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蒙娜 俞夏娣
(浙江省寧波市余姚市醫院 浙江 余姚 315400)
創傷主要是指因機械因素而導致人體器官或者組織遭受到破壞。創傷是我們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的一種損傷,但部分嚴重創傷卻是導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在創傷的搶救過程中,講究時效性是關鍵,對改善患者預后效果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1]。在搶救室創傷患者護理交接中,能夠實現快速、準確的交接,為患者的救治贏得更多的時間,同時也對提高護理效率和質量有著積極意義。鑒于此,我院結合搶救室創傷患者的救治護理情況,提出了改良版SBAR溝通模式,現對其實施方法及效果總結如下。
我院自2016年4月在搶救室正式實施改良版SBAR溝通模式,將2016年4月—2018年3月接診的100例創傷患者作為觀察組,另選取實施改良版SBAR溝通模式前2014年4月—2016年3月搶救室接診的100例創傷患者作為對照組。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備案。
對照組采取傳統的護理溝通模式,即主要根據個人的臨床經驗與即時記憶,進行創傷護理評估及干預處理,并在傳統搶救記錄單上記錄患者相關診療信息,另外在護理交班與患者轉出交接時,以口頭交接為主、書面交接為輔。觀察組采用SBAR溝通模式,其建立及運用過程如下。
1.2.1 前期籌備 首先,組建10人課題小組,以急診科主任為組長,搶救室護士長為副組長,2名醫生和6名護士為組員;其次,課題小組討論制定工作計劃、實施方案及人員職責;再者,課題小組廣泛查閱文獻資料,深入學習SBAR溝通模式相關理論知識,并結合創傷的臨床特點及護理要點,制作SBAR溝通模式的培訓課件、使用范例等。
1.2.2 制定改良版SBAR溝通模式表單 結合文獻資料,并聯系省級醫院護理專家指導、把關,制定適合創傷疾病的改良版SBAR溝通模式記錄表單。
1.2.3 改良版SBAR培訓 由科主任與護士長組織,利用晨會交班和科室業務學習的時間,對所有搶救室護理人員進行反復多次的改良版SBAR溝通模式培訓,內容包括SBAR溝通理念、實施措施、交流方式、臨床意義等,方式包括理論培訓、案例分析、護患觀摩和情景模擬等。
1.2.4 改良版SBAR實施 在搶救室接收創傷患者后,即刻啟動改良版SBAR溝通模式,全程使用SBAR溝通模式記錄患者信息資料,運用于護理評估與干預、護理交班及轉出交接等多個環節中,以確保當班期間所有護理救治措施的完整實施及后續的無誤交接。
(1)護理救治效率指標:護理搶救時間、靜脈通道建立時間、藥物應用時間;(2)護理交班質量指標:護理交班問題發生率、護理交班所耗時間等。
運用統計學軟件SPSS17.0行分析處理,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量資料,t值檢驗;以率(%)表示計數資料,以χ2值檢驗;若P<0.05即表示差異有統計意義。
兩組患者護理搶救時間、靜脈通道建立時間、藥物應用時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救治效率比較(±s,min)

表1 兩組患者護理救治效率比較(±s,min)
注:*表示與對照組比較,P<0.05。
?
兩組護理交接班問題發生率、護理交接班所耗時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質量比較
SBAR溝通模式是一種臨床中較常用的溝通方式,但原有的SBAR溝通模式盡管能夠有效提升護理人員的交接班效率和質量,但不少溝通內容仍然較為繁瑣,而創傷患者的搶救通常非常緊急[2]。為此,我院基于原有的SBAR溝通模式基礎上,對其進行了優化處理,根據創傷患者的搶救情況,對其進行了改良處理,制定了與創傷疾病相符合的改良版SBAR溝通模式記錄表單,從而確保了護理人員能夠非常迅速的明確創傷患者的情況,在短時間內完成交接工作。
根據本研究結果來看,觀察組在實施改良版SBAR溝通模式后,其護理搶救時間、靜脈通道建立時間、藥物應用時間均明顯比對照組花費的時間更短(P<0.05),同時護理交接班問題發生率、護理交接班所耗時間均低于對照組(P<0.05),該結果充分表明實施改良版SBAR溝通模式可有效提升創傷患者的護理效率和質量。
綜上所述,在創傷患者搶救過程中,改良版SBAR溝通模式的實施,有助于搶救護理質量和效率的提升,故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