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劍 張虹 張豪榮 李春梅 肖龍生 丁孟蓓
(新疆兵團四師醫院中醫腫瘤科 新疆 伊寧 835000)
惡性漿膜腔積液是惡性腫瘤發展至晚期的常見嚴重并發癥之一,多由惡性腫瘤直接侵犯或轉移至漿膜腔所致,刺激間皮細胞,阻礙淋巴管引流。惡性漿膜腔積液包括胸腔積液、腹腔積液、心包積液等,臨床以胸腔積液及腹腔積液最為常見。這類積液可為血性,也可為黃色滲出液,呈反復性、頑固性發展,一旦發病提示原發部位病變已發生局部轉移或全身擴散,預后很差[1]。局部穿刺引流以及腔內給藥是本病的常用治療手段,通過抽吸積液后注入化療藥物達到直接殺滅腫瘤細胞、消除積液的目的。順鉑是常用化療藥物,效果一般,近年來抑制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的靶向治療藥物為臨床研究的熱點[2]。本研究分析重組人血管內皮抑制素聯合順鉑與單藥順鉑治療惡性漿膜腔積液的臨床療效,現具體匯報如下。
將2014年12月—2018年6月在我院腫瘤科治療的36例惡性漿膜腔積液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18例,男11例,女7例,年齡45~76歲,平均年齡(61.4±7.8)歲;對照組18例,男9例,女9例,年齡42~78歲,平均年齡(62.1±8.4)歲;所有患者均符合惡性漿膜腔積液診斷標準,臥位B超檢查胸腹腔積液≥3cm,伴有胸悶氣短、腹部脹痛不適等癥狀,病理組織學檢查確診胸腹部或盆腔惡性腫瘤所致惡性漿膜腔積液;所有患者心、肺等主要器官功能正常,預計生存期≥2個月,美國東部腫瘤協作組(ECOG)評分在0~2分;排除有出血傾向者、嚴重感染者、合并嚴重心肺疾病者;比較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積液量及部位、嚴重程度等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經B超定位,采用單腔中心靜脈導管,沿導絲送入中心靜脈導管10~15cm,外接無菌引流袋,引流積液,首次引流量,心包積液<100ml,胸腔積液<500ml,腹腔積液<1000ml,引流持續2~3d,之后復查B超,確認積液量少后,從導管內注入藥物[3]。對照組使用順鉑(齊魯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23460)20~80mg、地塞米松5mg,加入生理鹽水30~1000ml中,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使用重組人血管內皮抑制素(山東先聲麥得津生物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S20050088)30~60mg。注入導管內后封閉導管,囑患者多次變化體位,使化療藥物廣泛接觸漿膜腔,72h后引流藥液;若仍有較多積液,可重復引流及腔內化療,待B超證實腔內無積液后再用藥1次,之后拔管。
根據WHO惡性積液療效評定標準評估療效。完全緩解(CR):臨床癥狀完全消失,漿膜腔積液消失并持續4周以上;部分緩解(PR):臨床癥狀明顯緩解,漿膜腔積液減少超過50%,并維持4周以上;穩定(SD):臨床癥狀有所緩解,漿膜腔積液減少不足50%或增加不超過25%;進展(PD):臨床癥狀加重,漿膜腔積液增加超過25%[4]。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行χ2檢驗,率(%)表示,計量資料用t檢驗,均數±標準差(±s)表示,以P<0.05表示有統計學差異。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QOL及KPS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QOL及KPS評分比較(分,±s)
注:*與#相比,P<0.05。
組別nQOL評分KPS評分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觀察組1834.2±7.551.4±6.943.2±5.851.5±6.7*對照組1833.8±7.943.2±7.342.7±6.145.2±6.3#

表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比較[n(%)]
惡性漿膜腔積液的病因以肺癌、乳腺癌、惡性淋巴瘤、卵巢癌等最為常見,預后與原發病灶密切相關,胃腸道來源的惡性腹腔積液預后最差,生存時間僅12~20周,而惡性胸腔積液會影響呼吸、循環功能,對抗腫瘤治療效果也有不利影響[5]。
穿刺引流積液及腔內用藥是常用治療方法,順鉑是常用化療藥物,但癥狀緩解多為短暫性,效果較差,容易反復發作。近年來發現VEGF在體內是重要的促血管生成因子,能夠促進腫瘤血管及淋巴管生成。重組人血管內皮抑制素為新型靶向治療藥物,能下調VEGF及受體的表達,阻斷VEGF誘導VEGFR酪氨酸磷酸化;還能下調MMP-2、MMP-9的表達,從而抑制腫瘤血管生成,使腫瘤組織缺血壞死[6]。其與順鉑合用,能協同增效,增強對積液中腫瘤細胞的抑制作用,從而減少積液的滲出和形成。
綜上所述,重組人血管內皮抑制素聯合順鉑治療惡性漿膜腔積液的臨床療效確切,能提高患者的晚期生活質量,減輕痛苦,值得在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