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 呂新海(通訊作者) 馬叢叢
(海軍青島第一療養院第一療養區口腔科 山東 青島 266000)
外傷性牙齒完全脫位是口腔科急癥中的常見類型,常因交通或暴力打擊所致,前牙處于口腔前區最為突出的部位,牙齒極易受到外力影響而脫離牙槽窩,導致前牙完全脫位,且其脫位情況及程度常因外力的大小及方向而存在一定差異[1]。近年來,隨著人們社會活動日益復雜化及交通業的快速發展使得外傷性牙齒完全脫位的發生率逐年增長,不僅影響患者的咀嚼功能及美觀程度,還可能給患者造成心理創傷[2]。近年來隨著口腔醫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牙再植術可將外傷所致完全脫位的自體牙經處理后進行復位再植固定,以恢復脫位牙的咀嚼功能[3]。本研究選取2017年1月—12月我院40例外傷性前牙完全脫位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牙再植術治療外傷性前牙完全脫位的臨床療效,現將研究結果進行如下報道。
選取2017年1月—12月我院40例(共68顆)外傷性前牙完全脫位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自愿簽署手術知情同意書,且排除脫位牙有嚴重損傷、伴有廣泛的牙槽骨骨折、妊娠及哺乳期婦女、再植術禁忌癥及依從性差者。其中男22例(38顆),女18例(30顆),年齡10~48歲,平均(27.86±2.43)歲;致傷原因:車禍傷19例,跌摔傷13例,外力拳擊傷8例;脫位牙位置:上頜中切牙16例,下頜中切牙13例,上頜側切牙6例,下頜側切牙5例;牙齒脫落時間在60min以內33顆,牙齒脫落時間在60min以上35顆。所有患者的基本資料經統計學分析,無顯著差異性(P>0.05),可進行比較。
所有患者來院后均先將完全脫位的牙齒侵泡于生理鹽水中,對牙周膜表面污物進行清潔,并注意保護存留纖維,反復用生理鹽水沖洗后置入4%慶大霉素生理鹽水中浸泡5~10min備用。同時對患者牙齒缺失位行X線片檢查,全面了解脫位牙牙槽窩周圍具體情況,對離體60min以上者先采用手術刀刮除牙根面壞死的牙周膜,再次沖洗后行根管治療,局部麻醉后徹底清除牙槽窩中殘留及血凝塊,采用慶大霉素反復沖洗后縫合撕裂的牙齦組織及口腔黏膜,必要時行牙槽骨復位。清刮牙槽窩使其充血后立即置入備用的脫位牙,確認植入滿意后緊密縫合損傷部位牙齦,封閉牙頸部。對于單牙植入者采用不銹鋼絲以“8”字型結扎固定,對于伴有牙槽骨骨折或多個牙植入者以牙弓夾板進行單頜固定,術后常規使用抗生素抗感染,連續治療4~7d,固定2~3周后拆除固定物,定期復查,對于檢查出現近牙根有異常吸收或死髓者應即刻行根管治療,術后隨訪1年,分析患者的治療效果。
采用SPSS19.0,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所有患者術后均隨訪1年,在40例患者68顆牙中,治療效果優秀32顆(占47.06%),良好27顆(占39.71%),差9顆(占13.24%),治療總有效率為86.76%(59/68),其中脫位時間在60min以內的33顆牙中,治療總有效率為96.97%(32/33),脫位時間在60min以上的35顆牙中,治療總有效率為77.14%(27/35),不同牙齒脫位時間治療效果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表 不同牙齒脫位時間的治療效果[n(%)]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及醫療技術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牙齒功能及美觀的需求也日漸強烈。前牙位于口腔最為突出的位置,加之唇側骨板薄弱,當受到外力沖擊是以造成前牙及牙槽骨損傷,導致前牙完全脫位[2]。牙再植術是將已經完全脫離了牙槽窩的牙齒,經過處理后再植回的手術,也是恢復牙齒健康、咀嚼功能、減輕患者痛苦的有效手段,它適用于因外傷或暴力撞擊而發生的全脫位牙,或因治療需要人為地拔下病牙經過處理進行再植。但臨床實踐證實,牙齒脫位再植術的成功率受牙齒脫位的發生原因、位置、患者年齡大小、牙齒固定及牙槽窩的處理程度、離體牙固定、術后抗感染治療及定期維護等因素影響[4]。因此應盡可能的減少完全脫位牙的離體時間,最大限度保留牙周膜組織活性,并采用良好的固定措施促進牙周膜愈合,術后合理使用抗生素抗感染,定期復查以保證手術效果。
綜上,牙再植術在外傷性前牙完全脫位治療中療效確切,且脫位牙離體時間越短,治療效果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