禚漢杰 周英杰
摘要:孟憲杰教授從醫50余年,對骨傷科多種疾病治療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在頸椎病的病因病機上,孟憲杰教授重視氣與血的關系;治療上,認為骨傷科疾病不論活血或補血,均需調增氣分之藥,以增強血循動力。孟憲杰運用姜黃葛根湯治療頸椎病取得良好療效。
關鍵詞:名醫經驗;孟憲杰;頸椎病;姜黃葛根湯;活血
中圖分類號:R274.915.3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5-5304(2019)04-0130-03
河南省洛陽正骨醫院主任醫師孟憲杰教授是全國第二批名老中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長期從事中醫骨傷科臨床治療、科研和教學工作,50余年臨證積累了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尤其對脊柱相關疾病具有獨特見解。筆者有幸跟隨孟教授學習,獲益匪淺。茲將其應用姜黃葛根湯治療頸椎病的經驗整理如下。
1? 病因病機
頸椎病是由于頸椎間盤退變及其繼發性椎間關節退行性變,壓迫或刺激脊髓、神經根、椎動脈、交感神經等鄰近組織,引起相應臨床癥狀和體征的疾病[1]。本病屬中醫學“痹證”“痿證”“頭痛”“眩暈”等范疇。其臨床常出現風寒濕外邪侵襲的表現,《素問·痹論篇》“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指出了頸椎病與外邪侵襲有關。《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人年五六十,其病脈大者,痹挾背行……皆因勞得之”,指出肩、頸、腰背部氣血痹阻而引起相應部位疼痛。《醫學原理》更明確指出:“有氣虛不能導血榮養筋脈而作麻者,有因血虛無以榮養筋肉,以至經隧凝滯而作麻者。”
中醫理論認為,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凝,明確指出了氣與血的關系。平樂郭氏正骨認為,氣血平衡既是健康的標志,也是疾病康復的關鍵所在,頸椎病亦與氣血失衡相關[2]。孟教授根據多年從醫經驗,結合中醫理論及平樂正骨氣血理論,提出治療骨傷科疾病不論活血或補血,均需調增氣分之藥,以增強血循動力。
2? 姜黃葛根湯
姜黃葛根湯系孟教授總結多年臨床經驗升華而成的經驗方。該方配伍嚴謹,理氣與活血并用。方中重用姜黃為君藥,其性味辛、苦、溫,善行肘臂除痹痛,主活血行氣、通經止痛。葛根解肌增液舒筋,善治頭痛、頭暈、項強及肢體麻木;川芎活血理氣,祛風止痛;雞血藤行氣止痛、舒筋活絡;威靈仙性善走,通經絡,止痹痛。四藥合用,加強君藥行氣活血、通經止痛功效,共為臣藥。桂枝辛散溫通經絡,治肩背肢節酸疼;白芍酸甘,養血緩急而止痛;陳皮、甘草護脾胃、和諸藥,共為佐使。全方配伍,理氣與活血同用,且理氣重于活血,使氣行則血行,達到理氣以活血,通經而止痛的作用。
3? 典型病例
案例1:患者,男,42歲,2016年9月3日初診?;颊咂剿伢w質堅實,現勞累后頸項部僵硬疼痛,伴左上肢疼痛2月余,加重1周,未進行正規治療。刻下:頸項部僵硬疼痛,頸部轉動不靈活,左側上肢外側疼痛,晨起時稍有緩解,勞累后加重,舌黯紅,舌下絡脈迂曲,舌苔薄白,脈弦澀。查體:頸項部僵硬,椎旁及棘突處有明顯壓痛,左側較重,頭頂叩擊試驗及壓頸試驗陽性,左側臂叢神經牽拉試驗陽性,頸部屈伸活動尚可,向右側屈活動受限,雙側各腱反射正常,雙側霍夫曼征陰性。西醫診斷:神經根型頸椎病。中醫診斷:項痹,屬氣滯血瘀證。治宜理氣活血、通經止痛。方以姜黃葛根湯加減:姜黃30 g,葛根12 g,白芍12 g,川芎12 g,雞血藤12 g,威靈仙12 g,延胡索12 g,桂枝10 g,陳皮12 g,甘草6 g。7劑,每日1劑,水煎,溫服,每日早晚各1次。另以藥渣布包頸部局部外敷。囑避風寒。
2016年9月10日二診:頸項部及左上肢疼痛明顯減輕,僵硬感較前有所緩解,舌質顏色好轉,舌下絡脈迂曲減輕,守方去延胡索,繼服5劑善后。
按:本案患者體質壯實,勞累后導致局部氣血運行不暢,壅滯于頸部,故出現頸部疼痛、轉動不靈;手三陽經絡皆行于上肢外側,上頸部并會于大椎,頸部氣血阻滯,導致三陽經絡不通,故出現左上肢外側疼痛、休息后氣血瘀滯減輕、勞累后加重;舌質黯紅、舌下絡脈迂曲、苔薄白、脈弦澀亦是氣滯血瘀之佐證。本方重用理氣藥,使氣行則血行,酌以活血止痛藥,使瘀滯去,經絡通,疼痛得到緩解。全方配伍,絲絲入扣,謹合病機,故而治病之效立竿見影。
案例2:患者,女,36歲,2016年11月18日初診。2年前,患者曾因頸部疼痛不適在外院保守治療后好轉,1個月前勞累后頭暈、頸部疼痛加重,右上肢疼痛麻木亦加重??滔拢侯i部疼痛,活動受限,頸部旋轉時出現頭暈,右上肢外側疼痛麻木,拇指及食指感覺麻木,勞累及煩躁后癥狀加重,胸部稍覺發悶,太息后覺舒,舌黯紅,舌下絡脈紫黑,舌苔黃白,脈弦細。查體:頸項部僵硬,椎旁及棘突處有輕度壓痛,頭頂叩擊試驗及壓頸試驗陽性,右側臂叢神經牽拉試驗陽性,頸部屈伸活動尚可,左右旋轉時出現輕度頭暈,左側各腱反射正常,右側肱二頭肌反射減弱,余腱反射正常,雙側霍夫曼征陰性。西醫診斷:神經根型頸椎病。中醫診斷:項痹,屬氣滯血瘀證。治宜理氣活血、通經止痛,兼清熱疏肝。方以姜黃葛根湯加減:姜黃30 g,葛根10 g,白芍10 g,川芎12 g,雞血藤12 g,威靈仙12 g,延胡索12 g,桂枝10 g,陳皮12 g,柴胡10 g,黃芩6 g,天麻12 g,藁本10 g,菊花10 g,甘草6 g。7劑,每日1劑,水煎溫服,早晚各1次。另配合頸部枕頜帶牽引。囑避風寒,暢情志,注意休息。
2016年11月25日二診:頸部及右上肢疼痛、頭暈明顯減輕,麻木感稍有緩解,胸部憋悶感消失,舌質由黯轉紅潤,舌下絡脈紫黑好轉,守方去延胡索、柴胡、黃芩,繼服7劑。
2016年11月31日三診:頸部及右上肢疼痛基本消失,頸部肌肉柔軟,頭暈基本消失,右上肢麻木較前明顯緩解,守方去藁本、菊花,繼服5劑。
2016年12月5日四診:頸部肌肉松軟,右上肢僅覺輕微麻木,守方繼服5劑善后。
按:本案患者體質較虛,且為女性,勞累后導致局部氣血運行不暢,加之情緒煩躁,使氣血壅滯,經絡不通,不通則痛,出現頸部疼痛、活動受限;氣血運行受阻,腦竅失于濡養,故見頭暈;手三陽經絡氣血瘀滯,故出現右上肢疼痛麻木、太息后氣機稍舒、胸悶減輕。舌質黯紅、舌下絡脈紫黑、苔黃白、脈弦細亦是氣滯血瘀之佐證。本方重用姜黃行氣而使血行,佐以疏肝理氣及通經活絡之品,配合活血藥及止痛藥,使瘀滯去、經絡通,疼痛及麻木自然得到緩解;再配合天麻、藁本以祛風濕、除痹痛、止頭暈。全方共奏理氣活血、通經止痛的功效。牽引能減輕局部經絡瘀滯狀態,消除因椎間盤變性、骨質增生對神經、血管的縱向壓迫和刺激。
4? 討論
孟教授根據多年臨床經驗,結合中醫氣血理論,在頸椎病的診療中形成自己獨特診療方法,并取得良好療效,其經驗方姜黃葛根湯是其治療頸椎病的代表方。方中姜黃有效成分為姜黃素,具有抗炎鎮痛、抗氧化、免疫調節等作用,對脊髓神經細胞具有保護作用[3];葛根有效成分具有擴張血管、改善血液循環、降低血液黏稠度的作用;川芎具有很好的止痛、活血、祛風作用,其有效成分川芎嗪及阿魏酸有良好的擴血管功效[4];雞血藤總黃酮是雞血藤的有效成分,具有顯著的抗血小板聚集功效[5];威靈仙能減輕炎癥反應,減輕組織水腫,從而起到鎮痛作用[6];桂枝的有效成分能舒張血管、抗血小板聚集,并能改善微循環,促進血管生成[7];白芍能抑制炎性水腫及滲出[8]。
總之,本方配伍具有抗炎、抗滲出、改善微循環、保護脊髓神經功能的作用,治療頸椎病具有顯著臨床療效。
參考文獻:
[1] 孫樹椿,孫之鎬.中醫筋傷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81- 182.
[2] 孫貴香,郭艷幸,何清湖,等.平樂正骨氣血共調平衡論——平樂正骨理論體系之平衡理論研究(一)[J].中醫正骨,2012,24(9):710-714.
[3] 祁小桐,蔣電明,朱鳳臣,等.姜黃素對大鼠急性脊髓損傷的保護作用及機制的初步研究[J].創傷外科雜志,2013,15(3):253-254.
[4] 周時.中藥川芎中有效成分的藥理作用研究[J].內蒙古中醫藥,2015, 34(5):157.
[5] 尹小明,趙詩云,饒麗華,等.雞血藤不同成分抗AA誘導的血小板聚集作用的實驗研究[J].實驗與檢驗醫學,2016,34(4):422-424.
[6] 張蘊毅,張宏偉,李佩芬,等.威靈仙的解痙抗炎鎮痛作用[J].中成藥, 2009,23(11):808-811.
[7] 徐慕鴿,魏凱峰.桂枝活血機理及配伍規律探析[J].中醫藥導報, 2013,19(8):12-14.
[8] 張雅婷.白芍有效成分及應用的調查研究[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3,13(13):66-67.
(收稿日期:2017-11-14)
(修回日期:2018-10-24;編輯:梅智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