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倩
摘 要:中國烹飪文化歷來講究“美食配美器”,中國人把飲食作為一種基本的生活藝術,而餐具是飲食藝術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從古至今,瓷器的高雅、金銀器的華麗、玻璃水晶器的通透構成了中國飲食文化的一部分。隨著現代飲食工業的發展,人們對產品的需求和審美已不再滿足于產品的實用功能和單純的形式美,餐具這一飲食文化的載體自然也賦予了更多的文化責任和內涵。中式餐具近年來有著鮮明的西化傾向,大部分產品千篇一律地模仿西方風格或單純地應用中國傳統圖案,沒有抓住餐具設計的文化精髓。該文從地域文化的角度切入,分析地域文化在餐具設計中的表現。
關鍵詞:地域文化 餐具 設計 飲食
中圖分類號:TB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1(c)-0235-02
高度發達的科學和技術所帶來的物質生產和消費的標準化,可能會影響人的審美接受。正如如今的建筑一樣,大量的城市的豆腐塊建筑使得中國原本的傳統建筑文化流失,造成對民族藝術個性化的美學藝術理解的淡漠。在全球時代的嚴峻形勢下,我們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文化入侵并不是一件小事,國家近年來不斷地推進“文化自信”,就是為了避免在文化上被全球資本主義的“強勢文化”所吞噬。但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文化的交融是在所難免的,因此保留我們自己文化的本真,是全球化時代下本土文化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方式。
隨著工業技術的發展,餐具的生產工業化水平大幅提升,標準化、工業化的趨勢下,餐具設計顯得比較單一,不僅缺乏多樣性特色,還缺少了地域性文化特色的內涵和現代感。“舌尖上的中國”為世人展現了燦爛輝煌的中國傳統飲食文化,各地區的飲食文化各有特色,如何通過地域文化的融入,把設計元素“古為今用、借古開今”,展現不同的文化魅力和個性,是產品設計領域的核心命題之一。
1 地域文化在餐具設計中的表現
餐具的設計在我國仍是無法擺脫的實用功能的限制,沒有豐富的語言設計和文化內涵的表現,“情感化”“個性化”不足,造成舊的、單一的、缺乏新的設計創意和創新。美食與美器的和諧關系,自古就形成了一些已成共識的見解,如圖形的趣材需適應餐飲的氛圍,色彩須與菜肴的顏色互為襯托,中國傳統文化的功能主義、簡約主義、情感主義的滲透,形、色、質的和諧統一。
1.1 中國餐具的演變
中國是陶器之國,陶器作為新石器時期的標志,歷史意義極其重大。在新石器時代早期的磁山、裴李崗文化出土的陶器中就有碗、缽、盤、杯等餐具。青銅器的技術給當時的餐具帶來了革新,青銅文化取代了石器文化,主要的青銅餐具有飲器、酒具以及食器3類。
周朝以“禮”治國,宴飲活動成為國家禮治的重要內容,在等級制度下,餐具的鼎制度也應運而生,即“天子九鼎、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同時出現了角、爵、枓、勺、箸等餐具。秦漢時期銀制餐具逐漸取代了青銅器,品種多,分工細,不同的餐具具有專門的用途。魏晉南北朝時手工藝藝術發展迅速,餐具的器型越來越豐富,玉器餐具開始出現。隋唐五代時期的餐具在強大的文化和經濟實力下也彰顯出特色,大批的文人騷客,高雅之士喜歡飲酒助興,瓷器工藝大幅提升,青釉執壺和白釉壺等富有藝術內涵的餐具出現。并且絲綢之路的影響下,大量西域餐具也傳入我國,并在文化上形成了豐富多彩的餐具藝術。
宋代在材料上并未創新,但在工藝造型、裝飾技法和裝飾風格上達到了一種很高的境界,圖案造型優雅秀美、輕松靈動、抒情而寫意、富于韻律。
明代的“永樂盛世”、清代的“康乾盛世”極大地豐富了居民的物質生活,制造業發達,經濟、商業貿易繁榮,且宮廷和上層社會的宴席變得奢華。飲食業的興旺推動了飲食文化的發展,餐具生產工藝達到了歷史最高峰,金銀、漆、玉和玻璃餐具百花齊放,飲食器具形態、色彩也向多樣化發展。
1.2 地域文化在餐具飲食文化中的體現
經濟全球化的到來,也帶來了現代設計的春天,落后的設計藝術一定會無情地被人們所拋棄而退出歷史。設計中的“變”在于思維、理念和表達方式,但其內核的文化底蘊與民族特色依然得到了保留。意大利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作為支撐,也是現代歐洲藝術的起源。美國是個移民國家,表現出不同人種、不同文明的大融合,熱衷于標新立異。日本Teori設計團隊設計的竹葉托盤、竹板托盤幾何構造簡約,充滿現代感,于日本的傳統材質與器具之中融入了現代化的審美意識與造型特色。法國頂級餐具Christofle通過設計展示其復古與現代完美結合的歐洲餐桌文化,將高級珠寶的概念從容帶入餐具。
中國地域文化在餐具中的設計更是數不勝數,四川涼山州是彝族漆器的發源地,餐具酒具的圖案紋飾多以天文地理、動物植物、神話傳說、單獨紋樣見多。顏色搭配上黑、紅、黃三色,在彝族文化中,黑色為天地之本色,紅色熱情豪放而勇敢,黃色象征著光明與未來,三色中融合民族哲學的思想,莊重與威嚴、熱情與希望并存使其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和地域文化特征。
1.3 地域文化在餐具設計中的表現手法
首先是以文字表現。文字是圖形的一種發展,餐具的文字設計通常少而精,主要為突出一種餐飲氛圍或紀念意義。中國漢字博大精深,漢字本身就是一種藝術,有各種的書法字體,通過文字圖案紋樣,彰顯出漢字的文化魅力。不同民族的文字形式、不同方言的表述方式都有著很大的區別,通過文字凸顯的手法也形式各異。如手繪青花書法藝術的碟子、清光緒青花書法詩文蓋碗。
其次是以人物形象表現。每個地方都有各自的名人,這些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人物,體現出了當地的人杰地靈,成為了當地文化的代表符號之一。除真實的歷史名人外,各地域信奉的神話人物也可以作為地域文化的圖形表現內容。代表性的設計餐具有山東菏澤生產的孔子游歷圖,山東是儒家思想發源地,孔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凸顯出其當地產品的地域特色。
再次是以風景名勝表現。一個地方的特色建筑或是景區,都是當地歷史沉淀和傳承的載體,其表現形式也豐富多樣,可以是繪畫、攝影、剪影。如2016年杭州G20期間“西湖盛宴”所用的餐具就是將“杭州”著名風景“西湖”印在了餐具上,將西湖斷橋、蘇堤、雷峰塔等景觀元素融入了餐具中,采用富有傳統文化審美元素的“青綠山水”工筆帶寫意的筆觸創造,體現出“西湖元素、杭州特色、江南韻味、中國氣派”。
最后是以典型動植物表現。每個地方的景觀具有特色,華南一帶以熱帶植物居多,江南一帶突出小橋流水人家,以常綠小喬木居多;北方常見耐寒植物,以大喬木居多。地區的氣候也有不同,加上民族信仰和圖騰等,餐具的動植物的元素十分豐富。如桂北侗族的魚圖騰崇拜、人民大會堂使用的龍圖騰餐具、婺源特色油菜花形狀的碗筷餐具。
2 基于地域文化的餐具設計
按照中國特色的飲食文化,中國的菜系分為九大菜系,其中川菜可謂遍布全國,其餐飲特點可以概括為“濃厚、麻辣”,以取材廣泛、菜式多樣、口味鮮濃、善用麻辣著稱。下面以成都為例,提煉成都的地域文化特色,來展開餐具的設計。
2.1 成都地域文化餐具設計
2.1.1 特色提取
成都是四川省省會,簡稱蓉,別稱蓉城、錦城,河網縱橫、物產豐富、農業發達,孕育了都江堰、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遺址等眾多名勝古跡,自古享有“天府之國”的美譽。成都地域文化鮮明,代表性植物有銀杏、芙蓉花,代表性動物有熊貓,著名人物有杜甫、三國人物、王建、卓文君等,代表性景點有都江堰、青城山、寬窄巷子等。在文化特色上,有蜀繡文化、金沙遺址文化、川劇等。這些元素均可以作為餐具的地域文化元素,將其融入在餐具產品設計中。
2.1.2 基于成都地域文化的餐具
大熊貓是中國的國寶,成都的大熊貓基地是全球最大、最完整的大熊貓棲息地,每年吸引國內外眾多的游客。目前市場中的餐具都是卡通熊貓的動畫形象,只適用于青少年和兒童,對中青年群體并不適用。這里考慮熊貓和水墨畫的結合有助于體現出成都“人文、自然、閑適”的城市氣質,同時融入書法、文字等元素。
2.2 上海餐具地域文化的設計
2.2.1 地域文化提取
上海菜用料新鮮、刀工精良、火候適當、清淡素雅、咸鮮適中、口味多樣、適應面廣、風味獨特等優點,上海飲食文化的特色提煉可以用關鍵詞“濃調、甜鮮”概括。其代表性植物有白玉蘭、梧桐樹。著名人物有魯迅、巴金、余秋雨等,擁有旗袍服裝文化,標志性建筑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金茂大廈、上海環球金融中心等。
2.2.2 地域文化的餐具產品
旗袍具有典型的東方氣質,是上海不得不提的地域文化之一,也是很多國內外服裝設計大師喜愛并借鑒的設計靈感來源之一,體現出上海“多元、濃艷、柔媚”的城市氣質。旗袍的色彩濃淡相宜,色彩變化豐富,最關鍵是造型上能凸顯出身材,其造型特點是旗袍的神韻。因此在造型上可以將餐具設計成類似的形狀。如清華旗袍水具,紅色是中國的喜慶顏色,深紅色代表歷史的厚重,同時也是我國傳統的吉祥色。以中國紅為主題色,符合中國傳統喜慶之意,整體畫面喜慶、明艷,骨瓷質感晶瑩剔透。
3 結語
中式餐具近年來有著鮮明的西化傾向,大部分產品千篇一律地模仿西方風格或單純地應用中國傳統圖案,沒有抓住餐具設計的文化精髓。文章從地域文化的角度切入,分析地域文化在餐具設計中的表現,探討了相關設計手法,以成都和上海為例探討了地域文化在餐具中的表現,希望能拋磚引玉,讓更多的中國地域文化出現在餐具設計乃至日常用品的設計中,發揚地域文化。
參考文獻
[1] 周家樂.基于消費者觸覺體驗與記憶的地方特色餐具設計研究[J].包裝工程,2017,38(24):71-74.
[2] 段韌,程永勝.基于客家文化的餐具造型設計研究[J].中國包裝工業,2015(13):60,62.
[3] 阮勁梅.四川特色餐具的圖形設計研究[J].現代裝飾,2015(5):124-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