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靜
(湖北省襄陽市宜城市人民醫院 湖北 宜城 441400)
冠心病全稱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是一種因病變造成的血管狹窄阻塞形成的缺血性心臟病,對患者的身體健康及生活質量造成了嚴重的威脅。而有文獻報道,認知行為干預護理能有效的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質量[1]。故此,本研究為了進一步證實認知行為干預護理對冠心病患者的作用,以我院100例住院冠心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認知行為干預護理對住院冠心病患者的效果,詳細報道如下。
節選2017年5月—2018年9月期間在我院住院治療的冠心病患者100例,按數字隨機法隨機分成常規組與實驗組,每組50例,其中常規組,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齡56~78歲,平均年齡(66.5±12.3)歲,實驗組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齡60~78歲,平均年齡(69.6±10.2)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相比,組間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實用內科學》[2],具有完整的臨床資料;患者及患者家屬已知情同意,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并通過我院專家倫理委員會批準,
兩組患者均采用藥物治療法,常規組采用常規護理聯合藥物治療,具體包括相關身體體征指數,指導服用藥物。實驗組則是在常規組的基礎上,進行認知行為干預,具體方法:(1)醫護人員應在患者治療過程中密切關注患者情緒波動,若發現患者出現不良情緒,及時與患者溝通交流,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緒和心理壓力。(2)醫護人員應通過溝通了解患者患病原因,引導患者認識并改正自己的不良行為習慣,促使身體恢復。(3)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放松訓練方式,認知行為干預每隔兩天進行一次放松訓練,每次持續時間為45min,連續進行28天。(4)在患者住院時,應對患者及患者家屬進行健康宣傳,引導患者家屬鼓勵患者積極配合醫護人員治療。
觀察并記錄兩組冠心病患者治療護理效果就患者對護理方式的滿意度調查結果對比分析,判定標準,顯效:心功能逐漸恢復正常,能正?;顒?;有效:心功能逐漸恢復,住院時間延長;無效:心功能未得到改善,住院時間延長??傆行?(顯著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滿意度=(滿意例數+基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18.0軟件對本研究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并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與常規組的74%相比,實驗組總治護有效率為94%,明顯高于常規組。經數據統計分析,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護效果比較
與常規組相比,實驗組的護理滿意度為94%,常規組的護理滿意度74%,經數據統計分析,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結果對比
冠心病是一種社會上公認的心身疾病,有研究顯示,大多數冠心病患者存在各種程度的焦躁、緊張的不良情緒及不良行為習慣[3]。為了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質量,目前有些綜合醫院采用認知行為干預護理住院冠心病患者,主要是加強服藥的依從性及心理溝通,緩解患者不安心理,樹立患者的對醫護治療的信心。
認知行為干預護理主要由放松訓練方式為主,具體護理過程則是根據患者實際情況,來引導患者認識并改正自身的不良行為習慣及緩解負面情緒[4]。本研究顯示,與常規組相比,實驗組的總治護率、護理滿意度都優于常規組,說明認知行為干預護理有效的提高了治護率,這點與馬紅娟等研究結果一致[5-6]。
綜上所述,認知行為護理提高了住院冠心病患者治療效果,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