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馨予 周丹 李吉良 蔣再英 彭娜 秦艷 易孝芳
(內江市第一人民醫院 四川 內江 641000)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是妊娠常見的并發癥,嚴重影響母嬰健康,是導致孕產婦及新生兒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孕產婦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會導致多器官功能障礙,可能引起產時、產后出血,腦血管痙攣、腦水腫,子癇,視網膜脫落,心衰,肺水腫,肝、腎功能衰竭,凝血功能異常等,對于胎兒可能引起胎兒生長受限,胎盤早剝,胎兒宮內窘迫甚至死亡,新生兒預后不良。我國妊娠期高血壓的發病率為5%~12%[1]。
補鈣是目前國際社會公認的可能有效的預防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手段,而自1921年起逐步研究已明確維生素D的水平對鈣在機體中的吸收及濃度的穩定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迄今為止,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發生機制尚未完全闡明,因此尋找有效的預測指標、盡早預防是近年來研究的新領域和熱點。有研究指出,25羥維生素D低水平與原發性高血壓有著密切聯系[2-3],而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是否與25羥維生素D水平存在聯系尚無定論。
本研究針對廣大普通孕婦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發病情況,進入臨床觀察,通過監測孕婦血清25羥維生素D水平,觀察孕期高血壓疾病發生情況,以觀察孕期孕婦維生素D水平與孕期高血壓疾病發生有何相關性,對臨床預警及干預提出意見。
1.1 一般資料
將2017年4月—2018年8月,我院門診建卡普通孕婦,年齡在18~35歲間、BMI<24、單胎,排除:(1)年齡<18歲,>35歲。(2)雙胎、多胎。(3)患有精神系統等疾病,依從性差者。(4)原發性高血壓、甲狀腺及甲狀旁腺疾病等合并癥、并發癥者。(5)統計數據時未分娩者。(6)未在我院分娩者。(7)孕早期已測25羥維生素D水平但流產者。(8)孕早期已測25羥維生素D水平但因醫學指征引產者,所得1082例孕婦納入研究標準。采用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法,篩查孕婦血清中25羥維生素D表達水平,同時監測入組孕婦孕期至分娩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發生,將發生妊娠期高血壓疾病者列為A組,未發生者列為B組;最終統計數據:A組29例,B組1047例;兩組孕婦均無明顯的營養不良及心、肝、腎功能障礙,兩組患者的年齡、妊娠周數、孕產次數、BIM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
對所有觀察對象在孕期產前檢查時都進行健康宣教和飲食運動指導。在其知情同意情況下于妊娠12~18周時檢測25羥維生素D水平。采集受試者禁食12~14h的空腹靜脈血5ml,離心分離血清,采用電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法原理測定血清25羥維生素D水平,按儀器和試劑說明書進行操作。維生素D檢測試劑盒產于美國西門子醫學診斷股份有限公司,Cengaur XP型全自動電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所有標本均無溶血現象,為正常標本,抽血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3 觀察指標
入組孕婦妊娠20周后是否首次出現血壓高于140/90mmHg、尿蛋白、有無頭痛或視物模糊等癥狀來判斷患者是否發生妊娠期高血壓疾病。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Fisher確切概率法及χ2檢驗。
2.1 按照成人25-羥維生素D在血清中表達水平,將測定值分為:嚴重缺乏(≤10.00ng/ml),缺乏(10.01~20.00ng/ml),不足(20.01~30.00ng/ml),正常(30.01~100.00ng/ml),過量(≥100.01)。
A組29例:嚴重缺乏:11例(37.93%),缺乏:15例(51.72%),不足3例(10.34%),正常0例,過量0例;低于正常值29例(100%)。
B組1053例:嚴重缺乏:489例(46.43%),缺乏:450例(42.73%),不足108例(10.25%),正常6例(0.56%),過量0例;低于正常值1047例(99.43%)。
結果無差異(P>0.05),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表2。

表1 兩組患者25羥維生素D水平分布比較

表2 兩組患者25羥維生素D水平低于正常值比較
25羥維生素D是維生素D在人體血液循環中的主要形式,是目前公認的衡量維生素D缺乏或不足的檢測指標[4]。有研究發現人體大多數組織及細胞存在維生素D受體以及可把循環中25羥維生素D轉化為有活性的1.25二羥維生素D的轉化酶,因此維生素D不僅調節血鈣水平,還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等密切相關[5]。
影響維生素D水平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季節、緯度、日照時間、防曬劑的使用、飲食、穿著習慣和種族等[6]。陽光強度在赤道最強,并且隨著緯度的增加逐漸遞減。Holick MF[7]指出,緯度大于37°的地區,在秋冬季節,由于太陽光入射角過小,紫外線大部分被臭氧層吸收,陽光強度減弱及日照時間減短,可導致皮膚合成維生素D減少。四川盆地多陰、云、雨、霧天氣,霧霾嚴重,全年光照時間少,孕婦通過陽光照射皮下7-脫氫膽固醇轉化成維生素D3非常有限。本研究對四川內江地區孕婦血清25羥維生素D水平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入組的本院分娩的1082例孕婦99%以上的孕婦都存在血清25-羥維生素D缺乏和不足,這與朱漢民等調查的上海地區2008—2010年1449例女性維生素D的缺乏情況相似,與目前國內外關于孕婦普遍存在血清維生素D缺乏和不足的報道基本一致。
Bodnar LM等研究指出早期妊娠,如果血清25羥維生素D濃度低于37.5nmol/L,出現妊娠高血壓的幾率會增加5倍,獨立于種族、季節、胎齡、孕前BMI和受教育等因素。LiuNQ等動物實驗指出,與維生素D充足組比較,維生素D缺乏組母鼠腎組織的腎素和血管緊張素Ⅱ受體mMRA表達分別增加3和4倍;胎盤組織學分析,維生素D缺乏組母鼠迷路區域內血管徑減小,表明低水平維生素D可能使妊娠婦女發生胎盤異常發育和血壓升高。但25羥維生素D引起血壓升高的機制尚不明確,朱學創等指出可能有以下5點:(1)維生素D可能通過抑制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對血壓產生影響;(2)維生素D缺乏容易導致繼發性甲狀旁腺素分泌增多或繼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甲狀旁腺素可通過影響血管平滑肌而增加血管的僵硬度及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還可以通過腎素和胰島素抵抗等影響血壓;(3)胰島素抵抗是高血壓的發病機制之一,維生素D可能通過胰島素抵抗而影響血壓;(4)血管平滑肌細胞和內皮細胞均表達維生素D受體,維生素D通過受體有保護血管內皮及改善血管內皮功能的作用,體內維生素D缺乏,內皮保護作用減弱,可能會導致血管的順應性下降,僵硬度增加,血壓升高;(5)維生素D受體基因多態性可能與高血壓的發病相關。因此考慮血清25羥維生素D低水平表達與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相關。
本次研究所篩查的1082例孕婦證實發生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共有29例,發病率為2.68%,所發生的偏移可能與內江地區地域,飲食營養結構,入組時對孕婦年齡、BMI、多胎、妊娠期并發癥、合并癥的要求相關。但對本次2組孕婦間血清25羥維生素D水平檢測顯示:發生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及未發生該疾病的孕婦25羥維生素D的水平及分布無統計學差異。
綜上所述,本研究未發現維生素本D缺乏與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發病確切相關性,可能與本研究樣本量偏小相關,仍需大樣本的研究調查進一步證實,且25羥維生素D的作用機制尚不明確,是否能成為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是否有效預警指標,尚需繼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