憩。生態展示館,名木示范園,珍貴樹種示范林等。成了一個遠近聞名的生態保護景區。光澤縣領導和群眾牢記當年習近平同志的囑咐,近20年來,全縣投入約10多億元用于生態保護和綠化造林,2018年光澤的278萬畝山地中,森林面積達到78.15%,森林蓄積量1117.07萬立方米,榮獲國家級的生態縣稱號。
那天,我來到杉關,在關口瞻仰完這棵香樟下來。碰到住在關下一位年過半百姓吳的老農民。他說當年習近平同志種這棵香樟樹時,他就在現場,觀看了全過程。后來管護都是他們村農民義務承擔。這么多年,他們農民把管護這棵樹看作非常重要的一件事。鋤草、澆水、打蟲,冰災時用薄膜遮蓋,用心守護好這棵樹,也一同經歷和見證了這棵香樟樹的成長壯大。在關下的一處山谷中,我見到杉關村一位在山林管護的黃姓老農民。他約莫60多歲,臉色黝黑,身體壯實,聲音很洪亮,他很細心地揮鋤在為樹木鋤草。我站在那里和他聊天,他說自從習近平同志種了這棵樹,村里的農民都有種樹綠化的意識,沒有人去亂砍濫伐樹木。他自己家里就先后開始了周邊二三百畝荒山的綠化種樹,20年過去,現在他靠山上的收入就能養家,真是靠山吃山。他最后感嘆地說:“習近平同志在杉關這里種的不只是一棵樹,更是一種生態理念的傳播。讓我們農民深深地懂得,生態是我們的衣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好生態就是保護我們農民自己的家園。”
生態理念已植根在村民們的頭腦中,讓人感到欣慰。他們保護山林水源,保護良好植被生態,已經成為一種自覺的行為。讓杉關在光澤,在全國各地,成為中國保護生態的一個縮影。
杉關,當年傳遞的是戰火,現在傳遞的是生態。今天,杉關龍樟生態文化園,已成為了閩贛兩省生態保護教育示范基地,無數人到這里瞻仰習近平同志的親植樹,參觀這里的生態綠化成就。感受習近平同志的生態思想,汲取習近平同志的生態理念。讓生態造福大地,造福千秋萬代。
人們敬仰偉人,禮贊香樟。人們敬畏生態,感激偉人。因為這棵香樟,人們關注杉關,因為這棵香樟,吸引無數關注生態的目光,感念偉大的改革開放好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