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嵐
(南京市中心醫院重癥醫學科 江蘇 南京 210018)
在機械通氣過程中最較常見的并發癥就是呼吸機相關性肺炎(VAP),患者一旦患上VAP就會出現成脫機困難、延長住院時間等情況,不僅會讓患者的身心備受煎熬,還會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健康。當前為ICU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患者實施綜合護理干預,只為保障重癥患者能夠得到全方位的照顧[1]。本次研究將綜合護理干預應用ICU呼吸機相關性肺炎中效果顯著,下面進行詳細闡述。
選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在本院ICU的60例呼吸機相關性肺炎老年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VAP的診斷標準;患者知曉并自愿參與本次調查研究。排除標準:身體嚴重病殘、合并其他并發癥、藥物過敏等患者[2]。隨機將患者成兩組:研究組30例,參照組30例。研究組男19例,女11例,年齡在63~100歲,平均年齡(84±3.6)歲;參照組男20例,女10例,年齡在72~101歲之間,平均年齡(81±4.2)歲。對比兩組患者的相關資料及治療前的病況無統計學差異(P>0.05),但有可比性。
為參照組患者提供常規的護理干預,首要根據患者的實際病情對室內的溫度、濕度進行調節。其次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嚴密的監測,同時還要為患者提供及時的營養支持,根據規范的要求做好日常的護理服務[3]。為研究組患者實施綜合護理干預,其具體操作方式為:
1.2.1 無菌護理 醫護人員要確保每個操作環節都符合無菌要求,盡可能避免患者出現細菌感染情況。同時醫護人員要勤洗手、勤消毒避免出現交叉感染。此外,護理人員還要定時開窗通風,并應用75%濃度的酒精擦拭治療儀器,同時還要對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等進行有效的處理。
1.2.2 體位護理 患者的體位是決定機械通氣有效性的關鍵所在,所以護理人員就要保證患者患者體位的正確性,要將無特殊要求患者的頭部抬高30~45°,促使患者以半臥位的姿勢進行機械通氣,這樣不僅防止細菌侵入氣道,還能避免出現胃液反流引起誤吸。
1.2.3 呼吸機管道護理 護理人員必須要每隔七天對呼吸機管道進行一次消毒與更換,從而避免細菌日積月累對患者的氣道造成感染。另外,護理人員必須要保證呼吸機管道更換時的封閉性,采用封閉式氣管為患者吸痰,并通過密閉式輸液裝置來更換濕化瓶內的蒸餾水。
1.2.4 口腔護理 護理人員每天為患者清理口腔兩次,及時清除患者口腔內的分泌物,防止VAP患者出現感染。護理人員要將10ml生理鹽水通過注射器注入患者口腔內,等待幾秒后再將生理鹽水抽回。對于沒有清潔到的部位可采用消毒牙刷蘸取生理鹽水進行有針對性的清潔。
1.2.5 人工氣道護理 護理人員通過對患者人工氣道的濕化處理,繼而確保其呼吸道的濕潤度、通暢度。在為患者實施霧化吸入治療時,必須要對其痰鳴音、氣道壓力、血氧飽和度進行確定,從而作為患者痰液黏稠度、病癥發展的依據,還要按時為患者進行吸痰處理。
臨床評價設定為:顯效代表患者的臨床指標、癥狀、體征恢復正常水平;有效代表患者的臨床指標、癥狀、體征有了明顯的改善;無效為患者經過護理后沒有任何變化。同時對兩組患者的呼吸機通氣時間、ICU治療時間、住院時間進行統計分析。
通過SPSS22.0統計學軟件對相關數據進行分析,數據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數據資料的概率值通過(%)來表示,通過卡方進行檢驗,采用t進行驗證,數據差異的統計學意義通過P<0.05表示。
2.1 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后的療效數據顯示,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后的療效數據比較分析[n(%)]
2.2 兩組患者臨床各項指標比較的數據顯示,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各項指標的數據對比分析
通常進入ICU病房的多為重癥患者,需要為其提供機械通氣來維持患者的生命體征,而ICU行機械通氣患者出現VAP也是極為普遍的現象,為了避免VAP患者氣道出現感染、誤吸、堵塞等情況,為其實施綜合護理干預,使其得到有針對性的、實用性的護理服務[3]。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組護理后的總有效率高于參照組,證實綜合護理干預能夠為患者提供全面、細致的服務,使得患者的臨床病癥得到良好的改善。研究組各項時間指標明顯優于參照組,證實綜合護理干預可有效避免患者出現感染等情況,使其機體能夠快速的恢復,繼而縮短通氣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