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暉
(昆明市中醫醫院病理科 云南 昆明 650011)
子宮內膜病變為婦科常見病,部分為惡性病變或有癌變風險,對女性身心健康造成嚴重損害[1]。盡快明確診斷,指導臨床采取有效治療措施對于降低病情傷害性具有重要意義。宮腔鏡檢查是子宮內膜病變診斷的常用方法,但是誤診率高。將宮腔鏡檢查與子宮內膜病理檢查聯合應用更有助于提升臨床診斷準確性。本次研究采用對照分析方式,探究宮腔鏡聯合子宮內膜病理檢查診斷子宮內膜病變的價值。
本次研究共納入45例病例,均為2018年1月—10月在我院就診的疑似子宮內膜病變患者。患者年齡25~73歲,平均(45.71±4.69)歲;主要癥狀表現:腹痛、腹脹、不規則陰道出血。
所有患者均予以宮腔鏡檢查、子宮內膜病理檢查。使用2.7mm宮腔一體鏡實施檢查。于檢查前連續3d予以常規抗生素預防感染。檢查日,使用5%濃度的葡萄糖為膨宮介質,壓力值設置為100mmHg,使用2%濃度的利多卡因實施靜脈麻醉。對陰道予以全面消毒、鋪巾,放置宮腔鏡,探查子宮,詳細探查子宮底、雙側子宮角、子宮腔前后壁、宮頸管,進行宮腔鏡檢查。并以宮腔電切術切除小塊病理組織,于宮腔鏡下檢查、分析病理組織。術后3d連續予以抗生素預防感染。
以手術證實結果為參考依據,分別計算宮腔鏡檢查結果、宮腔鏡檢查聯合子宮內膜病理檢查結果的符合率、靈敏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約登指數,并將宮腔鏡檢查結果、宮腔鏡檢查聯合子宮內膜病理檢查結果進行對照分析,探究聯合檢查的診斷價值。約登指數=,約登指數越小,診斷價值越高。
以SPSS23.0系統分析統計學,各項計數資料數據均以(%)表示,行χ2檢驗,P<0.05有統計學意義。
經手術證實45例患者均有子宮內膜病變,其中26例為子宮內膜增生,11例為子宮內膜息肉,8例為子宮內膜癌。
宮腔鏡檢查診出24例子宮內膜增生,10例子宮內膜息肉、7例子宮內膜癌,其中2例誤診,39例診斷結果符合手術證實結果。
宮腔鏡聯合病理檢查診出26例子宮內膜增生,11例子宮內膜息肉、7例子宮內膜癌,沒有誤診,44例診斷結果均符合手術證實結果。
以手術證實結果為依據,宮腔鏡聯合病理檢查的診斷符合率、靈敏度高于宮腔鏡檢查,約登指數低于宮腔鏡檢查,對比差異顯著(P<0.05),見表。

表 兩種診斷方式的應用價值對照分析(%)
盡早明確子宮內膜病變診斷結果對于科學指導臨床實施治療具有重要意義,以往臨床當中多行超聲檢查,但是誤診、漏診率很高。近年來宮腔鏡技術發展,宮腔鏡廣泛應用于婦科疾病診斷和治療當中,極大的提升了診斷準確性,其臨床應用價值得到普遍認可[1]。
宮腔鏡檢查的應用優勢在于能夠直接探查子宮,明確子宮內膜情況,發現異常的子宮內膜組織,準確定位并分析其病變性質。且宮腔鏡檢查能夠根據檢查的需要應用放大技術發現小體積病變,因此對于部分微小病變同樣具有良好的診斷價值。然而,對于子宮內膜增生的診斷準確性卻并不高,難以將其與無蒂丘狀息肉有效區分,很容易發生誤診、漏診。本次單純應用宮腔鏡診斷時39例患者的診斷結果與手術證實結果吻合,其中24例診斷為子宮內膜增生,漏診2例,誤診2例。最終診斷符合率、靈敏度均為86.67%,約登指數稍高達到13.33%。由此判斷宮腔鏡檢查雖然具有直觀優勢,但是其診斷準確性仍不夠理想。
病理檢查為臨床中常用的診斷方式,其診斷價值較高,能夠通過病理組織分析確定病變性質。由于病理檢查具有創傷性,一般不作為首選診斷方式[2]。但是近年來研究發現單純宮腔鏡檢查存在不足,聯合應用病理檢查更能提升診斷準確性。然而子宮內膜位置特殊,在獲取病理組織時不能保證一定能夠獲取到病理組織,尤其是當病灶極為微小時,很難獲取,因此也有極少部分患者出現漏診。本次研究中單純子宮內膜病理檢查時,44例患者準確診斷,1例患者發生漏診。將宮腔鏡檢查與子宮內膜病例檢查聯合應用能夠互相彌補,提升診斷價值。
本次研究中聯合診斷的診斷符合率、靈敏度均達到100.00%,約登指數為0.00%,顯著高于單純宮腔鏡診斷。證實將宮腔鏡檢查與子宮內膜檢查聯合應用十分必要。
綜上,對于疑似子宮內膜病變者,予以宮腔鏡檢查聯合子宮內膜病理檢查有助于提升診斷準確性,具有推廣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