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民建 龐孟春
(簡陽市人民醫院 四川 成都 641400)
冠心病是心血管疾病的一種,在臨床上比較常見與多發,主要是冠脈動脈粥樣硬化造成的,在一定程度上會嚴重威脅到人們的身體健康臨床上關于該病的治療多采用冠狀動脈支架置入術,且這種方式已經廣泛的應用到臨床上,但是還是會面臨支架內再狹窄(ISR)這一問題,傳統診斷方法以冠狀動脈造影為主,因費用高和有創性致使不能有效的推廣該技術。近年來,隨著醫療事業的發展,多層螺旋CT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其價值逐漸被人們所接受并成為重要的檢查方式[1]。
對2017年1月—2018年6月期間在我院進行治療的88例冠心病患者進行研究,男49例、女39例,年齡37~78歲,平均年齡(59.30±8.97)歲;經臨床診斷病情得以確診、存在PCI指征,患者知情并簽署同意書,本次研究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的同意;將肝腎功能嚴重不全、PCI禁忌癥、惡性腫瘤、全身免疫性和血液系統疾病排除。兩組間差異性不明顯,P>0.05。
采用東芝AXIOM ArtisU和碘普羅胺370造影劑開展冠脈血管造影檢查。
采用64層螺旋CT進行診斷檢查,層厚為0.6mm,視野250mm×250mm,機架旋轉一周需要的時間為0.3秒,電壓和電流分別為120kV、600~850mA,所選擇的準直器寬度為128×0.6mm。
上述兩種檢查方式,均安排擁有豐富經驗的心血管介入醫師進行,嚴格按照說明書上的操作,安排兩名以上的醫師檢查成像并進行不記名閱片[2]。
再狹窄程度的判定:陰性:不存在狹窄或者程度小于50.00%;陽性:程度超過50%及其以上。
對比不同直徑支架內再狹窄的靈敏性與特異性。
本次研究中關于數據的分析與處理均采用SPSS22.0軟件,兩組差異顯著且具有統計學意義的條件為P<0.05。
兩種檢查方式的檢查結果具有相似性和較高的可信度,差異不顯著,P>0.05,沒有統計學意義,見表。

表 兩種檢查方式再狹窄程度診斷情況的對比(n)
支架直徑在3mm及其以上的共有70個,64層螺旋關于再狹窄的診斷情況為:靈敏性高達84.00%、特異性為96.33%;直徑不足3mm的支架共有64個,靈敏性為81.25%、特異性為71.36%,差異顯著,P<0.05,有統計學意義,對較大支架診斷效果越好。
近幾年,冠心病的發病率有明顯上升的趨勢與患者供血不足、使血管管腔狹窄有關,導致的心肌缺血缺氧引起的心臟病類型,臨床癥狀以乏力、呼吸困難、胸悶、心悸和心慌等為主,發病時若治療不及時有效,則極易因心肌短暫性缺血而導致心肌梗死,進而會嚴重威脅到生命安全。為此,臨床上需要進行科學的檢查與診斷。
經研究發現,不管是64層螺旋CT還是冠脈血管造影檢查,二者關于再狹窄程度的診斷具有相似性,P>0.05;支架超過3mm以其以上的,經64層螺旋CT檢查其所具有的靈敏性與特異性均高于直徑不足3mm的支架,P<0.05。由此得知,對冠狀動脈支架內再狹窄程度進行評價的金標準為冠狀動脈血管造影,其本身具有很高的可信度與準確性,同時64層螺旋CT的檢測結果有助于影像學評價的各種需求,具有積極的診斷價值,究其原因這與其本身的分辨率像素為0.40mm立方體有關,可以在非軸位上完成對心臟圖像的重建,且圖像效果能夠達到最佳,進而能夠對支架腔內的實際情況較為清晰的呈現出來,可以為醫師的準確判斷提供充足的保障[3]。
同時,冠狀動脈血管造影檢查本身所存在的局限較多,如有創性和費用高等,在臨床上很難得到推廣與普及。但是,64層螺旋CT操作簡單、費用低且不會造成嚴重的創傷,且結果幾乎接近于冠脈血管造影。值得一提的,支架內再狹窄的檢測極易受到類似于鈣化偽影等因素的干擾,因此需要進一步解決,并調整實驗探索[4]。
綜上所述,64層螺旋CT關于再狹窄程度的診斷與分析具有很高的價值,在某些方面具有顯著優勢,在臨床上具有很高的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