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文浩 徐西偉
(1廣西醫大開元埌東醫院腫瘤科、血液科 廣西 南寧 530021)
(2中山大學附屬第五醫院頭頸腫瘤科 廣東 珠海 519000)
涎腺惡性腫瘤是一種少見的頭頸部惡性腫瘤疾病,多發于腮腺,其次為頜下腺、腭部、舌下腺等。頭頸部涎腺惡性腫瘤不僅分布范圍較廣,且其病理類型也不盡相同,常見的類型有腺樣囊性癌、粘液表皮樣癌、腺癌、腺泡細胞癌等[1]。本文主要分析和總結了頭頸部涎腺惡性腫瘤的臨床發病情況及分布特點,以期為后續臨床提供有效的參考,現報告如下。
選擇中山大學附屬第五醫院頭頸腫瘤科自2015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105例頭頸部涎腺惡性腫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34例、女性71例,患者年齡分布:2~83歲,平均年齡(48.6±2.5)歲,該項研究已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1)患者均行手術病理檢查確診,符合頭頸部涎腺惡性腫瘤臨床診斷標準,(2)患者臨床資料均完整;排除標準:臨床資料不完整或失落者。
分析患者的臨床資料,統計其性別、年齡、腫瘤發生部位和病理類型分布情況。
分析頭頸部涎腺惡性腫瘤的發病部位、性別構成、年齡及病理類型分布特點,參照1991年WHO制定的涎腺腫瘤組織學新分類法對涎腺惡性腫瘤進行病理分型。
采用SPSS20.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與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頭頸部涎腺惡性腫瘤發病部位主要分布在腮腺、頜下腺、腭部、舌下腺和頰部等,其中,發病部位前三名的為腮腺、頜下腺、腭部,占比分別為46.7%、24.8%、13.3%,見表1。

表1 頭頸部涎腺惡性腫瘤的發病部位
頭頸部涎腺惡性腫瘤發病病例中,女性占67.6%顯著高于男性32.4%,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發病最高的病例類型為粘液表皮樣癌,占比35.2%,其次為腺樣囊性癌,占比23.8%,腺癌,占比16.2%;發病最高的年齡段為30~60歲,占60.0%,見表2。

表2 頭頸部涎腺惡性腫瘤發病年齡及性別構成
頭頸部涎腺惡性腫瘤是一種少見的涎腺腫瘤疾病,可發生于各個年齡段患者,發病初期,腫瘤生長緩慢,待其渡過緩慢生長期,可出現突然快速生長,不僅會引發患者出現神經麻痹、疼痛等癥狀,嚴重時還會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臨床需盡早對患者進行確診和行針對性治療[2]。對于頭頸部涎腺惡性腫瘤的診斷多采用組織活檢和冰凍切片檢查,才能對患者進行確診。本次分析105例經病理檢查確診的頭頸部涎腺惡性腫瘤患者的臨床資料,總結其發病特點,發現頭頸部涎腺惡性腫瘤發病病例中,女性占67.6%顯著高于男性32.4%,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主要發病部位分布在腮腺、頜下腺、腭部、舌下腺和頰部等,其中,發病部位前三名的為腮腺、頜下腺、腭部,占比分別為46.7%、24.8%、13.3%;發病最高的病例類型為粘液表皮樣癌,占比35.2%,其次為腺樣囊性癌,占比23.8%,腺癌,占比16.2%;發病最高的年齡段為30~60歲,占60.0%,與臨床研究報告的涎腺惡性腫瘤47.40%發生于腮腺,以及30~60歲為涎腺惡性腫瘤發病的高峰年齡,占總數的62.14%結論基本一致[3]。
對位于腮腺部的涎腺惡性腫瘤,可采用腫瘤及周圍0.5cm以上正常腮腺切除術對患者治療,不僅能保留大部分腮腺功能和腮腺導管,同時,還不會導致患者術后出現復發。為防止患者出現新的腫瘤,在術中還需將腮腺后下極及其周圍淋巴結一并切除。腺樣囊性癌也被稱為圓柱瘤,根據組織學形態,其又可以分成腺樣、實性型和管狀型,腺樣分化較好,實性型和管狀型分化較差,對該種類型的涎腺惡性腫瘤多采用切除術治療,術中需行冷凍切片檢查,手術正常邊界應比其他惡性腫瘤擴大,術后還需行放療輔助治療,以將可能殘留的腫瘤細胞殺滅,為避免血道轉移,術后也可選用化療,可采用10mg/m2羥基喜數堿進行化療,3次/周,羥基喜數堿屬于DNA拓撲異構酶選擇性抑制劑,其能引起DNA-蛋白及DNA-單鏈、雙鏈斷裂進行交聯作用。兩者相互作用能促進腫瘤細胞損傷加重,從而誘導其凋亡[4]。粘液表皮樣癌根據細胞分化、黏液細胞比例及腫瘤生長方式等特點,其可分為低分化和高分化兩類,低分化者可采用選擇性頸淋巴清掃術聯合術后化療對患者治療,可采用順鉑、5-氟尿嘧啶進行化療;高分化者在排除神經與腫瘤緊密粘連或穿入腫瘤,需對面神經盡量保留,神經分離后,加用術中液氮及術后放療,以將可能殘留的腫瘤細胞殺滅[5]。
綜上,頭頸部涎腺惡性腫瘤的分布范圍較廣,主要分布在腮腺、頜下腺、腭部等部位,且其病理分型較多,最常見的為粘液表皮樣癌,臨床可根據這些特征盡早對患者進行確診和行針對性治療,才能提高患者的預后生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