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佳楠 李鑫浩 陸航 周翌翔 劉玲
摘要:李應存教授長期致力于敦煌醫學文獻的發掘、整理和應用研究,尤擅長運用敦煌醫方治療多種常見病、疑難病。針對產后發熱,李教授認為,該病與產后亡血傷津和易感邪氣的特殊生理狀態密不可分,用藥應重視益氣補血、扶正培元、兼祛邪氣,臨證化裁敦煌療風虛瘦弱方,效果顯著,可為敦煌醫方用于臨床治療提供參考。
關鍵詞:名醫經驗;李應存;敦煌療風虛瘦弱方;產后發熱
中圖分類號:R271.946?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5-5304(2019)04-0124-03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二五”重點建設學科敦煌醫學學科帶頭人李應存教授,為國內敦煌醫學研究著名專家,敦煌醫派代表人物,長期專注于敦煌醫學文獻與臨床應用研究,致力于將古老的敦煌醫方重新應用于臨床,讓敦煌醫學造福人類健康事業。筆者有幸侍診左右,受益匪淺,現將李教授化裁敦煌療風虛瘦弱方治療產后發熱經驗總結如下。
1? 病因病機
產后發熱是指婦女產褥期內,高熱寒戰或發熱持續不退,并伴有其他癥狀者。《素問·通評虛實論篇》云:“帝曰:乳子而病熱,脈懸小者何如?岐伯曰:手足溫則生,寒則死。”本病為危急重癥,若處理不當,可危及生命。李教授認為,雖然引起產后發熱的原因很多,但總的病因病機與產后亡血傷津特殊生理狀態密不可分,正虛為本,邪實為標。產后臟腑俱虧,百節空虛,故選方用藥須照顧氣血,合理運用扶正祛邪法,不可犯虛虛實實之戒,解表不可過于發汗,化瘀不可過于攻伐。李教授在研究敦煌經卷過程中發現,敦煌療風虛瘦弱方的適應癥與產后發熱的病理狀態相仿,值得發掘運用于臨床。
2? 敦煌療風虛瘦弱方
敦煌醫方源遠流長,內容豐富,目前除個別見于前代方書外,大多是以手抄本形式傳抄的六朝及隋唐醫家的經效醫方及單驗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隋唐時期的醫學成就。這些醫方配伍別具特色,給藥途徑獨特多樣,內容豐富,簡便效捷,有重要的研究和實用價值。
療風虛瘦弱方出自法藏敦煌醫學卷子(P.3930),原文為:“治產后風虛瘦弱,不能立、無力、短氣方。取當歸、生姜各四兩,黃芪、芍藥、芎藭各三兩,桂心、甘草各二兩,羌活一兩,干棗三十枚,擘破,羊精肉三斤。右(上)已(以)上并切,以水二升,先煮肉,取汁一斗。去肉下諸藥。復煎取汁二升半,即去滓,分作三服。服別如人行十里,進一服即(差)。”方中當歸、芎藭(即川芎)、芍藥調血養血;黃芪、甘草調中益氣;桂心、羌活解表散寒,溫通陽氣;生姜、大棗以資后天,使生化有源;血肉有情之羊精肉助元陽,補精血,益虛勞。諸藥合用,共奏益氣養血、解表散寒之功。本方原無方名,李教授根據其治療主癥,定名為療風虛瘦弱方[1]274。
3? 典型病例
案例1:患者,女,28歲,2016年12月3日初診。剖腹產后4 d,昨日開始發熱,體溫持續37.9~39 ℃,夜間至40 ℃,曾用抗生素治療無效。刻下:體溫39.9 ℃,寒熱往來,頭脹痛暈,惡心嘔吐,納差,腰困肢軟,神疲乏力,面白,舌偏紅,苔黃厚,脈浮數。方用敦煌療風虛瘦弱方、大補腎方合小柴胡湯加減:生地黃30 g,五味子10 g,澤瀉20 g,竹葉60 g,生石膏(先煎)60 g,蔓荊子25 g,黃芪20 g,當歸20 g,川芎25 g,桂枝20 g,羌活3 g,荊芥25 g,防風25 g,柴胡30 g,黃芩20 g,黨參15 g,白術15 g,藿香30 g,神曲30 g,雞內金30 g,金銀花15 g,連翹20 g,桔梗10 g,炙甘草15 g,生姜3片,大棗6枚。每日1劑,水煎服,3次/d。3劑后隨訪,熱退,精神轉佳。
按:本案乃產后腎虛血弱,復受外邪,致太少兩感,正虛邪盛,正邪相搏而高熱不退,治宜補腎養血、祛風解表。方選療風虛瘦弱方益氣養血、解表散寒,大補腎湯補腎填精、益陰瀉熱,小柴胡湯清透熱邪、和解少陽,加石膏、金銀花、連翹、蔓荊子疏風清熱,荊芥、防風祛風固表,白術、藿香、神曲、雞內金消食和胃以助化源,桔梗載藥上行,利邪外出。諸藥協同,扶正祛邪,標本兼治,故效如桴鼓。
大補腎湯出自敦煌醫學卷子《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其原文為:“治精氣虛少,腰痛,骨痿,不可行走。虛熱沖逆,頭目眩,小便不利,脈軟而快者方。地黃、竹葉、甘草各三兩,澤瀉、桂枝、干姜、五味子各一兩。右(上)七味,以長流水一斗,煮取四升,溫分四服,日三服夜一服。”[1]126方中地黃補腎填精,五味子滋陰斂液,桂枝、干姜溫陽通脈,澤瀉益陰瀉熱,竹葉解熱除煩,甘草益氣安中。諸藥合用,陰陽并補,五臟同調,剛柔相濟,相得益彰。
案例2:患者,女,26歲,2013年12月28日初診。5 d前在外院順產一女嬰不久即發熱身痛,兼咳嗽,經治療效果欠佳。刻下:體溫38 ℃,咳嗽,咳痰不利,咽喉微痛,后背疼痛,至今未大便,食欲不振,神疲乏力,腰困腿軟,舌淡、邊有齒痕,苔外白、中略黃,脈浮數而弱。方以敦煌療風虛瘦弱方化裁:黃芪20 g,熟地黃20 g,桂枝6 g,白芍12 g,當歸15 g,川芎10 g,竹葉40 g,生石膏(先煎)40 g,黃芩15 g,沙參10 g,玄參20 g,白術10 g,檳榔20 g,甘草6 g,大棗10 g,干姜3 g。每日1劑,水煎服,3次/d。
2013年12月31日二診:體溫37 ℃,諸癥明顯減輕,大便已通,納食轉佳,守方去沙參,加桑白皮20 g,改竹葉30 g、生石膏(先煎)30 g、黃芩20 g、檳榔12 g、玄參30 g,繼服3劑以鞏固療效。
按:本案證屬外邪襲表,肺衛失宣,氣血不足,腎脾虧虛。主方選用療風虛瘦弱方益氣養血、解表散邪;竹葉、石膏、黃芩清氣分邪熱;熟地黃補血滋陰、益精填髓;沙參清熱養陰益氣、潤肺止咳化痰;玄參清熱瀉火利咽喉,壯腎水以制虛火;因患者5 d未大便,故重用檳榔,以2∶1配伍白術健脾和胃、散氣消積。3劑后患者熱退癥減,故減竹葉、石膏、檳榔用量,易沙參為桑白皮清肺止咳,重用黃芩、玄參清解余熱以善后。
白術、檳榔為李教授臨床常用藥對。《張仲景五臟論》言:“白術、檳榔,有散氣消食之效。”[1]100白術甘溫,健脾強胃,以助運化,檳榔辛散苦泄、消積行滯,二藥合用,升清降濁、健脾消積,消不傷正,補不戀邪。李教授臨床發現,無論虛證、實證、虛實夾雜,凡出現中焦阻滯不通,本藥對皆可酌情使用。若以虛為主,重用白術,常用配伍比例為2∶1或3∶1;以實為主者,重用檳榔,常用配伍比例為2∶1或3∶1、4∶1;虛實夾雜者可為1∶1。
案例3:患者,女,30歲,2013年12月31日初診。6 d前在外院順產一女嬰,產后不久即發熱身痛,體溫最高39.5 ℃,白細胞計數最高15.5×109/L。刻下:體溫39.2 ℃,身痛,汗多,咽喉微痛,大便通暢,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腰困腿軟,舌淡、邊有齒痕,苔外白、中略黃厚,脈浮數而弱。方以敦煌療風虛瘦弱方化裁:黃芪20 g,熟地黃15 g,當歸6 g,川芎6 g,桂枝10 g,白芍10 g,白術10 g,神曲30 g,竹葉30 g,生石膏(先煎)30 g,黃芩15 g,荊芥10 g,甘草6 g,大棗10 g,干姜3 g。每日1劑,水煎服,3次/d。3劑后隨訪,熱退身痛止,汗出減少,納食增加,復查白細胞計數11×109/L。
按:本案證屬外邪襲表,肺衛失宣,氣血不足,腎脾虧虛。主方選用療風虛瘦弱方益氣養血、解表散邪,熟地黃補血滋陰、益精填髓,竹葉、石膏、黃芩清氣分邪熱,荊芥祛風解表,白術、神曲消食和胃以助化源。諸藥合用,散不傷正,補不留邪。
4? 小結
產后易亡血傷津,陰血驟虛,元氣損傷,衛陽失固,攝生稍有不慎,外邪即乘虛侵襲。臨證當牢牢抓住產后氣血虛弱這一根本,在益氣補血、扶正培元基礎上,根據證型酌加他藥。敦煌療風虛瘦弱方祛風解表、養血調血、益氣溫陽、補腎填精,扶正不留邪,祛邪不傷正,應用于產后這一特殊生理階段,其效非凡。
參考文獻:
[1] 李應存.實用敦煌醫學[M].蘭州:甘肅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
(收稿日期:2017-11-29)
(修回日期:2018-01-25;編輯:梅智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