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曉芹
【摘 要】 目的:探究卡前列素氨丁三醇防治高危產婦剖宮產術中及術后出血。方法:選取78例在我院接受剖宮產術的高危產婦,分為常規組(39例)與干預組(39例),給予常規組宮縮素治療,給予干預組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療。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分析,對比兩組產婦出血量與不良反應,使用統計學進行分析。結果:對比兩組患者出血量,干預組術中、術后4h、術后24h均優于常規組,組間差異呈P<0.05。對于不良反應,干預組明顯低于常規組,組間差異呈P<0.05。結論:對行剖宮產術的高危產婦使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療,有效預防產后大出血,安全性高,具有顯著的治療效果。
【關鍵詞】 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剖宮產術;高危產婦;術中及術后出血;
【中圖分類號】
R181.3+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07-045-02
前言
剖宮產術是一種產科領域中常用的手術,主要用于解決孕產婦難產、產科合并癥等問題,使產婦順利生產,達到挽救產婦與圍產兒生命的目的[1]。高危剖宮產孕婦常面臨產后大出血問題,嚴重威脅其生命安全,因此如何預防高危產婦剖宮產中出血成為臨床研究的重點。本文將以我院78例高危產婦為對象,探究卡前列素氨丁三醇防治高危產婦剖宮產術中及術后出血。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78例在我院接受剖宮產術的高危產婦,時間為2016年1月-2017年12月,采用抽簽法,隨機分為常規組(39例)與干預組(39例)。其中常規組,年齡在23~3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3.26±3.67)歲;孕齡為39~42周,平均孕齡為(39.99±0.52)周;經產婦與初產婦分別為18例與21例。干預組,年齡在24~37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3.41±3.78)歲;孕齡為38~42周,平均孕齡為(39.92±0.61)周;經產婦與初產婦分別為21例與18例。在統計軟件SPSS19.0中將干預組與常規組高危孕婦的基本信息輸入,組間差異呈P>0.05,則說明數據結果統計學意義未產生。
1.2 方法
1.2.1 基礎護理
所有產婦均行剖宮產術。
1.2.2 常規組
給予常規組產婦宮縮素治療:
術后靜脈注射宮縮素,劑量為20U。
1.2.3 干預組
給予干預組孕婦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療:
術后靜脈注射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生產企業:美國法瑪西亞普強制藥公司;國藥準字:H20120388;),劑量為250ug。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產婦出血量與不良反應,使用統計學進行分析。
1.4 統計學方法
將研究中的各項數據結果輸入軟件(SPSS19.0)進行證實,不良反應的表現形式以(%)為基準,組間予以卡方檢驗,出血量的表現形式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予以T值檢驗,結果證實后差異呈P<0.05,則表示統計學意義產生。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出血量比較
對比兩組患者出血量,干預組術中、術后4h、術后24h均優于常規組,組間差異呈P<0.05,形成統計學意義。詳情如表1。
2.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比較
干預組39例患者中,出現惡心、腹瀉、血壓升高各為1例,共3例,占比7.69%;常規組39例患者中,出現惡心、腹瀉、血壓升高分別為2例、4例與4例,共10例,占比25.64%,組間差異呈P<0.05,形成統計學意義。x2=4.5231。
3 討論
隨著二胎政策開放,高危產婦數量逐漸增多,為了保證產婦與新生兒的生命安全,臨床常選擇剖宮產術進行分娩,產后大出血屬于剖宮產術嚴重并發癥。近年來,臨床在疾病的治療時堅持“預防大于治療”的理念[2],因此剖宮產術產后大出血成為臨床研究的重點。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為前列腺素類藥物,可促進子宮細胞濃度提高,改善纖維收縮能力,刺激細胞,具有作用快、作用時間長等特點。孕產婦在注射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后,其濃度將于15min后升高至最高[3],在2-3h后逐漸消失。本文對39例行剖宮產術產婦使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其產后出血量明顯低于應用宮縮素治療的常規組,對此結果進行分析,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藥物濃度在產后迅速達到最高,并持續保持,使子宮收縮維持不變,從而預防出血。除此之外,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對平滑肌收縮產生影響,因而伴隨惡心、腹瀉等不良反應,但與常規組相比,明顯更優。
綜上,對行剖宮產術的高危產婦使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療,有效預防產后大出血,安全性高,具有顯著的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蘭嵐.卡前列素氨丁三醇防治高危產婦剖宮產術中及術后出血的臨床效果[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7,12(2):47-49.
[2] 易惠茹,易思明.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在高危產婦剖宮產術中及術后出血防治中的應用效果[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6,9(21):79-80.
[3] 鄧瑜,鄭放明,龔雪蓮, 等.卡前列素氨丁三醇防治前置胎盤剖宮產術后出血的效果[J].現代醫藥衛生,2016,(3):429-430,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