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曉慧
【摘 要】 目的:分析聯合應用推拿手法和運動療法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進行治療干預的效果。方法:選取88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分為腰痛寧組和推拿+運動組,腰痛寧組采取藥物治療方法,推拿+運動組實施推拿配合運動療法。結果:從疼痛狀況、治療效果和生存質量三個方面進行評價,推拿+運動組患者的療效更佳。結論:應促進運動療法和推拿手法的聯合使用,減弱患者痛苦,促進生活質量提升。
【關鍵詞】 運動療法;推拿手法;腰椎間盤突出癥
【中圖分類號】
R181.3+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07-105-02
前言: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指發生于腰椎部位的退行性改變,相關人士在引發該病癥原因的過程中發現,外傷成為主導因素。由于實施手術治療方法存在較高的風險,因此,非手術治療成為臨床醫師關注的焦點,針灸、理療、推拿和運動療法逐漸得到關注。本文主要探討了運動療法聯合推拿手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現總結如下:
1 一般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88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分為腰痛寧組和推拿+運動組,腰痛寧組44例,男女比例1:1,年齡:25--60歲,平均年齡:45.33±1.47歲。推拿+運動組17例,男女比例6:5,年齡:26--58歲,平均年齡:46.21±0.99歲。
1.2 方法
腰痛寧組:口服腰痛寧治療,一次4~6粒,一日1次。
推拿+運動組:(1)推拿手法:首先,行搖腰牽引法,醫師將兩只手分別放在患者的胸背部和腰骶部,以脊柱為軸,向左右兩個方向搖擺,頻率為30次/min,3min/次。在此基礎上,行按腰扳肩法,醫師站在患者右側,用左右手交叉按住患者的右肩和左肩,相互按和搬,并在動作完成后,調整方向,重復一次。最后,實施拔腿抬高法,患者取仰臥位,患肢微屈,醫師結合患者的耐受程度,使患者閉攏食指和無名指,逐漸向足踝靠近,重復4-5次。(2)運動療法:醫師應為患者提供針對性的運動指導,結合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對運動動作和頻率進行合理安排。首先,應指導患者進行倒走運動,步速逐漸加快,15-20min/次。在此基礎上,指導患者進行三點支撐運動,引導患者取仰臥位,雙臂置于胸前,將頭部和雙足作為支撐,對腰部支撐能力進行訓練,每組動作持續5-8s,15組/次。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
觀察兩組患者的疼痛評分。
觀察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處理數據,若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療效
2.2 疼痛評分 表2提示,推拿+運動組患者在治療后的疼痛評分降低明顯。
2.3 生活質量評分
其復發率為4.00%。兩者對比,差異不明顯(P>0.05)。
3 討論
在中醫學中普遍認為肩周炎疾病的發生一般與患者肩部感染風寒以及經脈痹阻等因素有著直接的關系。肩關節作為人體眾多關節中較為靈活的一個,其周圍軟組織往往會在機體運動過程中由于受到相關活動的牽引拉扯,從而出現勞損等問題,如果沒有及時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可能會進一步引發炎癥。這種情況下,在肩周炎發生后,應該在第一時間對炎癥反應進行消除處理。從現階段肩周炎患者臨床治療的實際情況來看,中醫針灸推拿治療方式可以通過疏通經絡,進而達到提升治療效果的目的。中醫學理論中,針灸具有活血舒經的效果,在降低肩關節神經興奮性以及促進患者肩部血液循環流通等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對于緩解肩關節周圍組織粘連的治療效果十分明顯,在應用針灸治療的基礎上配合使用推拿,可以促進患者快速康復[1]。
本次研究中,通過兩組患者臨床護理效果和治療后病情復發情況兩項指標的對比,發現接受中醫針灸推拿治療的觀察組患者,其臨床護理有效率為高達92.00%,接受常規臨床護理干預的對照組患者,其臨床護理有效率為76.00%,兩者對比,觀察組患者的康復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這一結果表明,中醫針灸治療配合使用推拿手法干預,可以有效促進肩周炎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的大幅度提升,具有較大的臨床應用價值。針灸推拿作為傳統疾病治療方法之一,至今在多種痛癥臨床治療和功能康復等領域均有著廣泛的應用,將其用于肩周炎患者的康復治療中,通過對患者肩貞穴、缺盆穴、曲池穴以及合谷穴等穴位的針刺,激發人體功能調節與自我防疫能力,從而達到促進患者康復的治療目的[2]。
綜上所述,中醫針灸治療配合使用推拿手法干預,在肩周炎患者臨床治療過程中的應用,對于保證患者的臨床康復效果和降低患者疾病復發率等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因此,可以將中醫針灸治療配合使用推拿手法干預這種治療方式,在肩周炎患者臨床治療中進行大范圍的推廣與應用。
參考文獻
[1] 凌建偉.推拿手法配合針灸治療老年肩周炎80例臨床觀察[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13,35(3):307-308.
[2] 吳成舉,謝鑫,徐兆杰等.針灸推拿配合神燈治療肩周炎療效觀察[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9(4):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