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旋 馬娜
(新疆喀什地區第一人民醫院眼二科 新疆 喀什 844000)
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DR)是糖尿病常見眼部并發癥,有文獻[1]報道,DR患病率為30.0%~60.0%,糖尿病病程每增加1年,DR患病率則增加7.8%。玻璃體切除術是治療DR的常用術式,但術后恢復慢,需患者有較高的自我護理能力及遵醫行為,做好眼部護理。故DR患者在玻璃體切除術治療時,加強自我效能干預,提升護理質量。筆者通過本研究,在玻璃體切除術治療DR時聯合自我效能干預,現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6年6月—2018年8月收治的160例DR患者,與《我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臨床診療指南(2014年)》[2]中DR診斷標準相符;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80例,男46例,女34例;年齡35~72歲,平均(58.64±4.18)歲;病程1~13年,平均(4.83±1.51)年;觀察組80例,男45例,女35例;年齡35~73歲,平均(59.24±4.25)歲;病程1~12年,平均(5.02±1.37)年;兩組基線資料比較無差異(P>0.05),可進行比較。
1.2.1 對照組常規護理 向患者介紹術后注意事項,制定飲食方案,術后準確適用點眼藥及降糖藥物,定期眼部檢查,注意眼部衛生。
1.2.2 觀察組常規護理基礎上聯合自我效能干預 (1)評估。待患者入院后,根據患者文化程度、心理特點及用藥情況,調查患者遵醫行為及自我效能感。成立自我效能干預小組,制定自我效能干預計劃。(2)視力訓練。患者閱讀時,眼球不懂,僅頭部移動閱讀,從左邊移動至右邊,使文字進入視野,行搜尋訓練;應用助視器中的望遠鏡對準2~3cm的目標,維持一條直線,適當調整望遠鏡焦距,至看到目標,行定位訓練;在紙上畫連續直線,患者緩慢移動頭部,從一端移動至另一端,隨后逐漸畫虛線、不規則圖形、幾何圖形等,行跟蹤訓練。(3)自我管理。設計術后自我管理宣傳手冊,包括飲食、用藥、運動以及眼部護理內容。講解佩戴助視器時注意事項,向患者演示術后個人衛生、衣服整理、烹飪等護理技能,分享生活經驗。利用多媒體講解感觸覺、隨行技巧、獨行技巧、盲杖使用技巧,指導患者準確判斷方位。發放自我管理表,對每次訓練內容、次數、效果進行評價及記錄,指出錯誤訓練,進行改正。
(1)自行設計調查問卷表調查依從性,包括血糖控制、按時點眼藥、體位堅持、視力訓練、飲食方案、個人衛生6個指標,每個項目分為1~3分,1分:差;2分;一般;3分:好;總分18分,分值越高,依從性越好;(2)采取中文版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SES)[3],該量表有10個條目,每個條目計1~4級評分,共40分,評分越高,自我效能感越好。
采取SPSS20.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采取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依從性(15.36±1.26)分,對照組依從性(11.48±1.31)分,有統計學意義(t=19.093,P=0.000)。
兩組護理前自我效能比較無差異(P>0.05),護理后自我效能有所提高,觀察組提高明顯,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表 兩組護理前后自我效能感比較(±s,分)

表 兩組護理前后自我效能感比較(±s,分)
組別護理前護理后觀察組17.48±2.5831.50±2.27對照組17.50±2.6123.48±2.15 t 0.04922.943 P 0.4810.000
玻璃體切除術是目前治療DR較為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但患者術后血糖控制不佳、飲食不規律、用眼不健康、體位難以堅持、視力訓練未長期堅持等,均會降低患者治療效果。
自我效能是指個人對自己行為及能力的主觀判斷及信心,若患者自我效能感越高,自我管理行為越規范,自我治療依從性越強,患者主觀能動性及康復積極性越提高。因此加強DR患者自我效能干預,強化患者日常行為、自我技能管理,要求患者順利完成各種行為,不斷鍛煉自己,嚴格按照管理方案提高患者疾病管理能力及生活管理能力,使患者積極主動治療。自我效能干預中,先評價患者依從性、治療信心,指導患者樹立信心,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糾正患者訓練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規范助視器使用效果,設計術后自我管理宣傳手冊及自我管理表,培養患者自我管思維,加強患者康復訓練效果,使患者盡快回歸社會。本組研究中,觀察組護理后依從性及自我效能感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果發現,對玻璃體切除術后DR患者行自我效能干預,充分調動患者康復積極性及主觀能動性,使患者積極配合治療,以此能提升患者治療依從性,加強自我效能感。
綜上所述,玻璃體切除術治療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患者采取自我效能干預,可提升患者治療依從性,調動患者主觀能動性,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及勇氣,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