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朱鴻靜(通訊作者) 張春梅 榮耕
(1重慶市江津區中心醫院病理科 重慶 402260)
(2重慶市榮昌區人民醫院病理科 重慶 402460)
腺瘤樣瘤(adenoma toidtumors,AT)為間皮起源的特殊生殖道腫瘤,男女均可發生,在女性可見于子宮、輸卵管、卵巢[1]。為了提高臨床及病理醫生對AT的正確認識,本文收集了75例子宮AT,分析其臨床病理及免疫組化特點,分析探討漏誤診原因、診斷與鑒別診斷要點,以提高AT的診斷正確率。
收集重慶市江津區中心醫院、重慶榮昌區人民醫院2012年9月—2017年10月間因各種原因行全子宮、次全子宮切除術以及子宮肌瘤標本3926例,經病理確診為子宮AT共75例,占1.91%(75/3926)。其中江津區中心醫院確診30例,榮昌區人民醫院確診45例。患者年齡25~51歲,平均39.6歲,其中20~29歲15例,30~39歲21例,40~49歲36例(占48%),50~60歲3例。
術后標本經10%中性緩沖福爾馬林液固定,常規脫水,石蠟包埋,切片,蘇木素-伊紅染色(HE染色)。免疫組化采用SP法染色。所用即用型抗體包括CKpan、Vimentin、D2-40、Calretinin(CR)、Mesothelial cell(MC)、CD34、CK7、CK14、CK18、CK5/6、CEA、EMA、SMA、S100、Ki-67均購自福州邁新生物技術開發公司,常規高壓抗原修復,每種抗體均設陽性和陰性對照。操作按試劑盒說明書進行。
胞漿、胞膜著色,棕黃色,且著色強度高于背景,著色細胞比例≥10%即為陽性。陽性細胞百分率:<10%為(-),10%~25%為(+),26%~50%為(2+),51%~75%為(3+),>75%為(4+)。
75例腫瘤多位于子宮肌壁間,均無明確包膜,其中54例界限較清,21例邊界欠清,與周圍宮壁平滑肌組織有移行。直徑0.6~14cm,平均3.5cm。切面灰白灰黃色,實性,質韌,部分區域可見大小不等腔隙樣結構。
腫瘤由腺樣、腔隙樣或脈管樣結構及周圍多少不等的膠原、彈力纖維和呈束狀、編織狀排列的平滑肌纖維組成,腔隙內襯形態溫和的單層扁平或立方上皮細胞,多數腔隙內襯上皮不明顯,部分腔內可見稀薄淡染的黏液樣物,少數腔內可見脫落的上皮樣細胞。其中2例腫瘤細胞胞漿空亮,細胞核偏位似“印戒樣細胞”在肌間浸潤。均未見明確核分裂像和出血、壞死。
腫瘤細胞MC、CR、D2-40、CKpan、CK7、CK18、Vimentin均陽性,其中3例CK5/6陽性;CK14、SMA、CD34、EMA、CEA、S100陰性,間質成分SMA和vimentin顯示不同強度的陽性,Ki-67增殖指數≤5%,見表。

表 75例AT免疫組化染色結果
子宮AT是女性生殖系統中一種少見的良性間皮性腫瘤,常與子宮平滑肌瘤、子宮腺肌癥同時發生,切除后沒有復發及轉移危險[2]。國內文獻報道檢出率為0.97%~2.7%[3]。本組檢出率為1.91%(75/3926),患者平均年齡39.6歲,合并平滑肌瘤和(或)腺肌癥占48%(36/75),與文獻相符。
子宮AT多見于育齡期女性,中位數年齡42歲。臨床常因體檢、妊娠或其他疾病檢查時發現。少數患者可出現異常出血、經期延長、腰脹腹痛、腹部包塊等癥狀,當合并子宮其他病變時,可表現相應的癥狀。
子宮AT組織學形態與多種腫瘤形態學改變有重疊,所以需與子宮淋巴管瘤、血管瘤、子宮血管平滑肌瘤、子宮平滑肌瘤脂肪變性或平滑肌脂肪瘤、子宮平滑肌瘤、腺肌癥或腺肌瘤、腺癌(印戒細胞癌)、惡性間皮瘤、中腎管瘤相鑒別。
掌握子宮AT診斷及鑒別診斷要點,當有多個瘤塊的時候需全面取材,仔細鏡下觀察,結合免疫組化標記,才能有效避免漏診、誤診和誤治的發生,提高AT的診斷正確率。當CK5/6明確的高表達、Ki67增值指數高表達時,提示有惡性間皮瘤的可能,需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