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陽合
浙江省寧波國家高新區外國語學校辦學十周年來,一直致力于自主發展教育特色的創建,全力打造自主發展的教育品牌。學校主要在構建生態課程、探索自主課堂、實施綠色評價、提升校園文化,以及促進和諧家庭建設等方面做出了探索,期望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教育生態,促進學生健康幸福成長。
一、構建生態課程,優化課程生態,
讓學生為之心動
課程是學生在教育中提升自我的實踐途徑,學校教育主要通過課程來實施。從微課程觀來分析,學校最常見的兩大課程就是基礎課程和校本拓展課程;從大課程觀來分析,學校的一切活動都可納入課程范疇。
學校在自主發展教育思想的引領下,構建了生態課程體系。學校希望通過該體系凸顯三大特征:一是生命性,即關注人的成長質量,關注學生的生命狀態;二是生長性,即關注人的可持續發展,關注學生的生長樣態;三是生動性,即關注人的差異發展與多元發展,關注學生的生動形態。在生態課程體系下,初中部以學生“自我管理力、自我修養力、自主學習力、自主創新力、自主實踐力”發展為主要內容,構建了“ID+課程”,助力學生自主發展,讓學生在豐富的課程體系中學會自我認知與控制,知道要成為怎樣的人,并找到實現自我價值的路徑。
優化課程生態,不僅可以拓展實踐平臺的寬度,而且可以把學生牽引到一個能夠與世界對話的空間里。因此,學校以學生對課程的“心動”指數來評判課程生態的“健康”指數。讓學生選到為之心動的課程一直是學校開發校本課程的原動力。課程的開發既考慮到了資源因素,也考慮到了學生的個性需要和興趣愛好。相繼誕生的一大批藝體類、科技類、實踐類課程,成為了學生心動指數頗高的課程。
例如,某生從外校升入學校初中部后,便選修了韓名麗老師的版畫課程。她很喜歡美術,進入版畫社團后如魚得水,其作品《春雨》也曾在寧波市中小學生藝術節中榮獲一等獎。最終,她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浙江省藝術學校美術班,走上了藝術創作之路。
生態課程體系的構建讓課堂內容更豐富、課堂形式更多樣、課堂內涵更深厚,從而加快了師生建立大教育觀、大課程觀和大課堂觀的步伐。優化課程生態,追尋自主發展的教育特色樣態,使師生自主發展的空間與前景變得更加寬廣。
二、推進自主課堂,優化課堂生態,
讓學習真實發生
學生的學習能力,就是課堂教學中最為活躍的生命力。學習是一種對話,喚醒學生與文本、與同伴、與自己的對話,是彰顯課堂生命力的關鍵。
學校形成了“先學后教,以學定教,學教相融,教學相長”的共識,探索出了“三環六學”課堂教學模式,并以該模式為教學方式轉變的抓手,實現了課堂教學從灌輸式向建構式的轉化。
“三環六學”教學模式,“三環”即先學環節、后教環節和練習環節,“六學”即引學、試學、組學、展學、研學和固學。該模式推動了課堂教學的發展,促進了教學方式的轉變。要想使自主課堂充滿活力,關鍵在于激活“問題情境、小先生、小組合作和學案導學”等因素,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學校和教師自主發展的教育理念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和主動思考的學習方式。這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養成了質疑的習慣,繼而進行分析、思考,直至找到一個令自己滿意的答案。這種有效的思考和分析讓學生受益匪淺。
課堂教學方式的改變,關注自主發展的教育特色動態,彰顯了課堂教學的生命力。學校通過對課堂生態的優化,保障了學生的“學習權”,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差異,促進了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
三、探索綠色評價,優化評價生態,
讓教師發現學生
綠色評價是以學生發展為核心,關注學生個性差異,以品德發展水平、學業發展水平和興趣特長等綜合素養為評價內容的評價制度。
一是完善過程記錄,注重互動激勵。主要是在《綠色評價手冊》中記錄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行為表現,其中就包括了學生的品德、學習品質、身心發展、興趣特長和學業負擔等情況,比較全面地記錄了學生的學習情況。
二是探索游考制度,點亮專屬星級。學業游考是綠色評價中的重點考核項目。為了把傳統的學業考試轉化為綠色評價,學校從“知識應用、情境創設、自主選擇”等方面對游考進行了初步探索,找到了相應的實施策略。游考制度主要體現在“生活化、趣味性、自主性”三個方面。首先,讓知識“游進”生活,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知識應用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其次,將考試變成“游戲”,增加考試的趣味性。每一次游考從主題到形式都充分體現了趣味性,如將測評題設計成游戲通關題,讓學生在特定的情境游戲通關中體驗測評。最后,體現了自主性,將考場變成“游動”的場所。傳統的考場是固定的,而綠色評價下的游考沒有固定的考場,學生可以根據自身實際,帶著游考卡自選考場、自選游考程序,甚至可以申請免考,充分體現了自主性。
三是完善終端綜合評價,實現成長夢想。終端評價主要以學科綜合評價和學期星級學生評比為載體,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它包含了學業綜合評定、學期評優結果、夢想實現狀態評定、學生自我評價、教師和班主任對學生的評價、同伴評價以及父母對孩子的評價。
學校對綠色評價的探索,落實了自主發展的教育特色常態,實現了教育價值的人本化,追求的是“多一把尺子,就多一位學生”的評價原則,實現了從“選拔甄別式”評價向“綠色診斷式”評價的過渡,引導學生做最好的自己。
四、創建美麗校園,優化校園生態,
讓文化浸潤心靈
寧波市首批“美麗校園”榮譽稱號的獲得,凝聚著“高外人”多年來服務于學生的良苦用心和促進學校自主教育特色建設的教育智慧。“美麗校園”稱號充分證實了學?;▓@式校園的環境之美,追求卓越、崇尚一流的文化之美,自主發展教育特色之美,師生健康向善之美以及學校辦學成果之美。
在校園的“萬里大道”上有名人扶芽主題塑像群,綠樹紅墻之間有體現學校辦學理念的文化石,中小學部大廳各自矗立著激勵學生奮發向上的“幸福樹”,教室內外有充分展示學生成果的文化墻……
學校的管理是文化的管理,而辦學理念、教育理念又是提升學校文化高度的關鍵。教育需要尊重,需要發現,更需要喚醒。尊重是教育的基礎,尊重兒童就是尊重生命,尊重生命成長的規律,尊重生命成長的需求,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發現是一種教育智慧,當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時候,就會發現每一個學生存在的獨特價值和與眾不同的個性特長,就會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喚醒是教育的追求,教育的意義就在于激發學生潛能,讓學生找到自我。
學校之所以把“尊重、發現、喚醒”作為校園文化理念的起點,就是希望每位教師都能站在學生的立場,營造一種基于學生發展的文化氛圍,打造適合學生發展的教育。由此,學校開展了讀書節、藝術節、體育節、實踐節、科技節和國際文化節等校園活動,促進了學生的發展,拓展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學生的文化生活。
學校美麗校園的建設,形成了自主發展的教育特色形態,實現了辦學理念的現代化,完善了大課程育人模式,提升了學校的文化高度,拓寬了學校的教育寬度,追求的是高品質的教育服務。
五、打造和諧家庭,優化家庭生態,
讓家長懂得育人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給孩子講好“人生第一課”,幫助扣好人生第一??圩印,F實中,許多家長初為父母,缺乏育人經驗,再加上很多家長本身就是獨生子女,由此引發的家庭教育誤區是家庭的痛點,也是學校和社會的痛點。鑒于此,學校從“家長學校、家風建設、家校共育”三個核心點出發,努力促進和諧家庭的建設,優化家庭教育生態。
1.家長學校是家長成長的搖籃
系統的培訓可以改變家長的育人理念,幫助家長做好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學校的家長學校有規范系統的課程設計,內容包括習慣培養、特長培養和親子關系等方面。家長學校有豐富的專家資源,從校長到教師、從教授到家長、從企業家到學生都可以成為家長學校的講師。
2.家風建設是和諧家庭的標桿
家風是一種強大的教育力量,它是思想、生活習慣、情感及其他心理因素等多種成分的綜合體。良好的家風不僅能使家庭和樂融融,還能促使每個家庭成員獲得最好的發展。《說文解字》中對“教”與“育”分別作了這樣的解釋: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可見,家風建設就是家庭教育的基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是學校教育無可替代的,正如家庭教育無法替代學校教育一樣。為此,學校掀起了家風建設的熱潮,如:組織全體家長與教師共同討論家風,開展家風建設研討,編印《高外家風匯》,分享家風建設故事。如一位家長說:“近期,在學校和老師的號召下,深感重拾家風意義重大,相信家風建設一定會給孩子帶來深遠的影響。”
3.家校共育是學生成長的需求
在現代學校制度背景下,學校建立了“班級、年級、學校”三級家長委員會,完善了家長參與學校的管理制度,搭建了學校與家長之間溝通的橋梁,構筑了學生發展的互補體系,為學生的發展提供了保障。如一位當檢察官的家長在學校開設了“普法教育”課程,經常以案例和理論相結合的方式,從“法律知識”“法律如何運行”“法律起源與分類”等多層面進行講解,讓學生領略到了法律的魅力。
大自然是秩序井然的,孩子的成長也是有規律的,注重家庭和諧、關注家庭教育就是為了維護秩序、遵守規律,讓教育順序而行,讓孩子健康成長。
(責任編輯 張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