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輝
(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區人民醫院麻醉科,攀枝花,617061)
剖宮產在我國的應用率較高,與剖宮產相關的研究中,術后疼痛的控制一直是重點之一。研究結果顯示,術后疼痛的存在可對患者的心理情緒、機體康復、泌乳及新生兒照顧多方面造成不良影響,因此對產婦進行術后疼痛控制的需求不斷提升[1]。臨床中用于剖宮產術后疼痛控制的研究較多,其中哌替啶肌內注射鎮痛與硬膜外自控鎮痛均是應用較多的鎮痛方式,兩者的鎮痛效果研究結果的差異性也極為突出[2-3]。另外睡眠受疼痛影響較大,關于鎮痛方式對患者睡眠狀態的影響研究意義較高。故本研究就不同鎮痛方式對剖宮產術后疼痛程度與睡眠狀態的影響程度進行比較,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區人民醫院收治的剖宮產產婦96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8例。對照組年齡21~40歲,平均年齡(27.9±6.7)歲,孕周37.0~41.5周,平均孕周(39.9±0.9)周,其中初產婦38例,經產婦10例;文化程度:初中者18例,中專者15例,高中者9例,大專及以上者6例。觀察組年齡20~41歲,平均年齡(28.1±6.5)歲,孕周37.0~42.0周,平均孕周(39.8±1.0)周,其中初產婦37例,經產婦11例;文化程度:初中者19例,中專者14例,高中者10例,大專及以上者5例。2組年齡、孕周、經初產婦與文化程度構成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1)年齡≥20歲者;2)單胎者;3)對本研究知情同意者。
1.3 排除標準 1)合并妊娠期疾病者;2)合并慢性基礎疾病者;3)雙胎及多胎者;4)精神病史及認知障礙者;5)存在創傷者。
1.4 治療方法 對照組進行肌內注射鎮痛,于產婦術后疼痛劇烈不可忍受時給予哌替啶100 mg肌內注射,間隔6 h可重復應用。觀察組進行硬膜外自控鎮痛,以自控鎮痛泵給藥,鎮痛藥物為芬太尼、氟哌利多及布比卡因,加入生理鹽水至100 mL,背景流量為2 mL/h。2組產婦的其他方面均相同。然后統計與比較2組產婦術后不同時間的疼痛評分、疼痛遞質表達水平、干預前及干預后(3 d內)的睡眠質量評分。
1.5 觀察指標 于術后12 h、24 h分別采集2組產婦的靜脈血標本進行檢測,將血標本離心,離心速度為3 000 r/min,時間為5 min,取血清進行疼痛遞質表達水平的檢測,檢測指標包括P物質(SP)、前列素E2(PGE2)及β-內啡肽(β-EP),上述指標分別采用P物質(SP)ELISA試劑盒、前列腺素E2(PGE2)ELISA試劑盒及β-內啡肽(β-EP)ELISA試劑盒進行檢測,由兩名經驗豐富的檢驗技師進行檢測操作。然后分別統計與比較2組的上述檢測指標的表達水平。
1.6 療效判定標準 1)疼痛評分: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法)進行疼痛程度的評估,本標準評分范圍為0~10分,由患者根據自身的疼痛感受從上述分值范圍內選取代表分值,分值越高表示疼痛越為嚴重,其中0~3分、4~6分與7~10分表示輕度、中度及重度疼痛[4]。2)睡眠狀態: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對患者的睡眠質量進行評估,本標準包括19個自評問題,本標準對睡眠的7個方面進行評估,分別為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睡眠障礙、睡眠質量、催眠藥物及日間功能障礙等,每個方面的評分范圍為0~3分,分值越高表示睡眠狀態越差[5]。

2.1 2組產婦術后12 h、24 h的疼痛評分比較 觀察組產婦術后12 h、24 h的疼痛評分均低于對照組產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2組產婦術后12 h、24 h的血清疼痛遞質表達水平比較 觀察組產婦術后12 h、24 h的血清疼痛遞質表達水平均低于對照組產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2組產婦干預前后的睡眠質量評分比較 干預前2組產婦的睡眠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產婦的睡眠質量評分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2組產婦術后12 h、24 h的疼痛評分比較[例(%)]

表2 2組產婦術后12 h、24 h的血清疼痛遞質表達水平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3 2組產婦干預前后的睡眠質量評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剖宮產產婦的術后疼痛極為突出,對產婦造成的機體不適感導致產婦情緒、新生兒哺育及其他多個方面狀態均相對較差,因此剖宮產產婦產后的鎮痛需求多較高,而術后鎮痛的應用有助于患者生命質量的改善,而睡眠質量作為生命質量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影響因素[6-7],剖宮產產婦術后鎮痛應用對其的影響研究雖可見,但是影響程度與可取性的研究仍不足。臨床中關于常規肌內注射鎮痛與硬膜外自控鎮痛對剖宮產產婦產后各方面狀態的影響研究均可見[8-9],且研究多傾向于硬膜外自控鎮痛的應用價值,但是關于本鎮痛模式對產婦疼痛遞質表達水平的直觀影響研究不足。
本研究就肌內注射鎮痛與硬膜外自控鎮痛對剖宮產產婦術后疼痛程度與睡眠狀態的影響進行比較,結果顯示硬膜外自控鎮痛對剖宮產產婦的疼痛評分、疼痛遞質表達水平及睡眠質量評分均有更為積極的改善與控制效果,顯著好于采用肌內注射鎮痛的患者,說明硬膜外自控鎮痛對剖宮產產婦的不適感改善作用更為直觀有效,進而肯定了硬膜外自控鎮痛在本類產婦中的應用價值。分析原因,硬膜外自控鎮痛對機體的鎮痛對于痛刺激的改善效果更好,其直接阻斷神經根的痛刺激傳入,因此效果更好[10-11],而與之相關的疼痛遞質表達水平隨之得到控制,機體不適感的改善是保證睡眠質量的有效前提[12],因此綜合應用價值進一步提升。
綜上所述,硬膜外自控鎮痛對剖宮產術后疼痛程度與睡眠狀態的影響顯著優于肌內注射鎮痛,對本類產婦具有相對更高的應用價值。