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亞平
(江蘇省如東縣人民醫院 江蘇 如東 226400)
抗菌藥物是門急診科室中廣泛應用的治療感染性疾病的藥物,該藥物對危重感染患者的搶救有重要意義。然而,隨著感染疾病類型及抗菌藥物種類的不斷增加,抗生素濫用問題在基層醫院中也非常明顯,這給醫院抗感染治療造成巨大的影響[1]。為了提高抗菌藥物使用效果,本院自2016年1月開始,在門急診中強化對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的監控及管理,實際中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采取回顧性分析的方式,選擇2015年1月—12月本院門急診抗菌藥物監測平均值作為實施前,2018年1月—12月的監測平均值作為實施后。參照2011年衛生部抗菌藥物專項整治方案,對基層醫院抗菌藥物使用要求規定:門診患者抗菌藥物使用率≤20%;住院患者抗菌使用率≤60%;抗菌藥物使用強度≤每天40DDDs/100人以下。
1.2.1 設立抗菌藥物專項管理小組 基層醫院院長為第一負責人,院長通過下發紅頭文件的方式將抗菌藥物管理方案落實到門急診各科室及各工作人員中。
1.2.2 構建抗菌藥物的信息化管理體系 借助醫院信息系統實行分級管理抗菌藥,不同職稱的醫師具有不同級別的抗菌藥物處方權;量化應用指標,結合門急診科室的特征與往常的抗菌藥物使用水平,確定好各個科室的抗菌藥物用藥指標[2]。醫院的藥學部門在每月底制作具體報表,針對使用率超標的科室提出整改要求。
1.2.3 加強培訓教育、落實分級管理 可聘請專家,對門急診醫師及藥劑人員進行抗菌藥物合理使用的考核與培訓工作,根據條例要求對考核合格的人員,發放處方權與調劑資格證書。
1.2.4 定期評估分析,促進合理用藥 按照抗菌藥物專項整治規定,定期組織人員對門急診抗菌藥物的使用情況進行評價。評價結果可作為科室、醫務人員績效考核的重要參考,定期公布細菌的耐藥性監測數據,對異常使用的科室給予限制使用及予以經濟處罰等措施。
以衛生部對抗菌藥物的規定為參照標準,評價實施抗菌藥物干預前后監測指標情況。
使用SPSS20.0軟件做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使用卡方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門急診在對抗菌藥物使用進行規范管理后,各項指標均符合衛生部的規定,同實施前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表 門急診實施抗菌藥物專項管理前后應用監測指標對比
基層醫院門急診工作中,限制抗菌藥物的使用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3]。然而在實際中,受醫護患認知水平不高、藥物管理不合理等因素的影響,常出現不合理、濫用抗菌藥現象,這影響治療的安全性,造成藥物資源浪費。關于抗菌藥物的管理,提倡組建專項管理小組,實施有效的管理;利用現代信息化的大數據技術及信息實施,詳細了解門急診中抗菌藥物的使用情況,及時阻攔濫用抗菌藥處方;加強對抗菌藥物使用指標的量化管理,通過定期的分析,促進臨床用藥更加科學并且合理;加強對相關醫護人員的培訓,提高認識,控制抗菌藥物的使用。此外通過定期評估藥物使用情況及實施相應整治措施,也可保證抗菌藥物使用的合理性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實施抗菌藥物的專項管理后,門急診抗菌藥物使用均從以往超出衛生部的標準變成穩定在衛生部標準內,干預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在基層醫院門急診工作中,加強對抗菌藥物的專項管理對提升抗菌藥物的應用水平有重要意義,有效減少臨床不合理用藥的發生,保證醫療安全,減少資源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