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秀
[摘 要]剖宮產是處理難產、產科并發癥及搶救母兒生命的主要手段。隨著產前診斷技術的提高和相關的社會影響,剖宮產率不斷提高。為了尋求更加安全、簡單、快速、有效的手術方式,本文將探討改良式剖宮產術的臨床價值。
[關鍵詞]改良式 剖宮產術 值得推廣
中圖分類號:R7191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05-0323-01
隨著時代的前進,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我國的醫療技術水平也在不斷提高。新式剖宮產由以色列Stark教授介紹到我國的適用于剖宮產手術指征產婦,但也有一定缺點。為了更好地迎接新的生命來到這個美好的人間,我國的婦產科專家、學者、醫生對剖宮產術不斷地探索、實踐、改良,摸索出了“改良式剖宮產術”。該術式符合解剖生理特點,簡化了手術步驟,取得了良好的手術效果,臨床應用醫生和產婦都滿意,值得推廣。
筆者所在醫院婦產科,為了證實改良式剖宮產術的臨床價值,將改良剖宮產術、新式剖宮產術、傳統式剖宮產術三者進行簡要的比較分析論證。
一、參比的基本情況
改良剖宮產術88例,新式剖宮產術96例,傳統剖宮產術64例。三組孕婦的年齡、孕產次、孕周及新生兒體重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手術指征均為頭盆不稱、臀位、胎兒窘迫、巨大兒、頭位胎位異常或妊高癥等,均為第一次剖宮產,手術原構成比差異無顯性,具有可比性。此三組手術前準備情況一致,均采用連續硬膜外阻滯麻醉。
二、手術方法
傳統式剖宮產術按常規下腹部縱切口剖宮產術操作。
新式剖宮產術取雙側額前上棘連線下約3cm做一橫直形刀口,長約12—15cm,僅切開皮膚,于切口中間切開脂肪層2—3cm,用直剪發橫行剪開筋膜,用手指鈍性分離皮下脂肪及腹直肌,于腹膜薄弱處鈍性撕開腹膜進腹腔,橫向切開膀胱反折腹膜約2—3cm,向兩側圓韌帶方向鈍性撕開10—12cm,下推膀胱約2—3cm,在子宮下段中央橫切2—3cm,鈍性延長至11—12cm,取出胎兒后,即手取胎盤,子宮口用1號可吸收線連續全層鎖扣縫合,不縫合膀胱腹膜反折及腹膜,連續縫合筋膜后,用4號絲線將皮膚及皮下脂肪間斷裖式縫合3針,用4把組織鉗鉗夾對合皮緣5min。
改良式剖宮產術,取恥骨聯合上2.5—3cm沿半月形腹壁橫溝做橫弧形切口長約12—14cm,僅切開皮膚,于切口中間切開脂肪層及筋膜2—3cm,用小拉鉤鈍性分離皮下脂肪及腹直肌前鞘,將腹直肌與筋膜游離開,鈍性撕開腹直肌,于膀胱頂上3—5cm處鈍性撕開腹膜進入腹腔,于距膀胱腹膜反折上3—5cm處中央橫行切開子宮下段約2cm,鈍性延長至10—20cm,取出胎兒,待胎盤自行剝離后取出,其余步驟同新式剖宮產術。
三、觀察指標及統計方法
三組剖宮產術分別觀察切皮到胎兒娩出時間、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術后坐起喂奶時間、住院天數、新生兒Apgar評分。
統計方法,各組剖宮產術間指標比較用方差分析。
四、各組剖宮產術比較結果
從傳統式剖宮產術、新式剖宮產術、改良式剖宮產術三個組各項指標比較得知,在切皮到胎兒娩出時間、手術時間、出血量和住院天數方面各組差異有顯著性,其中改良式剖宮產術在以上各項中所用時間最短,出血量(P<0.05或P<0.01),其后依次是新式剖宮產術和傳統式剖宮產術;術后排氣時間、坐起喂奶時間,改良式剖宮產術與新式剖宮產術差異無顯著性,但兩者都優于傳統剖宮產術(P<0.05)。
五、探討分析
1、新式剖宮產術
該產術于上世紀90年代由西方傳入我國,是在傳統式剖宮產術基礎上進行了改進,具有以下特點:
(1)采用腹橫切口,與下腹部皮膚張力線方向一致,縫合時對合準確,愈合后瘢痕小,較為美觀。
(2)撕拉法進腹,可使走行于皮下脂肪、腹膜中的血管、神經借助于本身的彈性而完整地保存下來,不需要結扎止血,有利于術后恢復,減少了手術步驟,使手術時間縮短,尤其縮短了切皮到娩胎時間,為搶救新生兒等緊急情況贏得了寶貴時間。
(3)子宮切口采用一次性連續鎖扣縫合法,既保證了切口血運,減少縫線過多造成對組織產生刺激,又縮短了手術時間。
(4)不縫合腹膜及腹膜反折,皮膚、皮下脂肪作為一層僅縫3針,減少了縫線刺激,避免了縫線過多、吸收不良和異物反應,有利于滲出引流,并節省了時間。過去認為常規縫合壁層腹膜及臟層腹膜,可減少術后腹膜粘連。腹膜的愈合不同于皮膚,不需要相互貼近,而且整個損傷表面發生變化,在游離狀態下24—28小時內由再生的間皮細胞完全修復,形成一層新的腹膜,故不縫合腹膜可減少術后粘連及疼痛。本研究資料顯示,新式剖宮產術切皮到胎兒娩出時間、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術后坐起喂奶時間以及住院天數都較傳統式剖宮產術降低(P<0.01)。
2、改良式剖宮產術
改良式剖宮產術是在新式剖宮產術的基礎上又加以改進的。具有以下特點:
(1)腹橫口切刀位置稍下移到半月形腹壁橫溝線,使得切口更美觀,符合生理皮紋,對產婦的心理影響小,易于接受。
(2)分離腹直肌前鞘與腹直肌粘著部分,因撕拉法需較大力氣,往往因力量不夠無法分離充分,造成娩頭困難,而將前鞘分離后,撕拉腹直肌容易得多。
(3)采用子宮下段高位切口,避免了胎頭高浮造成的出頭困難,由于子宮切口距離子宮體僅2—4cm,具有較強的收縮力,能迅速關閉血竇,減少出血。切口處較寬,且較厚,不易使兩側角延裂而導致損傷子宮動脈上行支。切口上下肌層厚度相等,縫合后解剖對位好,易于縫合。由于縫合口為生理愈合,極少形成瘢痕組織,因而再次分娩時無需擔心子宮破裂。不需要打開和縫合子宮腹膜反折,不需要下推膀胱,可避免膀胱損傷、粘連等并發癥,減少手術步驟及時間。
(4)待胎盤自行剝離后再取胎盤,與徒手剝離胎盤比較,可以減少術中出血量及降低術后子宮內膜炎的發生率。
(5)由于操作簡便、快捷,縮短了手術時間,減少了對腸管的刺激,產婦術后胃功能恢復快,有利于產后恢復和乳汁分泌,促進母乳喂養。本組資料表明改良式剖腹產術切皮到胎兒娩出時間、手術時間、手術中出血量及住院天數方面均較新式剖宮產術降低(P<0.05或P<0.01)。
綜上所述,通過傳統式剖宮產術、新式剖宮產術及改良式剖宮產術三者的比較,后者比前二者更安全、簡單、快捷,優點明顯,手術效果更讓產婦滿意。因此,改良式剖宮產術值得推廣。
中國科技博覽2016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