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鵬飛 趙巍
(金華市中心醫院骨科 浙江 金華 321000)
前交叉韌帶損傷為臨床上十分常見的膝關節運動損傷,患者常合并半月板損傷,臨床上常以半月板損傷為主癥進行半月板切除術治療或僅對患者進行單純的前交叉韌帶重建,容易導致患者關節穩定性喪失,療效不理想[1]。早期給予患者病情正確評估及積極的治療,能在最大程度上挽救患者膝關節功能,防止膝關節激發損傷,亦是預防創傷性關節炎、骨性關節炎等的重要辦法[2]。本研究將探討關節鏡下同時修復重建前交叉韌帶合并半月板損傷對患者膝關節功能的影響,現將研究情況報告如下。
選擇2017年1月—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82例前交叉韌帶合并半月板損傷患者。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成兩組,每組41例。對照組男24例,女17例;年齡30~42歲,平均年齡(35.62±6.20)歲;損傷位置在左膝者18例,損傷位于右膝者23例。觀察組男22例,女19例;年齡29~41歲,平均年齡(35.59±6.41)歲;損傷位置在左膝者17例,損傷位于右膝者24例。經分析,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損傷位置等基礎資料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
患者在采取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后取仰臥位,對照組采取單純修復半月板處理,即在關節鏡下探查半月板撕裂情況,體部、后角部位用FasT-Fix進行修復,前角部位用可吸收縫合線進行修復。
觀察組先在借助關節鏡探查患者前交叉韌帶和半月板的損傷性質、部位以及損傷類型;而后對前交叉韌帶斷裂患者進行單束重建,在脛骨結節內側作3cm左右斜切口,使患者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得以顯露。用取腱器切取患者半腱肌和股薄肌肌腱,清除肌肉組織、修整患者損傷的半月板,并建立脛骨隧道、股骨隧道,在隧道中放置重建肌腱并對股骨端、脛骨端進行固定,收緊肌腱;半月板的修復方式同對照組。兩組患者均在關節鏡下再次探查前交叉韌帶、半月板的重建與修復情況,并協助患者進行術后康復訓練。
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半月板縫合愈合率,同時利用膝關節Lysholm評分評價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膝關節功能變化,得分越高,表示患者膝關節功能越好。
采用SPSS17.0對所有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結果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
術前,兩組Lysholm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兩組Lysholm評分均較術前升高,觀察組Lysholm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P<0.05)。觀察組術后半月板愈合率為87.80%(36/41),高于對照組的60.98%(25/41),差異有顯著性(χ2=7.746,P=0.005),見表。
表 兩組膝關節功能比較(±s,分)

表 兩組膝關節功能比較(±s,分)
?
前交叉韌帶損傷患者往往會出現膝關節外翻,容易合并半月板損傷,增加患者繼發半月板與軟骨損傷的可能性,嚴重影響膝關節正常功能。而目前臨床上對于前交叉韌帶并半月板損傷的誤診較多,不利于患者前交叉韌帶、半月板的修復與重建[1-3]。因此,明確診斷患者病情,并采取針對性的治療方案十分重要。
臨床上治療前交叉韌帶并半月板損傷的原則為修復重建前交叉韌帶,同時對患者損傷半月板進行修復治療[4]。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膝關節Lysholm評分高于術前且高于對照組,患者半月板愈合率高于對照組;表示關節鏡下同時修復重建前交叉韌帶合并半月板損傷能更顯著地提高患者膝關節功能,提高患者半月板愈合率,治療效果更理想。
這可能是因為在關節鏡下修復前交叉韌帶為半月板愈合提供了穩定的條件,并且股骨脛骨鉆孔部位的滲血充盈半月板裂傷縫合部位,為半月板損傷組織的修復提供充足營養,更完美地恢復了膝關節的穩定,消除患者臨床癥狀,最終更好地促進了半月板裂傷愈合[5]。
綜上所述,關節鏡下同時修復重建前交叉韌帶合并半月板損傷能有效提高患者膝關節功能、提高半月板愈合率,推薦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