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鳳英
摘 要:低年級的識字教學絕不能僅定位為識字,兒童在學習的過程當中,應當受到漢字文化的熏陶,感受中國漢字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讓孩子德智體美共同發展。所以,識字教學中老師要多鉆研,讓文化、規律、價值更多地滲透進去,讓學習更有情趣。
關鍵詞:識字教學 文化含量 增厚
中圖分類號:G71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1(c)-0245-02
漢字,是我們祖先智慧的結晶,是先祖留給我們的驕傲,是世界上唯一內含字理且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文字, 它博大、厚重、美麗、睿智與縝密。筆者認為我們的識字教學應該結合實際,努力實踐以下幾個方面。
1 以“根”為本,追溯漢字之源
隨著識字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學生的主體地位日益突出,他們思維活躍,除了用老師傳授的一系列方法識記漢字外,還會通過自己豐富的想象和奇特的聯想主動地創造許多識記漢字的辦法。
【案例】
師(拿出細線擰):同學們,老師在干什么?
生:把一小把的細線擰在了一起。
師(出示擰好的細線):老師擰好的這個細線的形狀,就是古時候的一個字。(出示甲骨文——楷書形體的“糸”)它經過一步步發展,最后就是我們現在的“糸”。它的本義就是——
生:細絲。
師:下面,老師拿來了這根繩子,把剛才擰好的細線拴住。這根繩子老師就用撇來表示,這就是一個——
生:系字。
師:是的,系字的下步“糸”表示一束絲,上部的一小撇是栓束絲的小繩,這樣便于提掛。所以,“系”有掛、綁、懸、連接等義。下面,請同學看仔細了老師又在干什么?
生:老師把細絲纏繞在小棒的外面,這樣使剛才松松的小棒變緊了。
師(板書緊):你說得真好,所以這個緊字的下部也是一個“糸”,正如你說的緊字就是用絲纏繞,纏繞了就能收束,使之堅實牢固。你看,漢字就是這么有趣,當你把各部分的意思組合在一起時,就能知道整個字所表達的意思。索字也有個“糸”,請你想想它可分為幾部分,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1:“索”字也有。它是由3部分組成,“十”表示很多,那我就猜想它的意思是很多細線。
生2:我覺得中間的禿寶蓋有點像工具,索字是把很多細線用工具編成繩子。不是有個詞語“繩索”嗎?
師:你長大后肯定能成為一個漢字行家,正像你所分析的那樣索字的本義就是繩子。編織繩索時做著重復的工作很——
生1:枯燥。
生2:很乏味。
師:所以索的意思引申為枯燥、乏味。
生:老師,這就是“索然乏味”中索字的意思。
案例中,教師通過直觀的手段、形象的語言很好地將“系”“緊”“索”這3個字的來龍去脈展現于孩子面前,讓孩子們不僅有效記住漢字的音,還記住了漢字的形,理解了漢字義,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知道了這一系列字的“來歷”,引發了他們對漢字“追本溯源”的興趣。從而提高了識字教學的效率,讓學生體會到漢字的無窮意趣。
2 以“類”為本,遵循漢字規律
泱泱數萬字的漢字王國并不是雜亂無章的,它是有規律可循的,80%以上的漢字是形聲字,老師可以依據形聲字聲旁表音、形旁表義的特點幫助孩子建立音形義的內在聯系。從中領悟到形聲字的規律,并運用規律進行推理歸納識字,就能形成識字的能力,進而“無師自通”地創造性地學習大量的形聲字。
【案例】
一位老師在指導孩子書寫“螞蟻”的“螞”。
師:很久以前,有只蟲子交了一個好朋友“馬”,請馬到自己家中小住,可是小蟲子只有一間屋子(課件出示田字格),這可怎么辦呢?
生1:可以打個上下鋪!
師:可是蟲子家里沒有上下鋪,該怎么辦呢?
生2:那就睡雙人床。
師:小蟲子也是這么想的:我睡左半邊,你睡右半邊。可馬剛躺下來就叫了起來:好擠呀!好擠呀!我的腳沒地方放了。小蟲子一想:我們都把身子縮一下試試(課件出示)。小蟲子一看,馬的大長腿可怎么放呢?于是,小蟲子把腳往上抬一抬。馬把腳伸了過去,這下睡得舒服了。(課件顯示蟲字旁)。
范寫“螞”,學生在習字冊上書寫。
教師在教學生字時,創設了一個有趣的情境,學生興趣盎然,并且在不經意間,掌握“寫好左右結構漢字”的規律——“遇到筆畫交叉要互相謙讓”。因此,可以說,漢字學習的規律是無處不在的,只要教師有心,就能協同孩子們一起找到學好漢字的“捷徑”。
3 以“思”為本,提升漢字價值
學生從字形到字義的認知和整合是需要一段時間的,這就要求老師在學生的認知體驗和價值取向間找到平衡點。
【案例】
(師板書“癱瘓”“憔悴”)
師:仔細觀察這幾個字,是怎么寫成的,你有什么發現嗎?
生:這兩個詞,每個詞中的兩個字部首都是一樣的。“癱瘓”都是病字旁,“憔悴”都是豎心旁。
師:還有補充嗎?
生:“癱瘓”會給身體帶來不便,所以里面是個“難”字。因為焦急就會憔悴,所以“焦”加個豎心旁就是憔悴的“憔”。
師:真是個善于發現,善于聯想的孩子。你注意到“癱”字是病字旁加了一個“難”字,是哪個“難”?
生:困難的“難”。
師:還可以組成什么詞?
生:艱難。
師:很好,這個字還是個多音字。除了“nán”,還讀什么?
生:nàn,災難的“難”。
師:同學們,讓我們想象一下,21歲的小伙子呀,雙腿忽然癱瘓了,生活何其艱難啊,對這樣一個年輕人而言,這何嘗不是一場──
生:災難啊!
師:同學們,你們看,“癱瘓”是說文中的“我”病在腿上。“憔悴”是說文中的母親,看在眼里,她急在心上,疼在心上啊!
在這個案例里,那些字已不再是簡單的漢字、簡單的符號,而是一個個鮮活的精神世界,一張張可獨立審視的生命面孔。
4 以“讀”為本,品味漢字情趣
對于兒童來說,情感上愉悅的體驗和精神上的熏陶相比較于語言技能更有吸引力。現在的識字教學已經不滿足于枯燥的記憶了,但是也不會因為追求情趣而盲目的教學,增加趣味是為了增強識字的有效性,讓文字活起來。
【案例】
他樂滋滋/樂悠悠地走回家去。
師:這句中使用“樂滋滋”還是“樂悠悠”好呢?你能從字形上猜猜嗎?
生:“樂悠悠”的“悠”是心字底,說明心里高興,很悠閑自得的樣子;而“樂滋滋”的“滋”是三點水旁,與水有關系。
師:這里的“水”是從哪里流出來的水呢?
生:口水流出來了。
師:“滋”是指滋味,有滋味了就會流口水,“滋滋”連用說明——
生:說明口水流得很長。
師:說得好。那么,是用“樂滋滋”好還是用“樂悠悠”好呢?同桌的同學討論一下,要注意聯系前后文來理解。
生1:前面說他“白撿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馬上就能吃到香噴噴的野兔肉了,所以留下了口水,所以我覺得要用樂滋滋。
師:說得真好!他“樂滋滋地走——”
生:“白撿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師:因為他“白撿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所以他才——
生:“樂滋滋地走回家去”。
再拿《守株待兔》來說,如何引導學生理解抽象詞語“不勞而獲”“一無所獲”,就要讓學生對文本進行反復的品讀,從“一樣都沒有收獲”凝練出一無所獲。這些感悟都是在學生對具體的文本感悟中得來的,所以讀是根本。
這些單個的普通漢字,原來都是有色彩、有聲音、有氣味、有性格的精靈。每一個漢字從創造之初就承載著我們祖先的大智慧,它們不是僵硬的符號,它們連接古今,走向未來,這就是漢字的文化價值。低年級的識字教學絕不能僅定位為識字,兒童在學習的過程當中,應當受到漢字文化的熏陶,感受中國漢字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讓孩子德智體美共同發展。所以,識字教學中老師要多鉆研,讓文化、規律、價值更多地滲透進去,讓學習更有情趣。
參考文獻
[1] 樓琦君.文化視野下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優化策略研究[D].蘇州大學,2014.
[2] 吳菁.小學“情智語文”教學研究[D].蘇州大學,2018.
[3] 黃慧麗.初中文言文教學內容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