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慧
(成都大學附屬醫院 四川 成都 610081)
心血管內科患者大多為中老年人,缺乏急救知識,且心血管疾病起病急、死亡率高,這給心血管內科的護理工作帶來了不小的挑戰。護理風險管理是基于患者周圍潛在的風險,采取針對性的風險防范措施的,最大限度地規避護理風險,保證患者的安全[1-2]。在心血管內科護理工作中引入護理風險管理對改善臨床護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為了研究護理風險管理在心血管內科護理中的效果,本文選取我院心血管內科于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11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分析。
選取我院心血管內科于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110例患者進行研究,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兩組人數相等。研究組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24例;患者年齡在34~67歲范圍內,患者的平均年齡為(53.91±2.15)歲。對照組中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22例;患者年齡在31~68歲范圍內,患者的平均年齡為(53.73±2.14)歲。本研究經過我院倫理會同意,所有患者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本研究排除有嚴重精神疾病、語言功能障礙者。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無統計學差異,具有可比性。
研究組采用護理風險管理,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管理。護理風險管理措施主要包括:(1)保持良好的醫護關系。患者在入院后,護理人員積極向患者及其家屬介紹醫院環境、主治醫生等,通過日常交流了解患者的基本情況,觀察患者的情緒,并開展心理宣教。(2)護理風險識別。患者入院后,分別對患者的身體狀況、文化程度、精神狀態、護理能力等方面進行評估,判斷患者周圍以及護理過程中存在的潛在風險[3]。根據評估結果制定風險應急預案,以便在今后的護理過程中能夠快速應對突發的風險事件。(3)提高護理人員的綜合素養。科室應該組織護理人員定期培訓,由護理經驗豐富的護士長指導,提高護理人員的知識水平與技能水平。(4)加強藥物管理。患者在第一次服藥前,必須詳細告知患者各種藥品的用量、服用時間以及注意事項等,對于年齡較大的患者可以寫在紙片上[4]。叮囑患者及其家屬不可擅自停藥或者更改藥量,出現不適感要及時告知護理人員。每日檢查藥品日期,及時更換過期藥品,拿藥、換藥要按規定做好記錄。(5)護理總結。每周組織會議,反思護理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總結經驗,針對患者的需求合理進行調整,為患者提供優質的護理服務。
護理效果評價主要通過護士長進行評分,分數在85分以上視為優,分數在60分以上視為良,分數低于60分視為差[5]。
應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分析與處理兩組數據。計量數據以(平均值±標準差)表示,采用組間比較;計數數據以(例數)表示,采用卡方值檢驗。若P<0.05表示兩組結果差異較小,具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為3.64%,對照組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為%,兩組結果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比較(例)
研究組的護理優良率為96.36%,對照組的護理優良率為80.00%,兩組結果差異明顯(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質量評分結果比較(例)
心血管內科由于患者情況的特殊性,對護理工作的要求較高,護理水平與護理風險直接對患者的治療效果與身體恢復情況產生影響。根據筆者的工作經驗,結合其他醫院風險事件,發現給藥物外滲、患者摔倒是心血管內科的主要的護理風險事件,這主要是因為醫院低年資護士缺乏風險意識,健康教育落實欠到位。因此,應該結合實際情況不斷完善內部管理機制,加強對護理人員的培訓,提升護理人員的專業素養。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為3.64%,低于對照組的12.55%,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研究組患者護理優良率為96.36%,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將護理風險管理應用于心血管內科護理中可以減少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提高護理效果,有利于預后與患者的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