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桂紅
(廣西壯族自治區來賓市人民醫院 廣西 來賓 546100)
消化道息肉是一種消化道上皮組織的良性病變,其主要是指消化道粘膜或粘膜下層過度生長的新生物[1]。在臨床中,最為常見的消化道息肉是胃息肉、結直腸息肉。其中,胃息肉是一種上消化道息肉,直徑多在1cm以下,多發息肉是最為常見的。胃息肉的發病部位以胃竇部最為多見。胃息肉的臨床癥狀缺乏特異性。結直腸息肉也是臨床中比較常見的新生物,屬于下消化道息肉,直徑在0.5cm~1.5cm之間,也沒有較為典型的臨床癥狀[2]。在臨床中,胃腸息肉被視為胃腸腫瘤的癌前病變[5]。胃鏡下檢查,其檢出率比較低。隨著電子胃鏡檢查應用范圍的日益廣泛,胃腸息肉的檢出率也逐漸增加。因而,提高胃腸息肉的診斷準確性是非常重要的。為提高胃腸息肉檢出率,預防胃腸腫瘤的發展,本研究以胃息肉患者200例作為研究對象展開研究,現報道如下。
于2014年5月—2017年7月選取經胃鏡檢查并確診為胃息肉患者200,與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并經院倫理委員批準展開了此項研究。男性患者96例,女性患者104例,年齡范圍23歲~48歲,平均年齡(34.73±2.15)歲。息肉發病部位:胃竇部患者106例,胃體部患者58例,胃底部患者36例。納入標準:(1)經電子鏡檢查被確診為胃息肉的患者;(2)在我院接受檢查和治療的患者。排除標準:(1)消化性潰瘍以及胃癌患者;(2)在1個月內服用過抗生素以及抗炎藥的患者。
對所有患者均進行電子胃腸鏡檢查,在檢查前指導患者進行常規檢查,包括血常規檢查、凝血功能檢查等等。同時,向患者說明電子胃腸鏡檢查的必要性,以促使患者能夠積極配合檢查。在進行檢查的過程中,由經驗豐富的2名內鏡醫師進行,并對不同形態的息肉進行取材。然后,采用10%的甲醛溶液進行處理。同時,由2名醫師閱片并確診。
觀察指標有:Hp(幽門螺旋菌)感染的陽性率、陰性率以及胃息肉患者中結腸息肉的發生率。其中,Hp感染標準的判定依據是對胃息肉患者進行13C尿素呼氣實驗,然后確定。Hp感染陽性的診斷標準是DOB大于4;Hp感染陰性的診斷標準是DOB小于4。
采用SPSS19.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用χ2進行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在對200例胃息肉患者進行分析的過程中,結果顯示,胃息肉患者的Hp陽性例數和陰性例數分別為63例和137例。在胃息肉患者中,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胃底腺息肉、腺瘤性息肉的Hp陽性率分別為79.36%、19.05%、1.59%、0.00%。與之對應的Hp陰性率分別為81.75%、5.84%、8.76%、3.65%,見表。

表 息肉類型及Hp感染情況分析[n(%)]
采用電子結腸鏡對200胃息肉患者進行檢查,結果顯示,200例患者中,152例患者被確診為結直腸息肉,占76.00%。152例患者中,多發息肉患者111例,占73.03%。單發息肉患者41例,占26.97%。152例結直腸息肉患者中,炎性息肉患者例9,占5.92%;增生性息肉患者45例,占29.61%;腺瘤性息肉患者98例,占64.47%。
63例Hp感染胃息肉患者中,發生結直腸息肉的患者有53例,占84.13%。其中,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依次為4例、21例、28例,分別占7.55%、39.62%以及52.83%。
近年來,胃腸息肉的發病率是逐年增加的,同時胃腸息肉女性患者的發病率多于男性[3-4]。在結直腸息肉中,腺瘤性息肉是比較多的,且被認為是結直腸癌的典型癌前病變。現階段在臨床中關于Hp感染與結直腸息肉之間的關系還存在一定的爭議。因此,本文在已有文獻研究的基礎上,對不同病理類型胃息肉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Hp感染情況以及胃、結直腸息肉之間的相關性進行了研究。研究證實,在胃息肉患者中,炎性息肉的Hp陽性率最高,其次是增生性息肉。也就是說,Hp感染與胃息肉中的炎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之間的關系是正相關關系。同時,結果還表明,Hp感染與結直腸息肉息肉的關系是正相關關系。另外,Hp感染的胃息肉與結直腸息肉也是呈相關的關系的。綜上所述,胃息肉患者中以炎性息肉為主,同時發生結直腸息肉的風險比較高,以腺瘤性息肉為主。Hp感染陽性的胃息肉患者中,結直腸息肉具有較高的發生率。因此,電子結直腸鏡檢查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和臨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