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麗萍
(山西省汾陽醫院 山西 汾陽 032200)
冠心病是心血管科常見的疾病之一,常發生于老年人群,對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影響。在臨床常采用藥物治療、介入治療等方法進行治療,在患者治療期間的護理工作也尤為重要[1]。本次研究為分析冠心病介入治療的圍手術期護理中優質護理干預的應用效果,選取96例冠心病患者進行分析,現將報告整理如下。
研究時間:2017年7月—2018年10月,將在此期間醫院收治的96例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進行隨機分組,將其分為對照組(n=48例)和觀察組(n=48例)。對照組有男26例,女22例,平均年齡為(63.27±4.75)歲。觀察組有男27例,女21例,平均年齡為(61.65±5.84)歲。兩組患者上述資料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監測,給予患者合理的用藥指導與飲食指導。
觀察組:(1)術前護理:在術前對患者進行心理指導與健康宣教,對患者負面心理情緒進行疏導,給予患者冠心病介入手術相關健康宣教,將手術治療目的、手術過程、注意事項、并發癥等向患者進行講解,提高患者對醫護工作的配合度。(2)術中護理:在術中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監測,確保手術室內溫濕度適宜,保障手術能夠順利完成[2]。(3)術后護理:在術后給予患者合理的用藥指導,指導患者對將阿司匹林、氯呲格雷等藥物遵照醫囑按時按量服用。對術后切口感染、支架血栓、心律失常、假性動脈瘤、穿刺部位血腫等并發癥進行針對性預防護理,促進病情恢復[3]。
(1)護理有效率:根據患者護理效果將護理有效率分為顯效、有效及無效,護理總有效率=護理顯效率+護理有效率。(2)并發癥發生率:將切口感染、支架血栓、心律失常、假性動脈瘤、穿刺部位血腫的發生幾率進行統計。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進行比較分析,將護理有效率、并發癥發生率用百分數(%)表示,采用χ2檢驗,數據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
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效果比較[n(%)]
護理后,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冠心病是老年人群中常見的病癥之一,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影響。介入手術治療在臨床治療中廣泛使用,在圍術期護理中采用優質護理具有良好的護理效果。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有效率(98.0%)明顯高于對照組(85.5%),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6.25%)明顯低于對照組(20.83%),P<0.05。具體原因為:優質護理在術前對患者進行心理指導與健康宣教,可有效緩解患者的負面心理情緒,增強患者對疾病的認知程度,提高患者對醫護人員的依從性,使患者能夠積極配合醫護人員進行治療。在術中對患者生命體征進行監測,積極配合醫生,有效保障手術能夠順利完成。在術后給予患者合理的用藥指導、并發癥預防護理、及飲食指導,預防并發癥的發生幾率,增強患者體內營養物質的攝入,有效提高患者的護理效果,促進病情恢復,在臨床護理中具有較好的應用效果[4-5]。
綜上所述,采用圍術期優質護理干預在對于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的護理中,可有效降低并發癥的發生幾率,提高護理效果,促進病情改善,在臨床護理中應用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