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裕富 梁勇升
(廣西玉林市第一人民醫院麻醉科 廣西 玉林 537000)
近些年來隨著臨床對乳腺癌根治術研究的不斷發展,提出了改良根治術,能夠改善患者的預后情況,同時不影響臨床療效,具有較好的應用效果[1]。但是術后疼痛仍舊會引起多種應激反應,目前主要是采用自控鎮痛泵來緩解患者的疼痛,但是該方法可能引起過度鎮靜、呼吸抑制等不良反應,限制了其在臨床中的應用。隨著可視化麻醉技術的推廣,發現豎脊肌平面阻滯在乳腺癌改良根治術的麻醉鎮痛中具有較好的應用效果[2]。因此,文章選取2017年1月—2018年10月100例醫院收治行擇期乳腺癌改良根治術患者,主要針對該技術的應用效果展開探討,報道如下。
選取2017年1月—2018年10月100例醫院收治行擇期乳腺癌改良根治術患者,采取隨機抽樣法將入選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0例。100例患者的年齡為32~64歲,平均為(42.6±6.5)歲;BMI指數為18~27,平均為(22.6±3.1)。兩組患者在年齡、BMI指數方面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取自控鎮痛泵,術后連接自控鎮痛泵,1ug/kg舒芬太尼、200mg納布啡加上10mg托烷司瓊用100ml,負荷劑量2ml,單次給藥劑量為2ml,鎖定時間15min。若疼痛無法耐受,可單次使用50mg氟比洛芬酯。
觀察組則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入超聲引導下豎脊肌平面阻滯,具體措施為:患者保持術側臥位,采用超聲儀確定注射位置,然后才去平面外進針的方式,注入30ml 0.5%羅哌卡因,20min后采用冰塊檢驗組織效果。之后行常規手術誘導麻醉。
觀察兩組患者術后不同時間的疼痛評分以及不良反應發生率。
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差異、組內差異采用t值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值檢驗,P<0.05時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術后不同時間的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不同時間疼痛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術后不同時間疼痛情況比較(±s)
組別n術后1h術后2h術后4h術后6h觀察組501.2±0.61.2±0.41.6±0.71.3±0.6對照組503.2±0.63.1±0.73.6±0.93.4±0.8 t-5.8575.4165.9655.486 P-0.0000.0000.0000.000
兩組患者麻醉鎮痛相關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麻醉鎮痛相關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例)
手術是早期乳腺癌臨床治療的首選方式,乳腺癌根治術在臨床具有較長的應用時間,且臨床提出了改良手術,使得患者在術后能夠進行乳房重建,有助于提高女性患者的生活質量。但是手術造成的創傷可能導致患者術后感到較大的疼痛,引起各種應激反應。因此需要為患者提供有效的干預措施,自控鎮痛泵是目前大型手術術后鎮痛常用的鎮痛方法,主要是根據患者的自覺感受調整給藥次數,但是該方法存在一定的應用缺陷,主要集中在為了控制藥物過量使用會有一定的鎖定時間。因此需要采取多種方式聯合的鎮痛方案。神經阻滯是目前術后鎮痛的常用方法,硬膜外阻滯是臨床常用的阻滯方法,但是該方法的安全性低且對患者的凝血功能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在臨床中的應用較少。胸椎旁阻滯是乳房手術鎮痛的常用方式,但是其存在較高的失敗率,且單個節段阻滯的效果不夠理想,加上穿刺風險較大。因此近些年來臨床一直在尋找新的阻滯方案。豎脊肌阻滯是一種新型阻滯方法,能夠通過組織胸肌神經背側支與腹側支,從而起到較好的鎮痛效果;加上超聲輔助引導能夠提高穿刺的準確性,減少不必要的損失。有研究[3]指出,該方法與自控鎮痛泵聯合應用有助于提高鎮痛效果,減少患者術后鎮痛藥物的使用劑量,從而減少醫療費用,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本次研究觀察中,觀察組術后不同時間的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麻醉鎮痛相關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這說明超聲引導下豎脊肌平面阻滯的術中應用,有助于提高乳腺癌改良根治術患者術后鎮痛的效果,且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值得在臨床中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